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好像似乎不是這樣子的...(恕刪)

如果在升息階段,要在期間找到賣點,投資級債的資本利得會賠錢。
堅持到最後領回,才能拿到原來的票面價。

中鋼的公司債,利率是 1.7%吧,
台積電也差不多。
鴻海的公司債說明在此:
這種投資級債,不是人買的,是機關,公司行號,銀行在組投資組合時的一種工具。
不是投資級債就比較好,每種債有不同的功用。
重點還是在去了解每種債券的特性跟想辦法如何去活用。





花旗銀行(Citigroup Inc)目前的信用評等是 BBB:

1. 花旗銀行 3 年後到期的金融債,買進後持有到期的殖利率大約是 1.4% (參考 Firstrade 的報價,佣金/手續費內含)。如果是透過花旗銀行買進,可能還會有其他手續費也說不定,但我想應該不會差異太多。

2. 台幣定存存在花旗銀行,36 個月的定存利率是 1.27%

這麼小的利率差異,加上購買金融債的匯率風險(買金融債要用美金)、匯款手續費及或佣金、繁瑣的購買程序...

我實在看不出來直接購買債券有哪一項比存台幣定存要好。
http://phecda.blogspot.com
其實去了一趟"大國"...中國和美國,對債券真的有新的體驗,可能台灣太小或是其他原因"債市"很差。
可是在另一個方面想...或許台灣人並不缺"錢"!


因為就跟本上來說,國家債券=國家有欠我一筆"貨幣"。
但是"國家股票"<---當然是沒這種東西(不能用藍籌股或公股這種想法),國家股票=你是國家的擁有者之一

所以有時候...依據"權力"每個國家會有各種不同的發展。

比方台灣公司或國家"似乎真的"不缺錢...,不然債市就不會這麼冷了。
但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台灣國家和公司,並沒有真的很高的信用。

簡單說"他想掌握權力,但是又不想出錢,但又不想要欠錢"...在這種思維下,股本膨風的公司其實不少....

因為"股票"在意義上並沒有一定要分錢給股東,所以"股票"嚴格說起來"比債券爛"。

所以其實在根本和風險性上,我還是認為

發行債券的公司或國家,比發行股票的國家好。
(因為公司完全是他自己的,而且他有欠錢,所以會努力工作)
(台灣人時間是自己的,但因為沒錢,所以必須努力工作)<---在某方面很像

但設計上,我覺得股票比債券好。

但根本上,債券其實比股票好。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每天從鉅亨,Stockq,彭博等等看市場...(恕刪)


其實台灣人早就被騙怕了

算了多說無益
其實我不懂的地方在於:

樓主您明知道也贊同我提的股市債市走勢相反可以"大波段賺錢"的部分明明就只有"指數上的價差"

為什麼還要拐這麼多彎來說明債券基金才是債市的不二選擇?
恨天高 wrote:
其實我不懂的地方在於...(恕刪)


我真的不知我那裡把債券說成是債券基金了……我一直沒有在說基金。只是要大家釐清信評是怎樣一個架構,不是看到信評就說他是基金。我在說的也是債券本身的架構 不是它的其它形式的產品

我在此澄清 這兩種東西是不一樣的。可能我說的不好 讓你理解成我在說基金。我在說的點也是因為你說我說的債券是基金。但我一直沒在說基金 只是說債券本身像你說的那張圖的原理

更沒表達什麼東西是““不二選擇””的想法。應該是我表達的不夠讓你誤解了吧。

我是認同你說的那張圖。另外一個回答則與圖無關。而是在釐清評等上的誤區 中心思想就是""評等是對於整個該機構本身而言,任何該機構發行的東西都適用該評等。基金適用評等,但評等不僅適用於基金。沒有帶任何色彩的反駁你說有評等的東西就是基金的看法""而已。
erskine wrote:
這麼小的利率差異,加上購買金融債的匯率風險(買金融債要用美金)、匯款手續費及或佣金、繁瑣的購買程序...


你想著匯率風險,怎不想到更多方面向帶來的匯率利得、蠻多外幣其實對台幣長期看來持有台幣都是弱勢的,畢盡不是一個流通性的貨幣,怎不想想長遠以後匯率帶來的漲伏,在到期前這段時間就不信來一個明顯的波段你抓不到外幣對台幣的上漲跟市場的走勢波段而賣出。匯國外劵商手續費六百台幣左右 直接臺灣的代銷機構不用匯款手續費,但要買美金,再來不說向你要的手續費扣一扣就一點點而已 你認為這一次性的手續費在你的報酬之中真的佔很大嗎?六百塊的匯款在你的報酬之中真的佔很大嗎,也不願給人賺。繁瑣會嗎,去過一次開戶以後打電話跟你的服務人員說一下就能電話下單,難道你開證劵戶、開銀行戶都不用第一次的一些辦理程序,之後一通佔用不到你3分鐘的時間,真的少上一次廁所就夠了。

想賺錢 可是只想著從合理的手續費上再去壓榨 想著放著繁瑣就會變容易、不去行動,那事情對你來說永遠都是繁瑣。 

即使都是你說的那樣那又如何呢?你可以去匯豐買或其它通路買 自己也可以去開國外劵商 想辦法操作,但懶且不會的,就要付手續費 為過嗎?國際上交易也是要費用的 給你提供好的東西 給你專業 持續回報市場,還要免費幫你做 機構都不用吃飯。厲害的話自己找國際通路 更低手續費。也說過你若不想要這樣 就要不斷跟這個市場一樣進步,自己要懂,真正的專業才是最值錢的。只是專業在臺灣往往被踐踏,在國外,我們對於銀行是非常信任。還有,機構被評等分為長期跟短期評等。債券請看長期評等,一般長期優於短期信評,每隔段時間會調 不是投資等級債 你想不買就不買就好了 找A以上的啊。要糾結什麼= =花旗匯豐只是代銷,發行的是那債劵本身的發行機構 還有那麼多知名機構的債劵可選,根本不一樣的概念。

再者定存是鎖住 解了就沒了 你能做變化嗎?不能。可是債劵有著定存的特性(最不濟),但另一特性則有更大額外獲利率跟流動性。請問這兩種東西不重要嗎?很重要吧。

若是匯豐花旗賣其它上百檔的,那些債不叫做花旗或匯豐發行(發行機構非它們)的,而只是代銷機構,除非他是發行他自己集團而只是代銷機構 賺你微薄的通路及代銷費,不能嗎?幫你上金融課 幫你回報市場跟分析 利用專業幫你獲利,賺你1% 並且這1%不是你的每年賺的都要扣掉 交易就只扣1次,說過了 這不是同一概念。這樣不合理了?

再來債券買了不賣可保本並有殖利率。而買了找時點賣則多給了你獲更高殖利率的可能性。不用被鎖。債市不好時你一定要賣然後賠嗎?那真的是傻了。不會放到到期本金回來+利息求保障嗎?我們怎麼判斷表現,這也可以從股市來看。你看的多一步 就會賺不看的人的錢,看多兩步的人則賺只看一步的人。看三步的人則賺看兩步的人。不過就是種相生相克,因果、果因如此。臺灣可不可以多敢想一點?債市不好時難道不會放到到期嗎,還要硬去贖回去賠錢?就算真的有如此笨人操作成這樣好了,它也比保險中途解約那種概念被扣一大筆要好只領回幾十趴要好。並且好壞表現在到期前是非常明顯的並且有足夠時間反應的。

還有我沒說過B-BBB不好,它也有他的用途。高收益債B-BBB在股市多頭時表現若賣出價格會比A-AAA更漂亮,但A-AAA股市多頭時同樣不賣持有並不會受到侵食。但股市空頭市場時卻沒有比A以上的防守力道強跟賣出更高的贖回價格。

其實我感覺是高收債部份很像正統債劵的一種反向槓桿,也沒有不好阿,只要你很全方位考量變化與應用。

我記得我也說過任何金融產品都是中性的。


股海神經 wrote:
如果在升息階段,要在...(恕刪)
股海神經 wrote:


在景氣往下走,利率也往下調整以刺激景氣時,投資級債的利率也會走低,產生不錯的資本利得。
相反在景氣往上,CPI 需要加點控制時,調升利息,造成投資級債利率也走高,產生不小的資本損失。(恕刪)


利率調升 對你的債劵價格要出售的話是會跌,但是你不要升時出售 領著coupone payment放至到期再依面額取回本金,升降息對你根本毫無影響(在不出售之下),發揮它保障性的一面,那叫損失嗎?頂多叫做保險吧。若真的不懂到找不到那麼久時間的持有都找不到市場好的點賣出時,那你就只應該領著系統風險帶給你的溢酬,此時就別再去想賺取非系統性溢酬的部份了。但真的很難不找到明顯的波段,平時不用每天關注市場也會有感。

另外 市場上就是有小額公債的發行 在一些外商銀行或國外劵商等等架上國際上百檔大公司國家代銷的,都不到"億"才能買,只需"一萬(主流貨幣)"。我一直表達的也說不要眼光只在台灣 想要操控一個已被操控的市場,不透明的市場,根本不現實,在不透明市場裡要超越市場的距離比在透明公開市場要超要的距離還要遠。所以不要放在臺灣的產品。要放在全球的角度的金融工具,臺灣市場是外資很無聊時拿來玩遊戲的市場而已,要贏 就要比它們多想一步,但若自己不是很專業想很遠或很懂的話 往往越多步越失真。不透明的市場裡 你很難贏,在透明的市場裡我們的勝率才更近(無論做股票或者債劵或者外匯等)都需要一個很公開透明的市場才會做貼近你的預期。

別再想著互相坑殺 從臺灣裡賺錢 大家都會是輸家 贏家在其它各國 想點賺外國的錢,直接投資在能操作國外的產品上才更現實一點。投資國外的東西並不是很遙不可及....因為你根本沒動起來
恨天高 wrote:
其實我不懂的地方在於...(恕刪)


再另外說 看債劵指數 就知道債劵本身的走勢 因為債劵指數是依該類所有市場上債劵依不同占有權重系統化的編製而成。

就像S&P500指數 顧名思義 就是由 "世界前五百強"企業在股市中占有的平均權重而編制成,因此S&P500指數有著很大很大的市場代表性指標。
又像羅素2000一樣,是由2000間小型股公司占有的平均權重編製而成,在做小型股時,該指表具有很強的參考性。

這些指數讓我們多看幾步後預期非理性投資人的心理更直接的去了解市場的變化。

並不是你指的 "指數的價差而已",它也代表了該類債劵的一種客觀及直觀的一個起落 指數就代表了"它們"

指數本身並非基金,但可以成為指數基金也就是ETF。
但我認同你那圖是指指數本身而言(因為指數代表了股債市漲跌,所以認同,講的指數並非你講的基金)。
而是通過指數看債劵、看股市,便知道債市跟股市的變化 從而平衡配置 雙頭考量賺取非系統性風險帶來的溢酬

但有可能我們都會錯彼此的意了 是我不夠明確@@


再舉個例子 就像美元指數,代表著美元跟其它五種主流貨幣依各貨幣權重組合而成:歐、英、瑞郎、日、加、及它自己本身組成。看美元指數漲跌便可知道它對其它五種貨幣的漲跌變化。從而再判斷它們六種中的因果變化,找到平時應該到的低點買入,找到平時應該到的高點賣出,進行匯差套利,賺那些亂買賣的人的錢。匯市超級大市場,每秒種都會跳動到小數點四位以後(不像在銀行報的頂多四位而已)。所以平時也要養成買外幣的習慣,因為你是一名金融投資者,分散的持有各種主流貨幣永遠都比持有台幣這種來的好,台幣只是因為要在台灣交易而持有而已。基本上留下固定會使用的台幣後最好都分散到各貨幣去。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利息調升 對你的債劵...(恕刪)


呵呵~
你很認真,一個人要回多人的觀點也辛苦,觀點溝通也難免會產生誤解跟障礙,加上大家都是瞎子摸象,會更難談。

附上我剛組合的兩張圖供大家參考,圖看多了,說理就會更清楚:
白色: 第一張圖是 ishare 投資級債 ETF,第二張是 ishare 高收債
藍色: 美公債ETF
紫色: S&P500 
底部區的柱狀圖是ishare ETF 的成交量

我能解釋的部分:
1. 投資級債的走勢跟公債的關係密切,說連動也不為過。
2. 投資級債跟S&P的關係不大,能觀察到的是當S&P重跌時,投資級債的量有時會稍放大,也是稍上漲。

3. 高收債跟公債的即時的連動不大,但中長期走勢是有些關連。
4. S&P重挫時,高收債也會跌,反彈時,一起反彈,高收債買盤會進入低接。
5. 大致可以猜, 高收債同時受到 S&P(短期), 公債影響(趨勢)。

其他就自行解讀了~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