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dg wrote:
感覺現在是人人喊打
連政府都來參一腳...(恕刪)
別太悲觀,雖然人人喊打,但是在台灣財團是不怕打的。看看中油台塑的前例就好。主要是台灣的法律對大企業沒有威脅性,不像美國當年調查AT&T和IBM壟斷,近年起訴Toyota暴衝和VW假排放測試,最後的結果不是分拆企業(AT&T)就是認罪協商鉅額罰款後儘速改正。
三大都已經傳出新一波的費率,2412最早端出大七喜,現在另兩家也都提出類似費率。 現在就等時間到接受罰款而以。
公平會出來盡個狗吠火車的道義責任,最後重罰兩萬盡到法律責任,事件大概就落幕了。
在台灣壟斷不是公平會能有效處理的(法律武器以及官員決心,這兩者都牽涉到政商關係)。不過降價競爭也不是公平會引發的,而是消費者以及環境趨勢。
反正就是觀察事態發展:三大是否要接罰單?接了罰單(說不定連罰單都沒有,官員喊喊而以,之前喊過幾次要整頓提升遊覽車安全?)之後消費者是否只能乖乖買單?另兩家是否跟進調漲還是維持不動?反正先做分析預測,擬定操作策略(如果是狀況A如何操作,如果是狀況B如何操作,狀況包括是否取消700元以下吃到飽以及逐月的獲利公告年增或年減),然後觀察後續驗證分析是否正確,並根據事前擬定的各種狀況對應的操作策略來執行。
雖然最後都根據擬定的策略操作,但事前分析預測及事後檢討仍然很有用,可以幫助自己建立分析的能力,預測錯誤可能是漏了什麼因素,之後可以改進並增加經驗值。 另外就是預測不一定是0或1的二元結果, 可以是預測A占6成,B占4成這樣, 成數是0~10的整數,沒有實質統計機率意義,只代表自己分析後對各狀況可能性的傾向(有點像醫生會問病人如果疼痛從0~10,覺得目前疼痛是幾分)。
PS: 前幾年的面板壟斷案,台灣的面板公司最初不認罪,最後被罰最重還搞到高層去美國坐牢。如果台灣有這種法律,三雄大概沒一間敢這樣公開放話。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