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看了一下,推想癥結在於:
1, K是很盡責的女性,克勤克儉,形之於外是吃苦耐勞,但內在心裡也許有不少須宣洩的缺口。此時,網路就成為心理諮商課與尋找認同感存在感之所在。但遺憾的是,網路通常是個不怎麼理想的心理諮商模式,即便只是訴苦之類的話語,這與專業的心理諮商效果,差異很大。當然也有不少人,是選擇購物等做為紓壓方式,例如K之前舉例的那兩位牙醫的太太,這都算是一種自我的修復或紓壓模式,藉由瞎拚名牌,把自己打扮得滿身名牌,以尋求他人的認同艷羨感,由此填補一些自己心理層面的缺口。可惜的是,這些都不是很理想的模式,時效短,效力弱,所以這些人得不斷購買名牌,有如吸毒者的心理。
2, K的先生大概是努力拚工作型的人,但在給家人心理互動關懷上,少了一些些,自然也就少了處理與配偶心理上的呵護,K以日常瑣事或投資(如股票)做為填補心裡上空白的缺口,然前陣子股票套牢,時間多出來了,於是網路紓壓的比例就提高了些。由於網路人來人往,形形色色,說長論短,包容度不一,於是一些問題就產生了。
誠心建議K審視家庭心靈面的富有度(而非物質面,因K的家庭物質豐裕度應無問題),包含先生對家庭的柔性供給度(台灣男性的通病,忙於工作,忽略對配偶與家庭的柔性關懷互動),若須加強,則不妨尋求專業心理諮商,如此方能身心兩平衡。
部分版友對玉KCJ大的所謂"負面言論"有些意見,當然這是個人喜好問題,沒什麼對錯. 然直接公開在板上叫版指教KCJ大,個人以為不妥.畢竟這是Shih3246版主的版面, 也只有他有這權力在這版面上進行指教, 其他版友若對各別版友的言論有意見的話,用私訊或是先請教版主的看法比較妥適.
理財版, 心境調適也是能否好好理財的一環
PS: 版主有自己想維持的版面風格, 黑人也是適當手段的一種
ejan1969 wrote:
我也很喜歡你引述的那句話,看著我那10歲的兒子做樹式時晃也不晃,我就能深深感受歲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跡,很多事情都是要失去後才會注意到,不過慶幸的是,晚到總比沒到好。...(恕刪)
「後生可畏」這句話可不是喊假的!

有人說:「你從什麼時候開始練瑜珈,你的年紀就會停在那時候。」只要開始做,永遠不嫌晚。
ejan1969 wrote:
上個月上強背課程最後講師用一句話送給學員們:在我們每天進行運動時都要心存感恩,因為我還能動,而且我一天比一天更強壯。...(恕刪)
誠哉斯言,namaste!
shih3246 wrote:
真的耶!趁年輕體力好,能運動就好好把握!...(恕刪)
樓主妹妹現在一次可以跑20圈了,真是令我望塵莫及,雖然我自認體能還不錯,可是跑步向來不是我的菜啊,哈哈。
shih3246 wrote:
我覺得家人生病,最需要的是親人在身邊陪伴,請看護也好,但不及家人親密。看謢很專業沒錯!但是看護也是人,也是有脾氣,照顴的不是自己的家人,真的會盡心盡力沒幾人。父母生病最渴望的是子女,孫子女或至親能陪在身邊,生病的人更顯得特別孤單和依賴。如果經濟許可,除了親人在身邊陪伴之外再請個專業看護,我想這樣會更好。
認同。
若經濟能力許可,最好是專業看護(甚至偶爾加上特別護理師,此部分屬於身理層面照顧)負責照護,看護最好也要安排時間,讓其休假喘息。有充足的休息,才有良好的照護品質;親人則負責監督與陪伴(著重於心理層面照顧)。
若由親人負責第一線的看護兼陪伴,則照顧者其實身心壓力不小,有時反而會因情緒的起伏,而使被照顧者的照護品質下降,或是陪伴的態度變差,如此反而不美。
郭董的媽媽,罹患巴金森症很久了,但她被郭董的照護團隊(真的是一個好幾位專業醫護營養相關者所組成的團隊)照護得很好,而郭董則是負責抽空陪伴,甚至出國開會時,若媽媽有興致,還會帶媽媽一起去!我們財力雖遠遜於郭董,但能力做得到的,盡力去做就是。
所以,心很重要,錢也是很重要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