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股海神經 wrote:
呵呵~你很認真,一個...(恕刪)


謝謝大大補充 一開始只是想就架構運用上討論沒想過放圖 沒想到衍生了那麼多的過程,大大解釋的蠻到位的,跟我想講的東西是吻合的,我想現在就不用再跟大家繞進去了。因為演變的過程好像也反覆強調了好多遍,應該也聽爛了。我只是看覺得大家投入股市都賠成這樣 不要單單只有台灣的市場 角度看全球 我們才不會死的那麼多人。投資工具也別只用臺灣的 多進入全球 少想著賺自己人的錢 台灣國力才會越來越好,畢竟現在是一個能以金融發動戰爭的時代。只有多樣化的運用 還有資產分散 才會更加的保護提升自己。
c326679a wrote:
其實去了一趟"大國"...(恕刪)


大大說的很簡潔,其實兩種工具沒有好壞,本質跟設計要像因果般操作才能平衡前行打敗大盤。

殖利率 1.4% 的就是花旗自己發行的金融債,三年後到期,依據 Firstrade 報價所計算的殖利率

買花旗發行的金融債利率才 1.4%,評等 BBB;定存存在台灣花旗,利率 1.27%。存一百萬,一年的利息差異也不過 $1,300 左右。$1,300 夠付手續費、佣金和匯費?值得為了 $1,300 承受匯率風險嗎?Risk and reward?

萬一花旗出問題,無法償還所發行的金融債,一百萬拿得回來嗎?

定存存台灣花旗,至少中央存保會賠給你一百萬。

當然如果你手上資金有幾千萬,中央存保無法保障你的存款,而銀行或券商願意給你 VIP 的手續費、佣金和匯費折扣,那就另當別論。

但我真得覺得那是少數人才能玩的遊戲。在這裡和我們魯蛇討論其實沒有意義。
http://phecda.blogspot.com
erskine wrote:
殖利率 1.4% 的...(恕刪)

你還是沒懂這東西帶來的不只有保障的性質。。。還有更大的面向看。實在如你所說魯蛇了,你找到適合的債券或其它的金融工具就好,一直說的是平衡雙頭做。你沒看出來股跟債的規律嗎,沒有一定要做債券好 本來債券就是以信用及資產做背書。你要還是那麼怕上百年發展的公司倒就去買你更值得的信賴,沒要你一定買什麼,客戶的需求也許也是要考量的吧。那還是就給他們他們想到的吧。。之前也有說到清算銀行的問題 您還是那麼害怕。我現在終於知道這市場有多封閉了…唉。請問10000外幣很多嗎?也許你還是適合存定存或買保險吧。感覺你的想法根本不能投資 一點點風險都不能有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你還是沒懂這東西帶來...(恕刪)

我是覺得說這麼多都沒用

您舉個實例吧

模擬單
回推10 20 30年
單買債 單買股 股債平衡

不然教科書都寫股債是反向變動?真是如此?
長期持有股 是否會勝過股債平衡?

沒有人能永遠的抓到每一個轉折點
所以都是不斷的再平衡
再平衡的結果能勝單買股?

不否認加入債有其好處 但單指公債
加入公司債會好? 我不這麼認為
債券是投資工具之一....

其算是低風險的投資工具....

但是又帶一點技術性...

是投資人可以考量的工具之一.....

因為有點技術性,所以變成了小眾市場...

但實際上,債券有其多樣性...

從國債到公司債...風險高低皆可選擇

亦有多種操作方式.....

很多人只看到或只認知部分自己所看到的債券....

多一個理財方式....絕對能在配置上,多些好處....
瘦狐狸 wrote:
我是覺得說這麼多都沒...(恕刪)


實例有些大大已經在線圖表示了 什麼指數 什麼價位 什麼時間

你說成熟體國債與超大公司債相比不同的話,的確如此,由於我怕一開始細分太細 大家也不知道,探討一開始想法也是會由淺的去說 因此做一般高評等、高收益、垃圾債的劃分。,成熟體國家國債幾乎都是AAA,但大公司很難看到AAA,AAA的確與股票大盤指數成反向變動,,但差距甚小,若是要說AAA國債與股市大盤反向變動來說的話,教科書上的並沒有錯。

是的,股債就是不斷的再平衡 

但是 你在"再平衡"的 "過程中,加入債的變化去考量 會讓你在投資的"過程中",多一項變化的指標,股與債是一種組合的大盤反向變動,也許只是A或~AA+的大公司信評好的公司債還不能做到"完完全全"的反向(可能跟AAA債劵相比在時間上 只會遲緩差距非常非常小的差距,但基本上還是能做到90%以上的追蹤,也可以說不如成熟國家國債與股市那麼盡乎完美的反向,但差距不大)。

你如果要是想做到股市大盤與國債(通常為成熟體國家屬AA+~AAA評等)盡乎完全的反向變動 你就去買AAA債劵。若你想投資股市,可由國債的變動去考量(許多國家大部份投資人已經看不到這步了,只看的到數字上怎麼跑就怎麼跟的部份而已〉,這時在這過程中便能得到溢酬。

多一個變化的考量,會比你在股或債有上升或動蕩時更不盲目,不會想到一個可能性就傻傻的往一個方向衝,肯定是比較好的,拉長時間直接放至長期看兩種其實就是一體,沒有差別 兩種都會跟著市場走,其實就是一種因果的規律(因果的演變與回推的過程中便是我們獲利的來源),但是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多了股債組合中另外一個市場的考量,就能在這變化的"過程中"更準確的反應並且獲取更大的非系統風險市場的報酬(獲勝機率更大),我沒有說那種好,兩種都好,除非你的投資真的只追求系統風險的報酬,放在任一種的長期,那我無話可說,可是投資的意義本質上就是要多那非系統性的報酬,這過程中才是非系統風險溢酬的來源,既然AAA評等的國債跟股市大盤是將盡99%的反向變化 少那1%也許是市場的遲緩帶來的結果(若看線圖不可能同分同秒突然線圖進行完全反向的跳動,即使看起來在同一點,但同一點中是有差距的,一定有著變化的"過程",因此加入另外一市場的變化考量是否能讓我們更確定該市場的變化,這兩種工具組合是一個相生相剋的原理,其實拉到長期來看,股或債在不倒的情況下都會只賺得該市場既有的系統溢酬,但投資本質並不是只在於獲取溢酬,要想只限於此,那錢只會越來越小,因為大家都在跟你競爭,造成蓬脹,請問你是否認同?所以我們投資獲益難道不是要注重在"過程中變化"的因素嗎?

加入另一種工具的考量會使你勝率加大很多很多,可能賺的不多,但一直在過程中賺 會比不做任何動作還要好,大機構就是這麼運行在賺這些投資人的錢的。但真的要非常非常懂懂它們的架構與變化。

我講這些只是一種觀念 多一樣考量,希望投資人都能獲利,並沒有推崇一定要那種工具好,兩種拉到長期30年以後 可能都只是一樣的東西。

還有 一定要放在透明的大市場裡面 臺灣不管做什麼真的很容易被坑殺,如此惡性循環下會越來越看不到世界,只會人心惶惶的亂做,錢被洗掉賺走。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實例有些大大已經在線...(恕刪)


要說服別人之前至少立論點清楚 data資料充足
你拿別人po一年的走勢來推論所有過去的走勢皆是如此 未來也將會是如此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推論 今日台股跌 美股補跌 這代表台股引領全球股市下挫
過去一定是這樣,未來也會這樣

要讓大家閉嘴 就用樣本數多一點 來佐證你的論點是對的
再佐以再平衡 搭配公司債或公債或其他債券商品優劣
並指出用怎樣的比例最佳及適當的平衡時點

平衡說穿了只是降低相關性,有很多書籍都有談到 不一定只搭配債券

我用中國及美國來降低相關性行不行?
如果我數據用前三年是不是相關性低?但往前推呢?或未來呢?
用小樣本來推本就犯了根本上的錯誤


你推崇AAA債券
那能不能找出這些債券過去的走勢並與和股市做比較?
不要再拿單一年或單一檔來證明

不要一直等別人給你東西
既然有想法就去找資料來驗證
你做完了這些 我相信很多人會佩服你 說你嘴的人也會減少

瘦狐狸 wrote:
要說服別人之前至少立...(恕刪)


還有 說我推崇?我無數次的強調股與債都有好處 主題講債劵是因為股市大家聚焦股市 更大的推論是因為大盤股票指數與債券指數成反向的關係,所以可以用來推,為什麼不注重另外一個面向多一個參考?我不是說要人買 你繼續做股票也好 只是多個想法想說是否可提高勝率,既然你也說平衡了 又為何在一開始說股優於債?還是說你不能接受其它想法的聲音存在?我當然知道平衡就是降低相關性,但我講的股債平衡是基於股債高度負相關的基礎去產生想法,你用中國跟美國降低相關性也能,但你只同樣用中國股票跟美國股票做能做的到高度負相關嗎?做不到吧?就像市場上大家都知道黃金與美元的負相關一樣。我也知道很多工具能用來做組合,但是因為股與債是高度負相關,所以在於比較上更具有考量性。有錯請你指正

我說的東西是觀念的架構而已 你懶的自己去看就算了 說什麼我要別人的資料?我哪裡要過?你每篇回文就就砲個幾句無中生有 我沒說過我推崇硬要說我推崇?分享觀點被說要資料?你給些更實際的東西可以? 既然我回應觀點有錯我也想知道你覺得我錯在那裡請你指導 那代表我就是卡死在那了 所以需要像您這種人的看法。我學到的的確是教科書上的東西,但我也並不是隨便念一念,你有經驗又那麼厲害 能替我舉實例嗎?若你不願意指正也沒關係。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股與債是高度負相關...(恕刪)

高度負相關?資料多長?相關性又是多少?
有去實證過嗎?
泛指所有債都高度負相關?除了高收債外其他也都負相關?


中美兩國股市往前推三年你要不要算算看相關性多少?
要不要和股債相關性做比較?
不要一昧的看教科書 看完後自己實證 得到的才是自己的


股優於債 你可以試試
長期投資在股市 股息併入投資 VS 股債平衡 每月 每季 每年做平衡
到底哪個優哪個劣?

我一直強調 可以根據教科書的觀點來談論
但發言前實證過會更有說服力,實證過程或許你會更有啟發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