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

台灣財富排名690萬人是月光族230萬人有超3千萬資產

kyundai wrote:
中南部拿了這麼多的先進預算城市翻新,街景,公共建設,美侖美煥,
中南部人開車上下班,台北人百萬機車族每天過台北各大聯絡橋樑,
百萬機車族用新鮮的有機體(肺)每天幫北市更新空氣.
中南部人住大房,台北人住貴森森的鳥窩,街景充斥高貴老宅,1樓停車搶車位佔位鄰居反目成仇常聽聞,
中南部人出遊運用國道爽爽去返,台北人南下北返通通塞!!
...(恕刪)


這位大大你是火星人嗎?
感覺台灣沒有你說的中南部,是夢裡相見到的建設嗎?



abc003 wrote:
因為「天賦和才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所得和財富累積是可以接收的貧富差距

但是要確保機會平等才能讓資本主義正常運作

但是現在的問題是,因為「出生不平等」而導致的「絕對貧窮化」,

財產繼承制度是造成社會不平的等的根源


一個社會主要還是要確保階層流動的可能性吧!

整天在那批評財產繼承制度
有嘗試努力工作過嗎?

我家是工人家庭,從祖母到母親都從事最低層的清潔工作
三個小孩從不補習,也沒栽培管道
現在還是靠著努力工作晉身到全體國民月收入的前10%

台灣社會的"機會"算很公平了
會念書的可以從事靠智力的工作
不會念書的可以去工地當苦力
或是犧牲休假去工作
都可以換得合理的報酬

想流動到上層
要不要參考我的工作時間
每天工作14-15小時,一整年只休過年三天
我做一年別人要做兩年半
不要覺得奇怪
我們這個圈子的全都這麼幹
abc003 wrote:
瑞信昨天發表全球財富報告,其中在台灣於2000年至2016年間,成人的個人財富成長了59%,由16萬2200美元增加到現有水準。


台灣的「成人」有2300萬人?
台灣官方統計是家戶所得,一戶一般情況下是二位成人,月光與資產3千萬的人數應該沒樓主標題那麼誇張才是
abc003 wrote:
1.台灣前10%人口所擁有的資產是台灣總財富的61.8%,
前10%人口人均資產3423萬台幣,佔總人口10%即230萬人,主要是房地產和股票等金融資產
...(恕刪)

那是平均財產, 不是這10%裡面, 每個人都擁有超過3000萬
這個超過100萬美元資產的人數, 人家是有統計出來給你的
請直接看這個數字就好 , 不要自己亂算

2016年11月23日 台灣富豪第10多!瑞信:人均財富554萬…貧富差「不嚴重」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1123/816844.htm
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22日公布《2016年全球財富報告》,台灣人的年均財富為17萬2800美元(新台幣554萬元),在亞太大多數國家的水準之上.....

另外,瑞信也表示,台灣擁有百萬美元財富的人有35萬6千人,在全球名列第 13 名,超越丹麥和比利時等西歐國家,人數約佔全球財富逾百萬美元富豪的1.1%;而若單以財富逾5千萬美元的超級富豪人數來看,台灣排名全球第10名,在亞洲僅落後中國和日本,甚至比南韓和香港還高。

Dennis520 wrote:
一個社會主要還是要確保階層流動的可能性吧!
整天在那批評財產繼承製度
有嘗試努力工作過嗎?
我家是工人家庭,從祖母到母親都從事最低層的清潔工作
三個小孩從不補習,也沒栽培管道
現在還是靠著努力工作晉身到全體國民月收入的前10%


你家3個小孩是早這代年輕人30~40年出生的


可以看看這集57金錢暴客觀的統計數據,從10分12秒開始看

1980年代以後出生的人,賺贏父母的機率是非常低的低於40%

1940年代出生的的人,賺贏父母的機率是95%,

二戰打完之後40年階級流動的窗口已經關閉

可你以看到賺贏父母的機率那條線是在整條往下水平移動

距離二戰後的時間點越晚,自然階層流動的可能性越低



階級流動每個朝代都一樣,只有在改朝換代時機率最高,然後逐年遞減

如果有一套北歐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

自然不需要什麼階層流動,因為每個階層貧富差距不大

因為前10%只比後20%高出一點而以

例如 北歐許多國家的CEO收入只不過比藍領階層2~3倍

這是他們能夠忍受的臨界值

但是美國是20倍以上的收入差距

瑞典雖然土地是私有,但是實際上沒有像美國一樣一進入私有土地就可以合法開槍等等

有那麼強的私有土地神聖不可侵犯的觀念

基本上北歐的股票也是不能給有錢人隨便領出來或配股息的

而基本上,瑞典政府甚至會管你的家務事呢..........

認為孩子不是你私人的財產而是整個社會的公有財富.........

因此只要一打小孩就會取消你父母資格這類的

abc003 wrote:
財富統計排名,台灣...(恕刪)


感謝分享
五木拉麵 wrote:
那是平均財產, 不是這10%裡面, 每個人都擁有超過3000萬
這個超過1000萬美元資產的人數, 人家是有統計出來給你的
請直接看這個數字就好 , 不要自己亂算
2016年11月23日 台灣富豪第10多!瑞信:人均財富554萬…貧富差「不嚴重」


我前面已經說明 10%雖然擁有61% 財富 ,

但是前1%的人就有25%財富,所以是平均554萬的25倍=1.3億台幣

所以扣掉之後另外9%的人雖然歸類在前10%排名,但他們也只比平均值高出4倍左右

也就是另外前10%裡的倒數9%,有2000萬資產

你不要小看這10%裡面也是不平等的

而如果到0.1% 可以距離平均值百倍


台灣貧富差距不嚴重只是所得分配差距,而不是資產分配的貧富差距

另外台灣只有34萬個百萬美元的富翁的統計,這指的是流動資產,不包含固定資產和房地產

前10%的倒數9%主要資產是房地產, 而前1%排名的人,金融資產佔了相當大比例


通過財富分配的國家名單

以上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的全球財富吉尼系數

台灣雖然收入分配及尼系數只有0.34 但是財富分配吉尼系數是比中國大陸更高的高達0.65

中國大陸人均只有2萬美元資產而以 是GDP的2倍多即200% ,因為文革過

台灣人均17萬是GDP的800% ,這是因為台灣儲蓄率很高,並且沒有「文革」過

日本也是人均17萬,但是人家實質利率負利率,而且工資是比台灣高出很多

因此雖然貝他值很高,但是工資的收入佔GDP比直比台灣高的

另外台灣雖然人均GDP2.2萬美元

但是GDP(PPP)卻高達4萬5千美元 接進德國

這是因為台幣匯率遭到央行大幅低估

因為壓低匯率出口壓低勞動力價格,給大企業和財團製造了很多低價「競爭力」

例如許多進口商品都受匯率影響而變得更貴損失的是消費者

而台灣貿易順差佔GDP比重太大高於德國、中國、日本、南韓,幾本上是圖利廠商

相對他們就沒有動力產業升級和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指要台幣一升值

低毛利率的廠商就哀哀叫,他們不能夠在壓低勞動力價格出口競爭了


感謝分享~, 我覺得在現今資本與金融時代. 平均值對絕大多數人已無太大意義. 富豪掌握大比例資產. 可操作的股票市值, 與亂印鈔票的金融. 99% 以上的人都不是其一. 一個平均數字, 給人一個目標 或分級. 可當一參考點.

我認為, 往後是人吃人時代. 貧富更兩極, 如經濟更低弱崩盤或更糟. 糧食被操控, 只期望不會發生戰爭
abc003 wrote:
以上是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的全球財富吉尼係數
台灣雖然收入分配及尼係數只有0.34 但是財富分配吉尼係數是比中國大陸更高的高達0.65
中國大陸人均只有2萬美元資產而以 是GDP的2倍多即200% ,因為文革過
台灣人均17萬是GDP的800% ,這是因為台灣儲蓄率很高,並且沒有「文革」過
日本也是人均17萬,但是人家實質利率負利率,而且工資是比台灣高出很多
因此雖然貝他值很高,但是工資的收入佔GDP比直比台灣高的
另外台灣雖然人均GDP2.2萬美元
但是GDP(PPP)卻高達4萬5千美元 接進德國
這是因為台幣匯率遭到央行大幅低估
因為壓低匯率出口壓低勞動力價格,給大企業和財團製造了很多「競爭力」
例如許多進口商品都壽匯率影響而變得更貴損失的是消費者
而台灣貿易順差贊GDP比重太大高於德國、中國、日本、南韓,幾本上是圖利廠商
相對他們就沒有動力產業升級和提高附加價值,指要台幣一升值
低毛利率的廠商就哀哀叫,他們不能夠在壓低勞動力價格出口競爭了


出口的目的是為了進口更多商品,

長期壓低匯率和壓低勞動力價格來出口是沒有意義的,

就類似把東西拿去白送人一樣,

基本上央行是在圖利的出口大型企業,對大多數內需進口中小企業和消費者都不利

因為消費者購買進口商品更貴了,


拼命出口的荒缪

  所有的國家對出口懷有一種病態的渴求,這種影響僅次於各國對進口懷有的病態恐懼。從邏輯上講,真的沒有比這種事情更矛盾的了。長期而言,進口與出口必然相等(這裏的進出口指「國際收支賬戶」裏的所有項目,包括「無形」項目,如旅遊消費、海運費用等)。有出口,才有錢進口;沒有進口,就沒有機會出口,因為外國人沒有美元可以用來買美國的產品。要想擴大出口,就必須有更多的進口,否則收不到貨款。要想壓縮進口,出口也會隨之被壓縮。所以,當我們決定減少進口的時候,其實等於決定減少出口。當我們決定擴大出口的時候,其實等於決定擴大進口。

  原因很簡單。一位美國出口商把商品銷往英國,換回的是英鎊。但是這位老兄在國內沒法用英鎊來支付員工工資、用英鎊來給太太買衣服、用英鎊買劇院門票。他需要美元來支付這一切。他拿著英鎊沒有用處,除非他拿去購買英國的產品,或者把手裏的英鎊(通過銀行或代理商)賣給美國進口商,讓他們用於進口英國產品。不管采用哪一種方式,在美國的出口以等量的進口支付之前,都無法實現銀貨兩訖。

  如果交易不是以英鎊,而是以美元進行,情形也會一樣。除非以前曾有英國出口商輸出產品到美國,並因此有美元積累,否則英國進口商沒辦法以美元支付美國出口商。簡單地說,外彙市場是執行結算性交易的地方,在美國,是將外國人的美元借項和他們的美元貸項沖銷。在英國,外國人的英鎊借項則和他們的英鎊貸項沖銷。

  任何關於外彙的教科書都找得到相關技術細節,這裏不再贅述。別看那些教科書總是被包裝得嚴嚴實實,其實裏面並沒有什麼神秘難解的內容,國際貿易與國內貿易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差異。每個人都必須賣些東西給別人,才能獲得購買力,才有錢去買別人的東西;只不過我們中的大多數人賣的是自身的勞務,而不是出售商品。國內交易大多也是通過銀行等結算機構,以注銷買賣雙方支票和其他支付的方式進行。

  在國際金本位體系下,進出口貿易差額有時靠交運黃金的來結算,但也可以用交運棉花、鋼鐵、威士忌、香水,或其他任何商品來結算。不過,在金本位制存在的時候,黃金的需求幾乎可以無限擴張(那時,黃金被公認為是剩餘的國際「貨幣」,而不僅僅是另一種商品),各國不像限制其他商品進口那樣限制黃金的輸入。(近年來,許多國家采取更嚴格的措施限制黃金的輸出,那是另一碼事。)

  有些人,在談論國內貿易時,又清醒又理智,但當話題轉到對外貿易,他們立刻變得又激動又糊塗。若把他們在對外貿易上極力主張或原則上默認的東西,移植到國內貿易上,會立刻顯露出其論調瘋狂愚蠢的一面,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自圓其說。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有些人認為政府應該大量貸款給外國來促進出口,而不考慮這些貸款有多少能收得回來。

  政府當然應該准許自行承擔風險的美國公民放貸到國外,而不應該設置任何障礙,阻止民間貸款給我們的友邦。作為個人,我們願意基於人道的理由慷慨解囊,資助貧困和饑餓的人。不過,我們一定要非常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對外國人的資助,如果打著慈善的旗號,反而讓人覺得有商業目的之嫌,這就太不明智了。這只會造成誤解,導致將來的關系惡化。

  可是在主張對外大量貸款的論調中,「拉動出口」這個謬論始終占有重要位置。這個謬論說:即使有一半(或者全部)的貸款變成呆賬,得不到償還,我們還是會因為這些貸款而受益,因為可以強勁地拉動我們的出口。

  那些用於幫助外國購買我們產品的貸款,要是拖欠不還,就等於我們拿產品去白送,這是明擺著的事實。一個國家不可能靠無償的商品輸出而變得富有,這樣做只會使這個國家變得更窮。


  把這種說法用在個人或私營公司身上,沒人質疑其正確性。如果一家汽車公司貸款5,000美元給一個人買等價的車子,而這個買家最後沒有償清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不可能因為「售出」這輛車子而增加收益。它損失的是生產汽車的成本。如果汽車的生產成本是4,000美元,而買家只還一半的貸款,那麼這家汽車公司的淨損失是4,000美元減去2,500美元,也就是1,500美元。壞賬造成的損失,並沒有從它的銷售業績中賺回來。

  對於私人公司來說如此簡單的事實,為什麼用於國家,那些聰明人卻會犯糊塗呢?要認清這種交易,需要人們把眼界放寬一點。某個群體確實可以從中受益,而其他所有的人卻得為此承受損失。

  從事出口生意的人整體而言可以從中獲益,其利益相當於在海外的貸款呆賬數額。整個國家因此而蒙受損失是肯定的,只不過難以追蹤哪些人遭受了多少損失。私人放貸損失由放貸者自己直接承受,而政府貸款的損失,最後則必須靠加重稅負來解決。此外,這些直接的損失會對經濟造成不良影響,從而造成更多間接損失。

  從長遠來看,貸款收不回來對美國的企業和就業並沒有好處,並且是有害的。用於購買美國產品的貸款,外國買主的賴賬每多一美元,國內買主最後就會減少一美元。出口業受益的同時,依靠內銷為主的行業將蒙受損失,二者得失大體相當。長期下來,經營出口業務的許多企業,總的來說也受到傷害。比如,1975年美國的汽車公司約有15%的產量銷往海外市場,假如給國外貸款,出口量可達20%。但如果貸款收不回來,導致美國消費者的稅負加重,造成汽車公司的國內銷售額減退10%,汽車公司也還是無法獲利。

  重申一下,這裏並不是說私人投資者向海外貸款是不明智的,這裏要說的是,我們不能靠收不回來的貸款變得富有。

  基於這個道理,那些靠對外貸款呆賬,或者直接贈與外國的方式,制造出口大增的做法,才是愚蠢的。企圖通過出口補貼的方式拉動出口的做法,同樣愚不可及。出口補貼以低於生產成本的價格,出售產品給外國人,補貼部分等於白送。這是企圖靠送人東西來發家致富的另一個例子。

  美國政府不顧這些常識,多年來一直實施「對外經濟援助」計劃,主要是政府對政府的直接贈予,金額動輒高達數十億美元。這裏我們只對支持那些計劃的一種說法感興趣——可以「拉動出口」,進而維持美國的繁榮和就業。許多支持者信以為真,認為這是聰明甚或是必要的措施。這依然是靠送東西能讓國家致富的另一錯覺。被掩蓋的真相是:美國直接送出去的,不是出口品本身,而是用來購買產品的錢。雖然個別出口商有可能從國家的損失中獲益,但這裏還要扣除「對外經濟援助」計劃分攤給他們的稅負,剩下部分才是他們的收益。

  只看某項政策對某個特殊群體產生的立即影響,而沒有耐心或智慧去考察該政策對每個人造成的長遠影響,這樣的錯誤,我們在這裏又多了一個實例。

  如果我們真的去考察每個人所受的長期影響,我們還可以得到另外一個結論。與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政府官員所奉行的教條恰恰相反,這個結論正如約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所說:對外貿易對任何國家能有利益,最終並不在於其出口,而是在於其進口。是進口,讓一個國家的消費者能以比國內更便宜的價格,買到外國的商品;是進口,讓他們買到國內制造商不生產的商品(在美國尤為突出的是咖啡和茶葉)。總的來說,一個國家需要出口的真正理由,是賺錢來支付其進口。
大大你講得都對,
但是臺灣就各種層面而言〈民族性、地狹人稠〉不可能走北歐模式。
  • 2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