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台幣發行額已經穩穩的站上2兆了


ambitiously wrote:
台幣的手段還算幼幼班...(恕刪)


...........
有則2014的新聞可以看一下
https://star.ettoday.net/news/392006?t=4.3%E5%85%86%E8%B3%87%E9%87%91%E5%A4%96%E6%B5%81%E3%80%80%E5%BD%AD%E6%B7%AE%E5%8D%97%EF%BC%9A%E8%97%8F%E5%AF%8C%E6%96%BC%E6%B0%91

然後去年11月的新聞也看一下
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53668

最後是過去10年台幣與韓圜的變化圖
http://www.xe.com/zh-HK/currencycharts/?from=TWD&to=KRW&view=10Y

不要看外資匯入買股都是正數,其實台灣的資金是一直在外流的
韓圜的波動幅度遠比台幣大,不是南韓沒干預,而是它們允許的幅度相對台灣寬很多
parus wrote:
今天去看了血觀音,...(恕刪)


出口不是灌水的嗎?
台灣接單大陸製造多久了?

樓主的文真的棒棒
給你一個讚
其實有個專有名詞叫金融壓迫
就是用貨幣手段,逼迫資金往特定方向流動
亞洲國家都是玩這招的
甚至08年以後這門手段成為顯學,已開發國家也跟著用

這種作法當然有效,所以才會大家跟進
但是這種作法也有後遺症,最明顯的就是財富分配被扭曲
所謂裙帶資本主義,有關係就有得分
沒關係的就只好往下沉淪

台灣的貨幣政策,最大的問題在於...不能討論
所謂10個經濟學家有11種看法
台灣講到貨幣卻只能老彭說話,他說台幣可以貶值就貶值,說利率可以降就直接降了
可是所有的政策都是兩面刃,達成某種效果的同時也會帶來另一種副作用
所以為什麼經濟學家永遠吵不完
吵不完才是正常的,大家都同一看法就完蛋了

媒體上很多財經消息都是謠言或公關稿,目的在煽動情緒或影響人們想法
要有整體知識才能分辨真假
比如說韓國考慮資本外流這消息其實來源是路透社的報導
https://cn.reuters.com/article/exclusive-south-korea-won-value-0103-wed-idCNKBS1ES06J?il=0

這其實是一個公關消息,用來向外界傳遞官方不樂見匯率繼續強勢,可以算是對投機客的警告,而不是政策宣示。
何以見得? 重點在於裡面什麼具體措施都沒提,這種新聞其實不能當作政策變動的訊號。


仔細看完上面朋友們討論,,,


我覺得有些回答的不錯,,,值得看一看想一想


我認為,,,只要彭總裁今年退休,,,,上來一位新人,,,不要像彭總裁如此極端,,,

這十幾年來壓低的台幣與匯率,,,

應該要有所調整才對,,,



如果是央行副手來接,,,我想變化就不大了,,,

其他人應該會多多少少,,讓台幣上來一點,,利率也上來一點才對,,,



小虎先生 wrote:
,,值得看一看想一想


如果真有人想一想,也不枉費我花了許多時間力氣建這棟樓

財經是個體系,既然台灣每個人都能買股買匯,那照說基本知識應該要能普及到每個人
很多年來我只要在網路上提到匯率問題,都會有無腦支持者謾罵
我都會去人肉一下這個id
然後結果都讓我很感慨,有當小攤販的,有去日本批貨跑單幫的網購
這些人都因為壓低匯率而受到傷害
可是卻是最熱衷支持老彭是神的說法

台灣長期壓縮匯率波動幅度有沒有影響薪資?
我投資很多家跨超過三種貨幣的公司,每一家都會說他們是[自然避險]
什麼叫自然避險,就是放著隨便他漲跌
貨幣避險是個很大的成本,有很高的難度,需要很專業的人
台灣公司普遍的不做避險,就省下聘請專業財務人員的需要
初階的財務人也沒有歷練的舞台,可以再更上一層樓

許多財管金融博碩士學士,畢業之後能夠找的工作職缺就少了
因為本來社會上應該有很多需要用到外匯管理技巧的工作沒有出現
本來 精通外匯避險理論與實務的人應該可以像美國人一樣領著豐厚的薪水獎金
但是這些職位都消失了,原本有機會循著這個職涯成為中高層財務人員的人
現在根本就沒有那個門可以進入

對公司來說,這個自然避險省下人事成本,損益由股東承擔,經營團隊為什麼要多花成本來降低自己績效?
可是沒有處理多幣種風險的能力,公司也沒辦法真的脫胎換骨從地區公司變成跨國公司
所以只能在原有的市場上不斷殺價

對台灣這個社會來說,除了不見了一個原本可以讓不少人展現聰明才智的舞台
也多增加了廠商走不出去只能拚砍成本的困境

一個社會是一個開放體系,左邊被堵塞就會造成右邊的壓力,每一個環節都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壓縮匯率絕對會影響到薪資水準,並不是老彭一句沒有關係就可以撇清
為什麼老彭要壓低台幣匯率跟台灣利率?

這問題很大,首先要知道兩個事實
1. 央行每年要上繳國庫1800億,沒有這1800億的話,台灣政府預算會開天窗。
台灣政府預算2017年是是1.998兆,也就是19980億,預算赤字是1523億,需要舉債2263億(還包括給付債息)

2. 央行賺錢能力來自於 (外匯存底賺取的利息) - (台幣負債付出的利息)
外匯存底是央行資產,台幣發行是央行負債。資產孳息 > 負債利息,央行就有賺錢可以繳庫。

說白話一點,如果台幣利率高於美元利率,央行會虧錢。

如果從財政的角度來看台灣政府,只有一個成語叫[入不敷出]。
回去看前面幾樓的GDP組成圖中,[政府支出]部分就可以發現是一路往下掉
GDP的成長率少掉的主要就是政府支出,為什麼政府支出會少,就是因為政府沒錢了
如果要再深究為什麼政府沒錢? 那可以寫整本書,所以先跳過,你只要先知道台灣政府很窮的結果就行

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因為政府預算缺口,所以要央行補上
央行為了補上這個缺口,所以偏好國內低匯率低利率
財政赤字不解的情況下,誰當央行總裁都得扛繳庫壓力
老彭為什麼一做20年,沒人敢換? 最主要原因就是他能擠得出錢來繳國庫
一年兩年三年沒出問題,結果政府預算永遠都有缺口,把央行繳庫當作固定收入
累積10多年後就變成今天這種慘樣

其實沒有任何人會去拉升台幣,頂多說的是[不要壓太低]
直接不壓,會不會整個體系爆掉也很難說
就更別說利率,拉高央行就得付出龐大利息,這利息數字可是直接影響繳庫數字
更別說利率拉高,公債利息也會高,財政赤字會更龐大

所以說下任央行總裁是個苦差事啊

parus wrote:
............(恕刪)



事實上,台灣去年進場資金是過去20年來最多的

那個高點是2016第四季,也就是美光併購華亞科跟ASML併購漢微科兩件併購案拉上去的
所以曇花一現

FDI的國際平均數字佔比是35%,台灣則是只有1x%多,低很多年了


yu.sheng wrote:
事實上,台灣去年進場...(恕刪)

parus wrote:
為什麼老彭要壓低台幣匯率跟台灣利率?


請教樓主:
看了許多報導,不是很明白,央行到底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呢? 還是“獲利”恰好只是執行政策的結果?
或是枱面上沒說,但私底下政府明示/暗示央行應該有多少上繳預算?



--------------

http://stock.pchome.com.tw/magazine/report/po/businesstoday/6566/132500160098870004001.htm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日---
「一個國家的歲入,有一○%以上仰賴中央銀行,這是一個問題,你同不同意?」賴士葆問。
彭淮南答:「我非常同意。。。。。


如果,我是說『如果』

「如果,我是說『如果』,央行真的是以創造盈餘為營業目標,他們多半就會這樣做,……」接著,許嘉棟緩緩說出了央行創造盈餘的四個條件:「外匯存底要更多、定存單的發行總量不能多、定存單的利率不能高,並且,阻升新台幣匯率。」


關於央行是否真以獲利為目的而扭曲了正常的貨幣環境,學者之間頗有爭論

許嘉棟發言謹慎,不願在兩派說法之間做出評論。。。

老彭很討厭兩個人,一個是王伯達,一個是許嘉棟
為什麼?
因為這兩個人說了實話,王說央行法定目標是促進就業,許解釋了為什麼央行要壓低雙率
而這兩件事戳到了老彭的神經

你的問題今天已經不可考,局面怎麼走到這種地步,誰知道?
總之最後就發現被卡在一個死胡同裡,人們是被卡住之後才回頭想為什麼
想為什麼是為了要找出接下來怎麼辦
至於前面是誰的問題,這其實不重要

結構問題導致這種局面必然出現
台灣進入民主化之後,民眾跟政客都忽然發現所謂的[肉桶法案]是最好的選舉工具
而且20年下來,這種想法深入每個人心中
看看別棟樓吵勞基法修法的,大多數人的出發點都是[我的利益]
有誰是想著解決各方利益的角度?

同樣的,每個國民都想要補助,誰花的錢多我手上的票就投誰
也注定了政府把大量資源投入在補貼型預算上,看看那一堆敬老年金跟一堆補助
每一塊錢都得要從稅金來,但是說到加稅,民眾馬上就上街頭抗議
那怎麼辦?
只好去抽隱形的稅,央行繳庫只是一個可能選項
但是剛好央行主事者覺得可以做到,所以做了
然後就綁死了自己....

我是不敢說老彭錯啦,他做了他覺得那個工作該做的事情
所以整棟樓我都在說 [同樣的政策走太遠,產生的副作用太大]
以及[不讓國內討論匯利率政策的強勢公關],是不對的


chalupa1 wrote:
請教樓主:
看了許多...(恕刪)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