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保險業、金融業買債券、領債息,是為了確保能穩定配息給儲蓄險的客戶。
臺灣散戶這一年來蜂擁搶進債券ETF,應該是被投信和網紅用「聯準會降低利率會讓債券價格上升」的廣告訊息轟炸吸引,以為買債券ETF的目的是賺價差,忘了本質是領息。
有一位旅美作家楊應超在他書中就提到,他買了不同年份到期的債券,目的是每年都有債息可領、每年都有債券到期領回本金,目的是現金流。但是他也認為投資人應該同時持有股票型ETF,譬如DIA、QQQ、SPY。也就是資產配置的觀念。
負交感失調 wrote:
有點年紀又想買長債的人,我比較建議國內複委託買,以後身後事好處理
我投資資歷淺,去年初才開始買公司債,國內債卷ETF,自組月月配當養老金,現離目標養老金還有段距離,努力加碼中,以我手中持有的7支國內債卷ETF而言,以現在這個時間點的市值來結算7支幾乎都沒什麼價差可賺,甚至有1.2支一點點小賠,反倒是買的股票(比如好樂迪...)漲了不少,兩相比較之下,個人覺得若是想賺多點的人還是買股票較有希望,債卷ETF就是賺個配息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