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半導體 航運景氣好
周遭有人拿了500萬以上獎金
一路頂大畢業 本薪已經300
一年如果拿800萬, 如果跟10個年薪40萬的平均
1200 / 11 人 = 破百萬
如果改 跟 10 個年薪30 的平均
1100 / 11 = 100萬年薪
如果跟20 個年薪30平均
1400/21 = 66萬 !
只要幾個那種聯發科 半導體業 外商 主管 等等
就能拉抬50~100基層人員薪水
還有確實台灣年薪100以內佔多數
但別忘上面5%人的薪資也很恐怖
就我親身看到的金字塔架構
一個高階總字輩薪資是50個產線員工的薪資綜合
中階主管薪資約等於15個
以上不含福利像是豪華品牌配車 出差飛機高鐵商務艙 等等
算平均值本來就會失真
我想表達的是從上面往下看會或從下面往上看都是事實
月薪3萬的滿街是
月薪/月收100的也確實有幾萬人
還不敢算老闆的去年景氣好稅前10億
夠跟多少人玩平均數字遊?
jmgreat wrote:
從1980年以來,大家就沒有經歷過比較大的經濟蕭條時期,
尤其是以科技業務當領頭羊的台灣,那是因為利率一直在壓低。
經濟一旦走空,美聯儲就去救市(2000年和2008年, 降低利率或是QE).
低利率非常有利殖利率較低的科技業, 也有利這些行業用低成本去借貸擴充產能(譬如特斯拉和亞馬遜)。
關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
那時美聯儲還搞不清自己能做什麼
那時美國與歐洲各國打關稅戰導致貿易額只剩三分之一
那時信貸過度後經濟下滑造成違約人數增加
那時美國銀行業紛紛倒閉導致貨幣流動性不足
最近在研究美國發展史
能發生1930年大蕭條就是許多條件剛好
回來再看看
2008年金融風暴與現今無限QE退場
發生大蕭條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頂多修正投機的本益比
為了打擊通膨讓經濟稍為緊縮低迷
最差的情況進入低速時代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的時代
另外,國債迷思是多餘的
只要他國不存在通膨
國債再高也無所謂
日本國債就是200%世界第一
從來沒人擔心日本國債還不出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