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消費行為勝過投資行為的獲益?

tbyellow wrote:
簡單說就如標題所敘,消費行為勝過投資行為的獲利?


消費的結果在於確定性很高, 例如花 1 萬元買台掃地機器人, 而該機器人可
以掃地 (需求被滿足), 這通常是很確定; 如果機器人是不良品, 還可以拿去換,
大致上也不是什麼問題, 在此例來說, 消費的風險不太高.

投資的結果在於確定性不高 (甚至是極低), 例如花 1 萬元買掃地機器人公司
的股票, 我們無法確定 1 萬元的付出是否能達到期望的最低收益 (需求不確定
能被滿足)... 但也可能意外地會達到遠超過期望的收益.

人類有偏好高確定性的傾向. 但對於不確定的事物, 考量其風險後, "合理" 投
入去嚐試獲取利潤, 但結果卻失敗, 個人認為也不應由此去斷言 "消費勝於投
資" 俗話說就是: 早知道就不買股了, 去買台 Altis 不就好了... (耶? 誰賠
了一台 Altis? ) 但若今天那個人不是賠了一台 Altis, 而是賺了半台
Altis, 那又當如何結論呢?

樓主所問的 "消費行為勝過投資行為的獲利",
個人認為不是通論, 只是一種特定情境的結論.
灰狼01 wrote:
有四大板塊提高了波克夏公司的價值:(1)龐大的獨立收購;(2)適合我們已有業務的補強收購;(3)在我們許多不同業務部門的內部銷售增長以及利潤率提高;(4)我們的巨大股票與債券投資組合的投資收益。


>>有四大板塊提高了波克夏公司的價值

在下對於 經營一家公司去投資 和 一般人投資 認為是兩個不同領域 是需要不一樣的東西


對於主動投資 在下認為市場是必要的一部分
只是認為對於一般人(平常上班就耗掉大部分能量的人或多頭市場都不能賺的人) 是不是應該考慮一下別的方法




=====我玩不過這些遊戲=====

霍華.馬克斯 Howard Marks
作者 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本股神巴菲特讀了兩遍的書


他說投資要學習第二層思考
投資的目標不是要達到平均水平 是要超越水平
因此 思維要比別人更好
一家報表好 => 一家好公司 所以買進 ==> 第一層思考 -
第二層思考 - 這家是一家好公司 但大家都覺得是好公司 估價過高 所以賣出


這裡有他的Google Talk: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roiiaVhGo&feature=youtu.be

First level thinking -- the data
Second level thinking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al number and the expected
其中google有個看起來像工程師的人問: 我們選價格低的時候買 那什麼時候價值和價格的差距會缩小? 指什麼時候市場會反應真實價值?
Google工程師是不是有水準吧

那有沒有第三層思考呢?
在美國幾乎每家公司季報時會給未來展望 然後分析師再發布分析報告
其實CEO/CFO會在暗中操控那些分析師 說好聽叫manage expectations
http://jasonzweig.com/why-you-shouldnt-buy-those-quarterly-earnings-surprises/
http://jasonzweig.com/earnings-surprises-the-stock-markets-worst-kept-secret/
所以思維要比第二層思考更好==>就要從CEO/CFO與分析師之間的互動想


(那什麼時候價值和價格的差距會缩小? <== Marks答: 沒人知道 )

== 01/01 補充 ==
Ray Dailo--

不要講"我是對的" 而要想"我如何知道我是對的"

我如何知道我對一家公司財報的理解是對的?
我如何知道我對一家公司未來賺錢能力的理解是對的?


再加上前面提到 Marks 第二層思考:把"預期"加入方程式 第三層思考:再把"預期"的成因加入...第四層...第五.. 六.
結果會像(這句我中文寫不出來 只能利用英文結構)-- I know that you know that I know that you know.....

Value Investing or Value Trap?

刪...刪...刪...刪...刪...刪...刪

pigstand wrote:
low-cost S&P 500 index fund,裡面提到的low cost是指持續性的低內扣費用,泛指經理費、管理費等等,並不是指手續費。


我用詞沒那麼精準,中文可通用,英文的話若用cost是成本的意思,手續費的英文應使用 fee,或charge 。
謝謝您的提點。
英英間LKK wrote:



我用詞沒那麼精...(恕刪)

魔鬼藏在細節裡。進一步深究,其實在台灣所謂的“手續費”是佣金(royalty),是按照成交金額的百分比收取的。

pigstand wrote:
魔鬼藏在細節裡。進一步深究,其實在台灣所謂的“手續費”是佣金(royalty),是按照成交金額的百分比收取的。


我對基金外行,也沒興趣。
其用語也不懂。
因此使用語言較不精準,但若以金融而言,傭金是提供勞務的代價(英文應是commission (fee),而royalty則是提供技術而收取的技術授權費。一般技術合作授權就是收royalty charge(fee)。
以上參考。
英英間LKK wrote:



我對基金外行,...(恕刪)

你說的是對的,應該要用commission fee才對,不能用royalty。股票交易的手續費,精確的說,需要更名為交易佣金。
>>>由巴老這段敘述,意指他老婆不會選股投資而他的波克夏公司績效也會不行了。
:)
波克夏投資各式各樣的公司
BRK-B又沒有股利==>沒有股息稅
曾經想過是否用BRK-B當無內扣IndexFund...
(那個Thorp很推BRK)


>>>那就是每個人認知、領悟及選擇的不同了...
所以說 Investing is an Art. :)


但就個人理解 巴老對被動投資的態度已經很清楚:
2013年股東信 http://www.berkshirehathaway.com/letters/2013ltr.pdf



他先講 能力圈blahblah
再講大多數散戶不會將研究公司發展前景 作為生活中的優先事項
如果他們夠聰明的話 就知道那是不夠的
(個人理解他講:想要滿足投資活動要求 ==> 要把研究公司當作生活中的優先事項 ==> 結果:影響生活)
然後提他的建議: 非專業投資人就Indexing就好了 而且還會比一些專業的有更好的結果
後面就是前面提的 - 他死後的信托計劃也是一樣的做法 90%SP500 10%Short-term Bond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