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訪問專業人士
12月提列28奈米光罩的費用
就要上億
也是為了本業發展所致的投資
再者之前月月公佈的資料
及所得稅往第三季調整
再再是為了讓投資人有信心
10-11月的好成績
也應視為在同季度中的調整
因此宏觀點以季度看
仍較同期為佳
個人淺見仍以樂觀待之
續抱股ing
amos0925 wrote:
賣壓? 就難說有或...(恕刪)
營收、營利公怖了,這是一個事實,目前沒有公怖12月毛利率,只看得到12月營利率,也許像你說的,因為新廠什麼的增加上億、幾億的成本,所以營業支出增加,但這單單是個人猜測,沒有財報佐助,我指的短線賣壓是,12月營業支出大增,所以營利下降,那1月呢?2月呢?3月呢?如果是一樣的情形,那1月的營業損益 是不是也大概只有:新台幣 23x,xxx仟元,如果2月營收又差不多是32億這樣的水準,那2月的營業損益是不是也只有新台幣 23x,xxx仟元…等,外資是專業經理人,他們會考慮的是發生在這個月的營利率,會不會也發生在下一個月,現在不確定時,調節才不會有大家搶賣的壓力,所以這是我推測短線賣壓的想法。
記得去年10月、11月群聯公怖合併營業損益 ,結果大好,那時短線上有沒有買盤進入?我想很清楚,答案是有的,所以按在這個邏輯推理,12月份的營利水準,也會造成短線的賣壓或調節,我們先基於這個想法,然後下星期我們再看結果來驗証,如果下星期開始真的有賣壓,那未來這個理論你就能套用到營利、營利出來時去推測外資或操作群聯的散戶、大戶的想法。
最後,Q4稅前獲利16億9773萬元比上季增加,也也去年第四季增加,這是不爭的事實,群聯外資群中,我相信也有人是看季度的,但是應該也是有外資是看月份的,所以短線賣壓指的就是看月份的,如果下星期賣壓比較大,我們也可以推測出在群聯中看月份獲利的外資勢力強過看季度的外資。
以上是推測外資及大戶的想法,那我的做法應該是將手上的持股再調節一半掉,調節完後,我手上就只有剩1/4,也就是39張我已經賣了19張,下星期一應該會再賣掉10張。為什麼我要再賣10張掉?想法很簡單, 2016年第一季到第四季稅前獲利10.59-> 12.17 ->15.44->16.9億,以群聯12月開出來的營業獲利2.14億,稅前4.3億來看,業外佔了一半以上,我相信不可能每一個月的業外都能這麼漂亮,以去年10月,11月的業外收入來看,大概落在8仟萬~1.2億,12月是2億,總共是4億,我們平均算給每一個月,那就是4/3,每個月可以有1.3億的業外收入,若以12月份的營利2.14億來算,1月若和12月份營利相當,那也是2.2億上下,所以一月賺3.5億,若2、3月營利,營收一個維持在1月份的水準,那稅前大概就是10.x億,相對2016年就無法年增1x%了。
會不會1月營利和12月一樣?會不會2、3月營收在1月一樣且營利一樣?我不預設立場,讓事實去說話,還沒有看到事實時,我就先降低持股。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inance/20130329/34917788/
有關28奈米光罩的分析文
http://www.bituzi.com/2012/06/3d-ic-ic.html
...............
第一個是開發成本不斷的上揚,
以目前的28奈米世代來說,
試做原型片的光罩費用,
很可能就會到達台幣數億以上。
在這樣的環境下,
經濟規模已經是競爭的前提,
小型的IC設計公司資本額通常都在十億台幣左右,
根本沒有這麼龐大的資金去開發
...............
2011年玉山證券分析文
http://www.esunsec.com.tw/reportweb/report/RA/8751_20111027-%E7%8E%89%E5%B1%B1-%E8%A8%AA%E8%AB%87%E5%A0%B1%E5%91%8A-%E7%BE%A4%E8%81%AF.PDF
其它廠商光罩費用文
http://money-link.com.tw/RealtimeNews/NewsContent.aspx?sn=926177002&pu=News_0009_3
大致看來是為了提昇製程所致,與本業緊緊相關
並且甩開與後面競爭者的距離
目前台股與國際股市氣勢如虹
已不是基本面撐盤,是資金面在撐
一堆1月營收衰退的好公司,股價照漲給你看
大立光就是其中最典型的公司…
再漲一波,就可以準備從容下車了
1. 特定交易雙方約定換手的機率不高。如果是約定換手,應該採鉅額交易,這樣對交易雙方較有利,價格清楚且確定。外資在最後一盤確實有大舉調節,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認為是約定好的。如果有觀察群聯當日最後五分鐘價格波動會發現,是賣方先拋售使價格一度跌到250元,最後買方一路買進,收盤時才收斂到256元。
2. 以群聯的生產流程,光罩應該是屬於費用(而不是折舊項目)。光罩費用花得愈兇,表示很快就有新品即將上市,按照之前的新聞,群聯近期頗積極推新產品。如果是從這個角度看待,也許不是壞事(看新品能不能搶下S公司的市占)
3. 單一月份的營業費用突然增加,可能原因有很多,只有內部人才知道。蓋新廠的相關費用也是一種可能(依進度,分期交付價金)。我傾向以季營收來判斷企業價值。當然,逐月觀察也是必要的,只是誤差或波動就可能大一點。另外想請教bear大,您說 "匯兌收益4.3億",不知道是如何得知道?相關新聞都沒有提到。如果消息確實,我認為是很壞的消息...
4. 財報爭議被起訴機率高。只要隱匿應揭露資訊即涉犯證交法#171,與是否有犯罪所得無關。況且刑責是三年起跳,依檢察機關的文化,重罪通常交給法院審酌,不太可能直接緩起訴(縱使已將相關公司以一元賣回給群聯)。我認為潘董無私心,也真的是為了群聯長遠發展,但潘董若被起訴,市場應該還是會有一些賣壓。這一兩個月應該就有結果。
小弟也是在去年爆發事件時買入持有至今,帳上未實現約20%。
因本人對業界訊息萬變無法完全掌握(也沒能力),所以小弟的做法是將短期訊息噪音平滑化(基本上就是無視)。
另一方面則是傾向觀察較會影響未來的地方,如群聯是:董事長的法律判決、上游供應商供貨狀態等等。
目前觀察到一個現象是因缺貨確實影響到營收與獲利能力,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應該有在追蹤的法人、散戶都了解了。
而影響著未來業績成長動能的關鍵就是上游能否更大程度的提供原料,這在去年法說潘董也有提出說明。而潘董想法是希望2017上半年缺貨能舒緩,甚至產品價格是下降的。
這點就是是否續抱群聯的關鍵,也是所有人最想了解的地方。
料源不足是共識,沒貨就不能創造營收成長。
那為什麼沒料所有人也知道了,就不再贅述。
現在就是考驗持有信心的時候。
到底能不能如願以償全年獲利維持成長動能甚至不能導致衰退?
個人取信是潘董去年法說提出2017上半年不會強求業績成長甚至衰退也沒關係,一切以能穩定保有原料水位為主,甚至越多越好。
所以上半年獲利能持平可能是最好的結果。
接下來就是個人推論了,根據消息原本NAND FLASH最先供貨目標是智慧型手機廠,接下來才是記憶卡等其他產品,而去年造成缺貨最大因素就是中國國產品牌智慧型手機廠的大成長(OPPO、VIVO等)。
近期有消息傳出這些手機廠上半年有抽單現象(詳細原因仍不太清楚),因此最快Q2 NAND FLASH缺貨潮可能舒緩。
另一方面,觀察慧榮(SIMO)股價表現近期似乎也是受此消息激勵而止跌回升。

根據以上資訊彙集,個人對未來是樂觀看待,因此傾向於持股續抱。
以上小分享,謝謝各位大大給機會討論。
y1231 wrote:
一點想法分享:1....(恕刪)
y1231提到: ⋯⋯1.如果有觀察群聯當日最後五分鐘價格波動會發現,是賣方先拋售使價格一度跌到250元,最後買方一路買進,收盤時才收斂到256元。
2.⋯⋯另外想請教bear大,您說 "匯兌收益4.3億",不知道是如何得知道?相關新聞都沒有提到。如果消息確實,我認為是很壞的消息⋯⋯
-------
1.不好意思,我看2/10群聯的分鐘K線似沒有「一度跌到250元」這樣的跡象,Y大您是否誤植了?
2.媒體報導我有看到一篇,是說「業外匯兌收益豐厚,單月稅前盈餘 4.3 億元」,供參。http://m.cnyes.com/news/id/3713586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