• 8

中韓FTA後,曾銘宗:「人跑、錢跑、公司也跑,台股會奄奄一息。」


macacafly wrote:

至於年輕人的低薪問題: 從2010年開始, 台灣大學生都是以接近錄取率100%的速度畢業.
比2006年以前的僅60%的畢業生, 多出40%的大學畢業生.
社會上的職缺並不會因為大學生多了, 職缺就突然從高職,高中的薪資變成大學薪資.
所以這每年多出來40%的大學生, 領的其實就是過去高中職的薪資.
這些薪資把整體大學薪資的平均數往下拉低了.



有關學歷氾濫的是真的很麻煩
我的公司就曾發生某員工實質學歷是完全沒聽過的大學碩士學歷
可能她覺得那學歷沒用或有壓力
應徵時只拿大學學歷出來(也是聽都沒聽過的大學)
可是她心裡又覺得自己是碩士學歷做那個職務拿那個薪資很委屈想另謀高就
到了另一個地方一樣不敢拿碩士學歷出來(擔心拿碩士學歷又沒那個實力??)
所以
人生就一直在不滿情緒中打轉....


教育政策真的需要有遠見的人長期穩定擘劃
不然國家浪費非常多的資源....來製造社會不穩定....
自己當家八年了

國會還佔大多數


真的是 沒能力阿

猿猴 wrote:
自己當家八年了

國會還佔大多數...(恕刪)



碰到不遵守民主制度的這群人 , 台灣經濟還能有現在的成績已經算不錯了 .

居然佔領立法院還洋洋自得 ... 唉 ~
浮雲朝露 wrote:
有關學歷氾濫的是真的...(恕刪)


聊聊我遇到的情況,也不一定大多數是如此...

十幾年前,公司在大陸找工程師是一次要應徵 10、20 個人,
當時他們薪資低是個原因,素質低是主因,
常虧要百中選一才能找到能出線的人。

現在的大陸應徵情況我比較沒接觸,
從工作往來的過程中粗淺的看法...
素質是有比過去好,是覺得是沒特別優秀,
印象比較深的是語文能力,一般對話英文比我還好(汗顏)
我很少用英文對話差是一定的 ><
公司有需要日文,大陸的年輕人都很願意學習日文,
我的感受是各方面都很肯學習。

台灣的年輕人我不想評論太多,
用動物來比喻年輕人的話,大陸是狼,台灣是羊,
大陸人的積極性、功利性很強,
很多面向是優點、缺點要從那個角度去看,只是我不太喜歡,
比較喜歡台灣的年輕人,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想法。

呃..二邊的對公司忠誠度都很低,
意思是隨時都要有跑掉的心理準備,
日本這方面,對公司忠誠度都超高的@@

台灣要學歷太容易了,學習意願是我很擔心的地方,
台灣年輕人是真的要加強競爭力了

其實不要說台灣年輕人,像我這樣中生代的,
公司提倡學習日文這麼久,真正有學起來的只有一、二成
猿猴 wrote:
自己當家八年了
國會還佔大多數
真的是 沒能力阿


因為大多數被少數欺負霸凌

反正全部都反對

讓你有能力也無用武之地

下一次就可以取回政權

靠幾家指標上市公司勉強頂住,一流人才都沒在搞政治。這對台灣不知是福或是禍。怎麼看枱面上人物強項應該只有選舉。要期待他們甚麼。
piwu0531 wrote:
碰到不遵守民主制度的...(恕刪)</blockquo
天使雪花 wrote:
沒有人不認為 GDP 不重要,
假設台灣 FTA 簽了,未來 5 年 GDP 成長 50% 這麼誇張,
薪資是否能實質成長才是一般人能受惠到的部分,
如果一般人實質薪資和過去十幾年一樣不動,甚至倒退,


實質薪資就是扣掉通膨的薪資.
如果一個國家經濟成長等同通膨,
那麼它的實質薪資就是保持不變.
如果通膨稍大於經濟成長, 那麼實質薪資很容易就倒退很多年.

2000-2008年,台灣GDP從14641成長到17372, 成長18%
同期美國, 34483成長到51248, 成長36%.
以美國這種早就已開發國家, 還能成長速度是台灣兩倍,
就可以知道台灣早就進入接近0成長甚至負成長的實質薪資.
所以在經過這五年的金融海嘯,與QE1~QE3,
實質薪資倒退五年以上,甚至更多的國家才是世界各國的常態.
在此因為查不到其他國家的實質薪資資料, 所以無法提出來佐證.
但從次貸風暴, 金融海嘯, 乃致歐債危機, 歐洲先進國家還在努力脫離負經濟成長的時候,
除了中低度開發國家以外,
實質薪資幾乎在全世界都應該是倒退的.

所以在此討論台灣實質薪資倒退16年, 只對對全世界經濟不甚了解的人才有用,
個人也不是很了解, 但肯定知道歐美日諸國這幾年都不會比台灣好受.
所以你僅僅只是在抱怨, 台灣的日子比以前更難受,
但其實現在除了類似金磚五國那種中度開發國家仍保有高速經濟成長外,
全世界都比台灣更難受.

天使雪花 wrote:
分配沒有解決,就算 GDP 成長在多,對一般人有影響嗎?
說句比較現實的,經濟大起飛,GDP 像我隨便說說的大成長,
有股票的、有房有土地的,會喝的到湯,會吃肉的就不用我說了,
像一般較低階員工,薪水 2xk 的,兩手空空沒股沒房,
如果薪水再跟不上物價通膨的人,日子肯定會過的比現在更苦,
然後你覺的 GDP 對他們來說有什麼意義..
對這些人談這是對台灣好,我們會有競爭力、經濟會起飛等等等等,
說的在漂亮這些人聽的進去嗎?
Z > B 這個是誰都猜想的到,B > 還簽幹嘛..
Z 的生活已經很爽不用別人擔心,
B 的人怎麼辨,才是我們要更關心的地方。


分配沒解決, 所以GDP成長再多, 對一般人有影響嗎???

那我反過來問, 分配沒解決, GDP零成長或負成長對一般人會有什麼影響??? 你知道嗎?
我來講好了.
1. 減薪
2. 裁員
3. 長期失業
4. 收入歸0
5. 企業出走
6. 工廠倒閉

GDP 零成長或負成長, 分配更難解決.
GDP 成長時才容易解決分配問題.

如果GDP成長時, 沒有解決分配問題. 那GDP零成長時, 解決分配問題的機率更是等於零.

我不敢說GDP成長, 一定Z > B
但我敢說GDP負成長, 絕對 Z << B

所以與其落入 Z << B
我寧可在 Z >= B 或 Z < B 底下, 爭取加薪, 跳槽或創業.



劍神路亞 wrote:
聯邦制或邦聯制不一定...(恕刪)
hello
turtlelittle wrote:
這個是假議題,
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進口的品項,
幾乎都是半成品,
而真正賺中國錢,
打入中國內銷的台商產品,
幾乎都是中國製造。
GDP的部分,
大家都知道那個數字是有問題的,
還是要剔除掉台商在中國營收的部分,
才可以誠實的反應真實的情況。


即使是半成品也是出口, 這些半成品都是台灣製造,
韓國不管是出口成品或半成品, 都是跟台灣廠商競爭的.

GDP的部分, 從2005年開始計入大陸營收部分,
所以2008年的17372美元, 已經是灌水過後的結果了.
所以從2000年的未灌水的 14641美元, 到2008年的已灌水17372美元,
可以想見 2000-2008 年的18%成長, 有很大的部分是"多灌水"進來的.
如果扣掉2005年以後的灌水數字, 台灣人均GDP在2000-2008年, 恐怕是"負成長"或接近"零"成長.

事實上, 從2000年的14641美元到2004年的14633美元, 兩者都是未灌水來看,
有四年時間, 台灣的人均GDP的確是零成長.

但是從2008年已灌水的數據 17372美元, 到2013年的21141美元,
兩者數據都是已灌水的, 如果除非台灣在兩岸的GDP比重在2008到2013年有很大的變化,
否則台灣實質人均GDP成長也接近於帳面數字的成長.
但實際上台灣的內需產業佔GDP九成, 所以即使在出口的製造比重有很大變化,
但是影響也不大.

因此, 就算剔除台商在大陸營收部分, 台灣2008到2013年 實質人均GDP成長率, 還是跟帳面數據相當.
hello

macacafly wrote:
實質薪資就是扣掉通膨...(恕刪)


大大有點陷入誤區的感覺..
經濟成長、解決分配要當成二件事來看待,
這沒有雞生蛋、蛋生雞,或是誰先誰後誰比較重要的問題。

所以說分配很重要的人,不表示就認為經濟成長不重要,
也不是不知道經濟負成長是很慘的事情,
如果分開來看,這二件事都很重要,都是當下要解決的問題。

以現實面來看,台灣經濟成長雖然不是多優異也不慘,
今年預估好歹也有 3.31%,明年預估 3 應該不是問題,
長遠預估小弟沒那個能力,我就只能看專家報告,
不算差沒立即的壓力,但也不是說就不用急可以慢慢來,
解經濟的藥方應該是沒有特效藥,是需要時間累積。

而分配問題影響台灣中下層多少年了,
讓這些人痛苦了多少年,造成多少民怨,
平心而論這問題說不急也可以,反正這些人還能造反嗎?
感情上就比較偏向這些人,我個人是覺得分配比經濟更難解決。
台灣經濟發展的目標是什麼?

FTA 到底是手段還是目的?

對我們平民百姓來講,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還是要提高國民所得與國家發展指數 (這都是聯合國定義的指標)

何以高國民所得的國家大都不是以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

高出口導向的國家往往都是犧牲勞工薪資的亞洲國家

人口少於台灣的歐洲小國卻可以有平均高於台灣的薪資水準 (而不是只有人均 GDP 假象)

那些隨著執政當局起舞的人, 自己最好想想這個問題

別跟我說台灣作不到, 作不到是領導這個國家的執政團隊的責任

作不到是這個執政團隊沒有提升台灣人民福祉的規劃與執行能力

這個問題也是超越顏色的問題

讓經濟回歸經濟吧, 如果你坐視政治黑手伸進經濟議題, 結果就是全民忍受錯誤經濟發展方向的苦果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