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ong wrote:信與不信,看個人. ...(恕刪) 我猜想 3000萬 有含房地產臺北 即使舊公寓 市價也隨便至少有50-60萬/坪所以房地產以公告現值 來計算央行不可能知道 市價..--自住那間 不能算第2間以上的租金 才能成為利潤來源
這統計本來就是有含房地產的,全台灣有30萬人資產在3000萬台幣以上是合理的統計如果不含房地產,我跟你說,手上有3000萬現金的人微乎其微,就算解掉定存,基金,股票,債券,黃金等等,能湊到3000萬的人並不多且會造成一種現象,萬一有個人他買了十間房子,且都繳清房貸,每間2000萬,總值2億,但他現金若只有100萬,他就反而不算在這統計裡,不覺得非常不合理嗎? 反而比剛好有3000萬現金,但沒有任何房子的人還窮的樣子..所以我可以確定這是資產總合,有算房地產的無誤!!
FinanciaIndependence wrote:分享我自己的狀況,4...(恕刪) 目前被動收入每個月8萬多,全來自債券基金---如果是高收益債 那要小心了..保險商品有規劃幾項---遺產稅 (扣掉1500-1800萬免稅額)現在才10%.保意外 醫療 住院 癌症等等 應該就夠了.退休後要做什麼?----親友多數 忙事業 忙家庭 其實不容易找到伴另外 她們是羨慕你 還是忌妒你 其實你不知道..培養興趣 嗜好作公益(出錢捐1千 10萬 或出力 當幾小時義工 皆可以)陪陪家人實現 年輕時 想做的夢想找尋機會 創造新事業 (風險控制下)
凸歸台灣 wrote:記得前一陣子有人在推退休人口重就業,但只領一半薪水,上半天班,有沒有人要實驗看看? 這真的推行了... 最後應該會變成 月領11K 上班打卡,下班責任 會害死那些真的需要工作養家活口的人..
1個人情況下請問若45退,有800萬左右投入每年5%殖利率的股票,1年有40萬50歲時再一次領勞保金約100萬每個月被動資金33K,若不足的再從本金提光本金一個月用4萬就可以用16年,而且每年還有股息應可用到70多,不留錢給政府這想法...OK嗎?
很棒的觀點,值得分享!DSLRPDA wrote:退休不是不工作而是改變生活的型態,從新的角度思考工作和生活的價值。工作更重要的是追求有意義的事物而不單純只是更多的金錢。錢越賺越多,日子越過越少。錢是工具不是目的。真正財富是家庭幸福,身體健康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
以前01板上也很不少類似的討論,談退休後被動式收入的問題.其實小弟觀點 在進入退休生活前,除了被動式收入外,還有其他一需東西需要準備:1.足夠的保險:進入退休生活後 收入一般會比仍在工作中少 因此最好能先建立好足夠的保險規劃如醫療險 意外險 壽險等 一旦退休時發生一些突發狀況 才有足夠的保險資源可以cover,而不會影響到退休後的本金與被動式收入.2.房產:自己退休後所住的住所 最好能是不再有房貸負擔.3.生活重心:退休後,生活上會多了很多時間,如何好好去生活與經營,這需要好好規劃,4.社交圈:退休後,遠離職場,人際關係的經營也很重要,有了良好的人際社交圈,退休生活才不會覺得無聊.5.被動式收入,板上已經很多人討論,大概可以分為:a.投資房產出租b.投資股票領股利c.投資債卷基金領月配息d.投資型保單領年金等e.持續性工作等.除了持續性工作外,其他的被動式收入,共同的特性都是需要長期去經營與準備,而且越年輕去準備這些,時間會站在你這邊,會越容易達到這個目標~相信還有許多其他進入退休生活前應該提早準備的,歡迎提出討論~
mobile3803 wrote:1個人情況下請問若45退,有800萬左右投入每年5%殖利率的股票,1年有40萬50歲時再一次領勞保金約100萬每個月被動資金33K,若不足的再從本金提光本金一個月用4萬就可以用16年,而且每年還有股息應可用到70多,不留錢給政府這想法...OK嗎? 大大您的想法理論上可行,但是實際上會存在以下變數:1.選股的問題:目前殖利率5%的股票20年後會如何(?)2.股價波動的問題:若買進時市價為800萬,是否可以忍受市價跌到剩400萬(?)3.當市價跌到剩400萬時,若仍然維持5%的殖利率,那麼領到的股息是20萬.生活上可確保無虞(?)
stockholm wrote:只有1.6%的人資產...我一堆朋友在台北的房子就值2000多萬了(恕刪) 現值才2000萬的房子這是標準吧我好幾個朋友是住台北透天光土地公告現值就超過2000萬而且還不止一棟!現值2000萬的台北市房子只是天龍國人的基本資格罷了...
如果是白手起家的,那還有些參考價值!如果像前面有些人是家中有一筆錢……不需要去工作那種!那不能算「退休」吧…我比較想知道現在30歲這一世代的…想要如何賺到一筆錢好退休…50歲那個世代的,可能搭上台灣經濟或是房市的順風車…對目前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退休經驗參考價值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