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川普改革 美國優先 世界"資金"(別扯政治或是你的感想)會有甚麼變化?

三子父 wrote:
只能講經濟活動錯綜複雜


雖然三大說過別說感想,但小弟資質愚鈍發文出來也只能列為感想吧!!

現在這個時間點來看川大的布局
1.創造美元回流的基礎條件(稅改、加息、縮表、引資、未來的大基建)。
2.製造美元回流的觸發事件(戰爭、資產泡沫、某小國經濟崩潰)。
3.歐元、日圓避險(套利)資金回流,美元便宜、利息高、美國投資環境佳。美股由外(國)而內引發美股一定規模的回檔。
4.美國經濟內需向好,外資流入。企業資金回流。美聯儲國債順利拋售。股市開始觸底回檔,完成釋放股市、債市泡沫。
5.若干年後美國實現經濟領導地位(共和黨順利連任),美元升值到高點。重啟剪羊毛的過程,美元開始投資經濟重創的資產。

至於石油會持續緩慢上漲,黃金在事件3的時候到達高點。

以上、故事講完了,若干年後評分。
在外太空太久了
是時候回到地球了吧
各位,我們猜錯看錯都不算甚麼,那些經濟學家,也很少對過
陶冬看衰中國已經十五年了,現在還是靠經濟兩字賺錢
至於 台灣先生谷先生,還有謝先生 更是著名的反指標

1990年8.2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率領聯合國部隊集結在波灣
十個經濟學家有十一個看衰未來,認為開戰那天石油會漲到每桶100美金
以前我在上班還邀請過東海經濟系教授來演講,他後來還是陸委會經濟....
當時是1990.10.26 距離開戰不到2個月,他也認為石油會大漲到60美元。
1991年 1.16 我記得石油每桶46美元
1.17中午 早上開戰 中午石油一桶報價17還是23美元 天啊
天啊 這些經濟學家沒找個洞埋起來喔

所以我們看錯 以後我們也都是經濟學家 錯的越離譜越有名。
深有同感
經濟學家都
有立場
有包袱
有利益瓜葛
這叫任務型經濟學家
對錯都會名利雙收
不管是什麼名

剩下的叫不準型

這些經濟學家埋起來吧
十年後挖出來 它們那張嘴還在呢

年末總結:2017年的高盛十問答對了多少?
大家也來幫自己打個分數


1. 經濟成長會保持在趨勢水準以上?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對這一問題的判斷是正確的。

2017 年美國實質 GDP 成長,非常接近高盛預測的 2.3%。而經濟成長的動能,還比高盛預計的更強一些。高盛的現行經濟活動指標(CAI)平均為 3.4%。美國失業率下降速度比高盛預計的快,目前失業率為 4.1%,高盛此前預測的是 4.4%。

2. 接下來的川普政府是否將頒布稅收改革政策?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這一問題也判斷正確。

關於稅改的進程,今年經歷了幾次轉折,目前雖然還沒完成最後簽署,但基本上已無懸念。高盛預計川普稅改能夠在 2018、2019 兩年,推動美國實質 GDP 每年多成長 0.3%。

3. 房地產復甦能持續嗎?

年初的回答:是的,成長速度適中

評論:判斷正確。

雖然房地產復甦信號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但大體上符合「持續擴張」這一狀態。今年前三季,按凈計算實際住宅投資占 GDP 比例略有下滑,但獨棟住宅新屋開工和新屋銷售都有所上升。而且,開發商指數全年保持在 50 以上,意味著一直處於擴張狀態,目前該數據為 74,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同時,房價也在持續上漲,2017 年 9 月凱斯席勒指數(Case-Shiller index)增長至 6.2%,2016 年 12 月該數據為 5.4%。

4. 消費會繼續超過資本支出嗎?

年初的回答:不會

評論:判斷正確。

2016 年後期以來,資本支出就一直在加速成長,2017 年前第三季年化平均成長 6.2%。相反的,個人消費的成長卻有所放緩,2017 年前三季的絕對成長幅度為 2.5%,不過這個速度也相當不錯。

5. 勞動力市場會過熱嗎?

年初的回答:是的,會輕微過熱

評論:判斷正確。

失業率下降的速度是高盛預測的兩倍,目前略低於高盛預測的完全就業狀態下的水準。一些其他勞動力市場利用率指標,比如 U6 失業率、新增工作崗位、離職率等都顯示就業市場有輕微的過熱現象。

6. 薪資成長是否會達到對於充分就業 3.0%~3.5% 的預估?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判斷錯誤。

數據顯示,薪資成長仍然緩慢。高盛薪資追蹤指數今年在 2.6% 的水準停滯不前,較之前預測的低 0.5%。所以說,趨勢信號並不是決定性的,部分原因是因為完全就業狀態下的薪資成長水準,取決於長期生產力趨勢和邊際利潤的結構性預期。值得一提的是,可以關注一下聯準會主席葉倫引薦的一個薪資成長模型,該模型中,完全就業狀態下的薪資增長略低於 2.5%。

7. 通貨膨脹能否達到聯準會 2% 的目標?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判斷錯誤。

今年 1 月核心 PCE 通膨指數調整後,數據曾達到 1.9%,之後就一直下行,11 月預期為 1.5%。造成這樣現象的原因,包括醫療領域通膨走弱、商品價格傳導作用減弱、美元走弱以及電話服務價格數據統計方式的改變。

展望未來,我們預計核心通膨率會逐步上升,勞動力市場趨緊、進口價格上升都會成為推動因素。但要達到 2% 的目標還要等到 2019 年中期。

8. 聯準會的升息會比市場定價所暗示的還要快嗎?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判斷正確。

2016 年底,市場預計 2017 年聯準會僅升息 2 次,高盛當時預計是 3 次。3 次的預測被證明是對的,但高盛當時也沒有預料到聯準會會開始縮表。

9. 市場的利率中樞會繼續上升嗎?

年初的回答:是的

評論:判斷錯誤。

遠期隔夜指數掉期利率 (OIS) 目前仍然只有 2%。市場對未來短期利率的定價由兩個部分組成:1. 未來利率的風險中性預期;2. 期限溢價。根據高盛利率策略團隊的模型,期限溢價有所下降,但長期利率預期有所上升。

10. 聯準會是否會開始收縮資產負債表?

年初的回答:不會

評論:判斷錯誤。

年初的時候高盛還認為聯準會今年不會縮表。聯準會在縮表行動上跟市場的溝通明確而慎重,市場對這一消息的接受也比較泰然自若。

股海蜉蝣 wrote:
年末總結:2017年的高盛十問答對了多少?
大家也來幫自己打個分數

高盛60分,及格!!
谷大師預測台股指數 20年來說二十次中一次 他還是台灣先生
謝謝金口若懸河 預測指數反指標接近百分百 主持節目還是滔滔不絕地在講

預測可以有六十分 接近奇蹟了
股海蜉蝣 wrote:
年末總結:2017...(恕刪)

其實我這篇文貼出來
只是自娛娛人
既然預設立場
不相信媒體了
媒體打分數又何以置信
或許這篇洗腦文
只是高勝勾結媒體間的來誤導視聽的計畫之一
對外的報告和內部的報告會一樣嗎

美元利率應該是小升,大升的機率比較低。
現在目前利率曲線接近水平,也就是長天期利率跟短天期利差很窄,這說明了大多數人並不看好長期利率升太多。

美元流向也許會開始變化。
低稅的美國,自然有一些大企業會選擇美國設廠。鴻海到美國設廠,台塑,東元也會擴大投資。
大企業的投資資金回美國變多了。
加上反 QE收回美元。
加上美國企業滯留國外的錢也豁免回美。

以上三個效果相加,很有機會造成美元短缺升值。
加上現在美元在低位,升值的機會更大了一點。
國際股市也許會受壓抑。

MiPiace wrote:
美元利率應該是小升...(恕刪)


個人拙見,倒是與 Mi 大完全相反,隨意看看


"這說明了大多數人並不看好長期利率升太多"

債券利率與價格成反向,亦表資金的流向or寬鬆or緊縮or縮表

10-2年利差縮小(曲線平滑),目前可見到的是"兩年期利率上升的速度遠高於十年期"

是預期升息? 是因為縮表 ? 各大專家獨自解讀囉!

另一點少人討論的是

在稅改通過後,未來十年媒體估算國庫少了 1~1.5兆,

所以呢? 繼續發債借錢......

"
大企業的投資資金回美國變多了。
加上反 QE收回美元。
加上美國企業滯留國外的錢也豁免回美。
以上三個效果相加,很有機會造成美元短缺升值。
加上現在美元在低位,升值的機會更大了一點。
"

相對於上述三點,個人認為與過往國際流入的資金相比,應屬小事

故對美元依然看長空.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