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連續100年打敗指數的機率?

daniel62 wrote:
大大應可以跟巴菲特報名比賽了...

賭資100萬美元,真是賭不起。
應該說連報名資格(華爾街基金經理人)都沒有吧?

況且人家賭的是基金,不是比個人操作,大小規模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而就個人操作而言,13%雖然不差,但也不算多厲害。
我相信比我厲害的人多的是。
要打敗 S&P500 一年7%的績效,真的不難才對。
保守作法,隨便選幾檔績優大型股,
每個月固定下 Sell Put(賣出賣權),7%真的不難。

或者S&P500 中找一支價格在十年線以下的股票,
買下來後十年內,只要股價有翻倍就賣出,再找下一支。
這樣不就有7%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我非常草率的概算了一下,
我過去17年來的年化績效大概在13%以上,
應該是打敗各種中大型的指數吧? ...(恕刪)

哇!佩服!確實打敗人類的各項指數,我相信。
17年,累積13%不稀奇;年化13%,實在是太讚了。
如果公教退撫基金請你去操盤,或許就不用什麼年金改革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或者S&P500 中找一支價格在十年線以下的股票,
買下來後十年內,只要股價有翻倍就賣出,再找下一支。
這樣不就有7%了? ...(恕刪)

真的耶! 1*1.07^10=1.967。是接近翻倍。沒錯!

不過有疑問的是,
1.找到那隻,然後就資金全押,孤注一擲?
2.當翻倍賣出之後,能否馬上找得到下一支?還是再等十年?
sgxm3 wrote:
或許那些事情都有您說的功效吧。
其實這也許算兩個世界吧...

被動投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但是"部分"主動投資者,譬如樓上的MiPiace跟我自己,投資已經不全然是為了賺錢了,也許這跟部位大小也有關。

昨天在安排全家暑假的夏威夷度假,在網上預定機場接送時,最後一個欄位是gratuity,我楞了一下,還真不認識這個單字,查了一下,原來是小費的意思,啊小費不就是tip嗎,我好奇又去查了這2個字的差別,點來點去,又點到了夏威夷服裝的討論區,又看到了幾個不認識的單字,slacks trousers sundress tanks slippahs等等,為了了解這些,我又多查了很多東西,很有意思,像在英國pants指的是男用內褲,這對受台灣英語教育的人來說,去英國講到pants一定會被笑死,因為台灣教的pants就是長褲吧。另外,像slippahs看起來就是slippers的變形,追查之後,才發現這是因為日本人的發音來的,會唸台語拖鞋的人就可以意會(蘇力霸),這是夏威夷受日本文化影響的縮影。

為什麼提到這個呢?
之前我跟我太太有談論過"跟團"和"自助",她一直以來都是跟團旅遊,從來沒有自助或自由行過,我則是跟她在一起之後才有跟過團,她說她不"喜歡"自助,只喜歡跟團,輕輕鬆鬆不傷腦筋。"喜歡"這個字眼,引發了我的思考,我跟她說,我自助旅行,從來不是因為我"喜歡"自助,而是市場上沒有符合我需求的產品,當我對這一次的旅行是有所期望的時候,我會想盡可能的去滿足它,而不是勉強在一堆不太好吃的蘋果中去挑一個,當沒有期望的時候,我就不會自找麻煩,譬如我跟她的第一次出國是日本賞楓團。

被動投資者就像跟團一樣,常常是花的更便宜,行程更滿,玩得更多;而主動投資者就像自助旅行者一樣,對一趟的旅程是有所期望的,不是單純的去"玩"而已,常常是在事前的規劃安排時,就已經收穫良多了,譬如我上面學到的那些新單字,還有在討論區看到的各地文化的由來與差異。像我常常研究了某個產業,某個公司之後,最後也沒買,不過那又如何?人最怕的是活著不知道要幹嘛,有事情想做,願意去做,已經是件很幸福的事了。

當然有人會問,知道這些是能幹嘛?又不能讓你玩得更便宜,玩得更多,當然,就最終的結果來看,跟團出去回來是照片拍的滿滿的,吃好住好,然而這就是期望的問題了,就像我想規劃全家的旅行譬如去德國好了,我媽媽就會說,德國她去過了,我當然知道她去過了,以前歐洲15日遊,路過德國住一天,德國是台灣的幾十倍大,你給人家路過住一天就說你去過德國,那也太瞧得起德國了吧?不過我是不會跟她爭論這個的,因為她真的去過了。

常常會有人說到"旅行與人生",其實投資也是類似,都是可以從中去體驗這個世界,思考自己的人生,這兩者的類似之處就在於,涉獵的領域都很廣,常常都是會從一個點跳到另一個點,而非直線式的學習,那學習這些是要幹嘛?能賺更多嗎?其實也不能幹嘛,在沒錢的時候想著賺錢,那有錢之後呢?想著更有錢?
ejan1969 wrote:
被動投資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賺錢,但是"部分"主動投資者,譬如樓上的MiPiace跟我自己,投資已經不全然是為了賺錢了,也許這跟部位大小也有關。 ...(恕刪)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理論》。
人類除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外,還需要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
還需要生理需求的人,真的不用去考慮自我實現需求。
低層次的需求都滿足之後,確實該嚮往高層次的需求。

所以,人,應該先想想我目前需要的是什麼,再來決定怎麼作。
如果,你還在需要生理需求(賺錢)的時候,去追求自我實現需求,那就有點好高騖遠了。

結論: 部分資金被動,部份資金主動。比例自己調配。


  這樓有點像長期存股投資者和投機者的論戰。

  我比較均衡,我認為這世界不能只有一類人。

  用個簡單例子:如果所有人都認為我無法擊敗大盤,只要投資指數就好。那我們就不會有Google/Facebook/iPhone等可用了,對吧?! 所有金主都只投資大盤,那些創新都沒人投錢,最後大盤也只會是死路一條(國家沒有新產業)。

  存股者鄙視投機客,可是又說必要時會停損,問題來了,沒有投機者,基本面轉差暴跌時連流動性都沒有,你停損賣給誰? 全部的人都存股,那你根本沒有股票可買。

  同樣的技術面分析基本面分析也是類似現象,如果大家都用同一套方法,那麼那套方法必然失效,就算基本面分析完全正確,如果大家都正確,那麼股價就會漲到不值得買進的地步。

  所以任何事都需要講究平衡,某個行業很賺,但事實就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投入該行業。例如殯葬將來一定大量需要,因為老人多嘛,當大家都投入,連老人都投入了,誰來負責死? 誰來煮飯給這些人吃? 投入的人太多,就殺價競爭了。

  總結:各位可以在目前看到大盤指數可以讓你投資沒有一路跌到0,正是因為社會上有無數的人在創業,有些人成功,然後股票上市櫃給你被動投資基金能買的結果,所以就像好方法不應該拚命分享一樣,被動投資也該是個低調的方式,說句誇張的,推廣太成功,績效變差(缺乏創新日本化)就算最後長期勉強會賺,也是對自己不利的。

PS: 我的觀點是資金小的人不用負社會責任,就用被動投資。一旦資金大到吃穿夠用,就應該多投新創,失敗當成負社會責任,成功就是獎勵。台灣的大資金在這方面不如美國,當然他們也抱怨有很多法規因素,不過實際結果就是惡性循環,台灣的新創越來越不利。
ayz847 wrote: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恕刪)

說真的,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最困難;就算搞清楚自身的需求之後,也要進一步評估實現的可能性;總不能這把年紀了,還給自己訂定上美國大聯盟打球的目標吧?接下來是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實現它,而且過程中還不能迷失本性,錯把方法當成目的。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以上是小弟個人心得,提供給大家參考看看。

ayz847 wrote:
如果公教退撫基金請你去操盤,或許就不用什麼年金改革了。

如果真的去操盤,成績應該很差。
大部隊的操作方法和單兵作戰,根本是兩回事。
ayz847 wrote:
2.當翻倍賣出之後,能否馬上找得到下一支?還是再等十年?

其實我也沒實際操作過,只是自己隨便想像一下,哈哈....
況且就算真的可行,如果績效差不了太多,還不如買基金算了。
我就是愛拍照 wrote:
還不如買基金算了...(恕刪)

不要買基金啦! 你還是自己挑股進出就好。
17年,年化13%。台股基金裡,還真找不到績效這麼好的!
加油!加油!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