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2000 wrote:
蚵仔麵線好吃 wrote:
有在美國待過就知道
創意要實現
要燒很多很多錢
還要花很多很多時間
然後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講那麼多
台灣就是短視近利
以Musk創立的Neuralink好了
我朋友在那當顧問
他說Musk預計十年不賺錢也要燒下去
他在Google X 工程師年薪40萬美元研發N年不一定成功
連Google都有點受不了
台灣的老闆今年投資明年賺錢
不然懶的投資
這種心態當然沒有創新~
台灣的大公司內部有設研究所專門研究未來技術嗎?
連台積電都沒有!
但Intel有
Intel有Fellow體係讓研究人員專心搞研發
Intel的研發能力比台積電還強
台積電強在工程能力
沒那個種燒大錢花時間燒
然後練功完成一統江湖
台灣老闆寧願賺快錢
積少成多⋯⋯
幾十年前,貝爾實驗室(AT&T),Xerox,IBM,HP等都有一票研發人員,因為他們是終端產品或可獨立運作產品的企業,要能夠持續推出新產品賣給客戶賺錢獲利,所以不斷要投入研發.
數十年前,台灣的企業都只是在地企業,進口替代為主要目標,真要行銷全球,除了要了解各地各區住民的風俗習慣,也要知道宗教信仰與語言文化差異,台灣根本沒這種財力打廣告,也沒這樣的人才可以推廣行銷,但,台灣可以代工,至少工學院畢業的不少,懂機械/電子/電機領域的製程,只要把良率提升,把成本下降,能準時合格交貨,就是最大的成就,一般強調研發或創意的都是終端性產品的企業,台灣大多企業根本不屬這類,都偏在代工或製造的領域,只要把製程工藝發揮到淋離極致,讓品質良率達到最高,利潤就出現,但,時移勢轉,隨著科技進展,當然在改善或創新製程方面的需要,逐一浮現,所以開始需要投入研發與創意了,只是這些研發與創意都是在產線生產製造組裝的流程工藝上,與新產品的研發行銷完全不同層面,一個(跨國公司)是面對消費端,另個(台灣企業)是供應鍊端,兩邊著重的創意領域天差地別.
講得太好了。
這就是台灣的老問題。
我們就算把貝爾實驗室買下來,我們也無法管理貝爾實驗室的那些高端研發人員。
我們沒有管理那類型人物的人才。
至於要談服裝,酒類,歐美飲食,各類設計產業,甚至 FMCG ,我們台灣跟人家歐,美,日本差一大截的。
日本跟韓國能打入那些產業也是花了很多力氣的。
台灣的話,.......嗯。
有興趣的各位網友不妨請教一下倫敦政經學業畢業的蔡博士,
看看英系畢業的蔡博士有無良方。
請多多點擊 Mobile01 網站內的贊助商廣告,有贊助商的支持才有穩定的Server和快速頻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