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小型股波段投資經驗

把沈底的波段投資心得拉到盤面上看—下。
小小花農 wrote:
把沈底的波段投資心...(恕刪)


  感謝小小花農大把樓拉上來, 讓我有機會修正之前第一篇的說法。

  以下一切說法都是建立在基本面不是作夢畫大餅式的, 而且也不是景氣循環的高原期以至於短中期內即將到頂甚至翻轉的兩個大前提下。

  上漲波動且有獲利(通常會獲利吧,如果有基本面選股加技術面進出配合停損,不太可能遇到先賠三成再漲三成)時可以不要30%時拔檔實現獲利, 而是續抱。 若是下跌波動且目前獲利不足以抵抗較大的回檔, 那麼預期較大幅回檔還是該以技術面先調節, 萬一被假跌破型態騙線甩轎再來追都可以, 這樣比較能持盈保泰, 畢竟真跌破又沒跑就白忙。

  然後當對基本面及股性(主力手法,心態)比較能掌握時, 那些原則都可以視情況放寬, 我去年Q3才開始操作的一檔高成長股, 一直來回高出低進, 出錯了就追高回補, 最後結果比去年從頭到尾買進不賣還好。 原因是我發現權證現股套利也發生在此檔身上, 每次自營商都制式反應大幅加碼追高現股, 然後過高拉回次日就開始大賣現股。 利用這個籌碼面特性配合技術面量價關係及型態就可以高出低進, 不過也追高兩次(第二次基本上是犯錯,太貪心又太懶惰,我在最近大豐電那樓有寫)。

  另外, 同為有成長的小型股, 成長力度也影響波動程度, 這兩者是正相關, 也就是成長性(或反過來衰退性)越高, 波動也越大, 這不需要高深理論一般人都可以在一般個股感覺到。 所以前面的30%也要根據不同小型成長股的成長力度來決定, 而不是一成不變。 我另兩檔主要持股就是屬於個位數%這個等級的成長(不過我個人認為會是比較長期持續性的), 一年也難得波動一次20%, 平常成交量很少, 一有量多半是主力半年一年拉一波, 不部分收割看它上下也沒什麼意思。
刪...刪...刪...刪...刪...刪...刪...
這棟樓是這討論區我認為最值得細細品味的文章,謝謝分享

灰狼01 wrote:
因為獲利能力很重要,但分享意願高、誠信、穩定的經營層,更讓我願意長期持有~
公司是由人組成的,而人就是最難控制的,誠信、穩定當然很重要,不過我們外圍投資人要怎麼判斷呢?也只能從公開資訊去瞭解了,不過還是很難,因為資訊不足,所以都只能是一種感覺而已。至於董監酬勞的分寡,我的看法是,不管是董監酬勞還是員工分紅等等都算是費用,在盈餘的計算中就已經實現了,假如這種條件之下,ROE都能跟同業一樣,那是否也間接說明其經營能力(經營能力好,那董監領多一點似乎也合理),那假如ROE因此降低,那股票評價就會降低,股價自然也相對反應這種差別了。

其實不講誠信、穩定這種難以評定的因子,就說獲利能力好了,其實我比較看重的是"經營"能力,為什麼呢?因為獲利能力常常是跟運氣有關,在對的時間點,推出對的產品,就會創造很好的獲利,TPK宸鴻就是個最好的例子,可是對長期持股來說,重要的不是他獲利很好,而是5年後、10年後是否仍可如此?所以每當看到一家公司好幾年都營運獲利穩定良好,然後突然掉下去,或者是慢慢掉下去,我就會很感興趣的去研究他,這樣的公司還不少(大豐電就是了),研究這些可以提升我的選股能力。

獲利能力ROE等數字還是比較容易掌握,而經營能力其實也蠻抽象的,我會藉由一些東西來綜合評斷,譬如當過往營收面臨衰退時,經營者如何因應?有的會縮減費用,這個從財報就可以看得出來,有的會開發新產品,或是開拓新市場,這些沒所謂好壞,因為新產品新市場都要投入資金,也許成功也許不成功,不過我可以藉由這些來評斷經營著的習慣與思維。反之,在營收大好的情況下,經營者的下一不動作也是可以拿來參考,看是大舉的資本資出,還是有控制的,還有公司老闆對未來的看法也都是要拿來綜合評判的。而資本支出的內容也是要review一下,看看錢花去哪裡了,像大豐電花錢去蓋總部大樓就是讓我出脫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我會願意長期持有的公司,通常是我喜歡這個公司的"經營方式",就是上面描述的那些綜合評斷,不同的產業、不同的競爭環境、不同的經濟環境下,不同的公司我會賦予不同的我喜歡的經營方式,有些公司我喜歡他積極一點,有些公司我喜歡他保守一點,就像大豐電,我喜歡的是保守龜縮的大豐電,一旦他開始擴張大花錢,就偏離我對他的期望了。我喜歡的,不代表就是好的,可至少是個選股策略,長期投資總是要有個策略作依據,就像無薪大的殖利率選股法,雖然不合我胃口,但是我也蠻佩服的,至少簡單,小學生就可以做。
刪...刪...刪...刪...刪...刪...刪...

灰狼01 wrote:
也許是我太崇拜巴菲特了,對他的管理及對管理經理人的看法,深深認同,
我也是深受巴菲特的影響,才會走上價值投資者的路,只不過巴菲特是大戶,而且是超級大戶,他要知道公司的內部資訊,人家可能是發言人跑去他家做presentation,而我們這等散戶,也只能從公開資訊裡尋找蛛絲馬跡,再來拼湊出一個模糊面貌。我也在學習巴菲特對公司經營的評價,只是因為知識與經驗的差距,巴菲特有自己的企業,多年的經營知識與經驗,而我們沒有,我們充其量算是業餘的經營愛好者,為了累積經驗,我只能從小型企業著手,雖然累積緩慢,但總是持續在累積。
ejan1969 wrote:
我也是深受巴菲特的...(恕刪)


  e大的文章我一定看。因為e大也是從基本面選股,但是方式和我不太一樣,對我很有幫助。

  前幾週看到e大提那個200米大道,簡單看了一下基本面技術面資料,技術面告訴我該在短時間內先建立基本持股,於是進了幾張持股,今天帳上獲利3.5%左右。就繼續觀察下去。
Kcc大推薦的樓,找時間好好的讀,感謝。
  今天晚上仔細研究前幾天看到的盤後資料秘莘,發現了一件很特別的事,寫下來分享。

  主角是我的主力持股A公司,該檔目前持股現值大概占我今天收盤計算的總持股的總現值一半左右(話說我本金也沒多少,算奈米戶)。

  最近發現開完股東會後董事長換人,從原來的B公司換成C公司,而這檔股票顯然沒在市場一般交易時段被收購(不然以小型股來說,股價會有明顯變化才對),也沒徵求委託書,董事長的持股張數也從來沒變過,結果就莫名其妙換人了。

  這消息太詭異了,於是今天晚上有空就開始追查。幸好公開資訊公布的新任大股東董事長是老牌上市公司C,就從這家老字號公司的財報下手看,發現是去年底100%收購了B公司,而B公司是A公司的原大股東董事長。所以董事長就這樣換了。如果不是新董事長剛好是上市櫃公司,那我就無從查到這個來龍去脈了。因為B公司沒有公開資訊可查。

  看起來是B公司選擇把整間公司賣掉拿現金走人,換老字號上市公司C來繼續經營這間上櫃孫公司。C公司股本也才A公司的6倍多快7倍,我想也是不看淡才會買吧?!

  我無法查到B公司除了A之外,有沒有其他公司的持股或資產,如果沒有,那麼以收購價(C的公開資訊)來計算, 依A公司今日收盤價,收購溢價是30%左右。(再強調一次,這是假設B公司全部資產負債只有A公司,這個假設我無法驗證),我想這個溢價也不是不合理,如果要在市場收購,絕對把股價買到天上去也買不滿現在的控制股權張數,3成溢價買一間還算賺錢(我之前提過殖利率和EPS比2412高,P/E比2412低)的公司控制權,好像也不是不合理。

  今天發現這個資訊,也覺得高興。代表我選的長期投資股票被這老字號C公司挑上。希望未來我和C公司都能長期投資成功獲利。

  寫了半天,忘了最重要的一點心得,就是今天才發現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董監持股比我的證券公司軟體盤後資訊還好,多了一項選任時持股和最近(上個月)的持股。結果發現許多董監的持股數都增加,沒有減少的,有2位還從0變成超過百張(是說向親友借錢銀行貸款也要買進?買進一百多張也要一千多萬)。

PS: 不會回私訊問股名股號,請勿公開或私下詢問,原因在花店大樓已說過(小型股風險需自行研究風險自負)。我只能說如果你肯把去年Q4的公開資訊搜尋一遍,一定會找到這則C公司收購B公司的消息。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