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ka03 wrote:
投資型保單好不好,就...(恕刪)
投資型的保單幾乎是不會賺錢的...
最大的效益頂多是讓你持平不用再多付保費而已
拿四十年後來說 你的錢多數都繳費用繳掉了
所謂拿回來的退休金是指掛掉才會多
你的業務劃了一塊很大的餅鍡你
就如一般人聽信有保障又有投資 雙贏...
保險和投資真的是兩回事
真的看重什麼意外疾病
把醫療、住院手術、意外重大特傷買高一點才是
講效益
把自己的投資型往後推算40年看看還剩下多少錢再想想吧
論保障
就說沒有英年早逝 投資型不會回本
等你小孩四十歲 就會發現投資型是廢單
而且就像前面AMD網友說的 十五歲前壽險型根本沒有用
所以這一點空論空談
不論長命或短命也都沒有意義(指幼童)
回歸效益就說把四十年後剩多少錢算一算就知道了
得祈禱有神一般的操盤手或股神保祐吧
還是只能說 業務真的視你為超級好朋友...
投資型就是你年輕時沒多餘的錢才買的低消費高額度保障
這只是短線的保障而已,有多餘的資金還是要把終生型的建立
重點是所有買投資型的人都覺得「最後我會有一筆錢」的心理困境
事實是沒有 沒有 沒有
請一定要認清這件事實 它就單純只是年輕短期型的保障而已
AMD_Hammer wrote:
我不曉得你怎嚜算出這...(恕刪)
我是用理財20年以上每個月存6K,年平均報酬5%計算,
20年後拿到手的錢除以總投入金額,保單與單買基金報酬是差不多的。
跑一下excel就知道了!若報酬率抓高(10%↑),差異更大。
小孩買,保單只收少許的危險費用(殘廢保險的費用)。
滿15歲總金額平均每年5%收益,也足夠負擔將來的保額。
銀行前置手續費不說,轉換不同基金公司或出場都要費用,
且費用隨時間增加。
保單只需前置與管理費用,轉換一年最多12次免費,出場不用扣費用。
若以基金理財的長期持有、定期定額、風險配置等觀念,
再加上人一生的保障安排模式(責任大,保障高),
保單的規劃方式有利多了!
有利本來就是共享,我不管業務賺多少佣!
我只希望跟業務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魚幫水、水幫魚而已。
希望開版大可以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再做決定!
maska03 wrote:
我是用理財20年以上...(恕刪)
銀行是收0.2%/年信託管理費
保單是100/月行政管理費
都是要收的,並沒有所謂保單不用的事情
既然您說您不懂,那轉換對您有何意義?
尤其1次/月,真的是華而不實
同一間投信的話,轉換只要0.5%
您要把150%當成投資基金費用的話
即使把轉換費用都算進去
也沒有改變近100年才划算的的結論
那150%我會把它當成定期壽險的費用
maska03 wrote:
我是用理財20年以上...(恕刪)
你掉入陷阱了
你只和所謂的「基金」比較才會覺得投資型賺錢
就如你的業務洗你說一年多少次的轉換不用費用一樣
想換就換 或給操盤手操作(他們老愛說他們請了國外的誰誰誰在操
你知道各家是把錢又丟給誰操盤 又知道之前虧成什麼樣子才又換人嗎?
正如你自己知道的 其實你繳的錢有一部份是同時付投資和保險
而且等比是之後才會逆轉
我說過這種東西保險和投資是分開看的
你去買個單年型的意外險 一年也了不起一千多到兩千多
反正人掛了就是領那一次(因為很多你出事沒掛隔年很難續保)
而且現在的意外險還有包你住院手術 有的還包你中毒之類的
你的投資型壽險就是要你掛或被保險人掛了才有
相比好處只是萬一是疾病掛了也有
一個5000的投資型來說好了 一年大概六萬
你知道六萬的意外險賠到什麼程度去嗎?
而投資型會賣的動就是和客人說同時可以投資有錢賺
5%? 確定永遠都有5% 這世界的經濟或四十年後的股市真的可以?
你信不信那幾千塊的投資拿去買黃金 四十年後可能會比較值錢?
你深陷什麼幾%的報酬率 是因為業務和公司做出來的表
還有話術就只是在和基金比
或是拿高價的股票來比喻
買不起嘛 所以買基金
風險高嘛 所以買投資保單
這就是一個圈 保險公司劃了一個圈 讓所有的業務和保險人在那一直轉
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每個人其實想一下就知道
我深知買了之後後悔或要承認自己錯了很難
因為我當年買的投資型也不少
以前光投資型每月可以繳到兩三萬
現在其它各家各類型保單一年也有上百萬(全家人)
保單有沒有用 有什麼效益 買的人要多聽多看多問
我們都不是專業 就讓那些自認專業的互攻
為什麼我會有四家 因為他們四個人會互攻
聽久了自然就知道各家的漏洞在那
投資型沒什麼不好 它的遊戲規則就是這樣
你不可能要馬跑又不吃草
每個月投幾塊騙自己說多少年後會有錢....
買保險是不會賺錢的
我的話可以和業務員聊聊 自己再聽聽他怎麼回答
有興趣再和我一起研究破解保險業務員的話術

補:
一個月5000 一年六萬的險 不論是意外(拿意外比是因為投資只有壽險)
知道繳二十年就終生 又知道它們賠到多少去了嗎?
絕對比你知道的任何的投資型多
我今年三十多了終生意外險也不用這麼高
又或者一年買六萬的黃金 二十、四十年年後又會漲到那裡去了?
真的以為投資型的什麼複利會給你上百萬退休金
看看那個夢幻的報表 保險年度做到多少去了
真的嗎?
什麼?黃金不一定漲... 那投資就一定賺嗎?
如果覺得是要分開看那就各自再除半試算吧
有些人一直強調保險是啞巴兒子 那些經理最愛說 是買的人像啞巴似的傻子
maska03 wrote:
費用只繳前5年共15...(恕刪)
所以才說
你只陷在所謂的"基金世界"
你也只一直在注意5%
所以才會一直存在這個夢幻
我說過了
我買的比你還多 大概多了快六倍
而且那些像山一樣的信封我也幾乎沒拆
偶爾寄來的MAIL也就只是詳列出各支
之前還11% 覺得賺?
在2008年前我還看過總保費報酬率28%
所以呢?
要拿回來了嗎? 還是放到五十歲?
萬一中間負了
你的業務應該也只會說定期定額 逢低買進吧
如果你的總保費報酬率一直在5%UP那我也想看看
這種東西和總投資報酬率通常差很多
注意 你不是一口氣就有兩百多萬的複利下去滾
你把每月每年增加的下去加看看就知道了
更不用說有時根本別人增加 負的還很多
我看各家都可以負到20 不知你的那一家
我說過了 之前那個處長說 他的客人持有最長的大概是十幾年吧
目前只看到是負到翻過去
補:
如果投資型真的效益這麼大
那之前買美元外幣保單的那群是傻子? 那時4%多驚人啊
前陣子南投那邊境外移入十七億不就也是傻子?
人民幣對岸定存也才4% 在台是2%還被人家賺一手
那之前一些認識的台商說集資去大陸定存 我想他們也很傻...
因為這裡有5%
那些經理一個月不要說三百全投下去 投一百好了
那躺在家裡就好了 全買投資型就好了
投資型只不過是拿錢去給保險公司玩基金 保險公司再把錢拿去國外玩
就只是這樣 穩賺?
那我房子土地押了去借錢我都去買~ 利息才那一兩%...
投資型保單就只是拿錢讓別人玩基金 想賺? 他們更想賺
醒醒吧 你的業務和你說會賺?? 他做幾年了啊

投資有一定風險 基金投資有賺有賠 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投資型就只是沒錢的年輕人所以買 沒壞處的
一年可以拿六萬做其它投資 會比這好
不用不好意思 真的 我買的比你更多... 那時我年少不懂事..我也認了

AMD_Hammer wrote:
投資型保單是定期壽險+基金的組合
別再拿意外險出來比了
雖然結論一樣是投資型保單並不好
但別用錯誤的比較說他不好
它也沒多不好
只是它是小額高保障
只是投資型的定期壽險好處就是金額低
因為費用被移去基金那邊去了
論保障上來說,就只有早逝才有用
所以要比較就只有掛了型的壽險
只是單純壽險的保額都很貴,一般初入社會的人難以負擔
拿意外險去做比較是不公平,必竟死亡壽險理貼多數都限制在大眾交通工具上面
這裡拿它做比較會讓一些人誤解我也比較抱歉
因為保障的部份差異很多
保險就像一張保障的網,必需要有很多類型交織而成保障效果才會完整
投資型也是當中的一種
好不好用、是不是首選
也因人而異
會講這麼多
只是它不是賺錢的工具
我不希望有人刻意去引導新鮮人覺得這種東西好像穩賺不賠
買了有保險又有退休金似的
而又在幾年後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所以你看這樣的問題一再的重複出現在討論上
老是有人在問該不該解
AMD_Hammer wrote:
基金也是把錢拿給經理人去股市賭博
就是這個意思
08年前我也是在元大買很大
所以我要說的是投資型其實和基金沒兩樣
因為有太多人把這一點一直美化 其實它們真的沒兩樣
就只是賭博而已 除了金額多寡 沒有什麼差異
至於樓主的問題
個人就再做一次最後的小結
解約,真的缺錢或有別的運用想解就解吧
但記得不論解掉什麼,在個人或家庭的保障總額上就會下降
記得自我去檢視剩下的保障是否足夠
不解但又缺錢或放棄該保單,那就不要止付,用空帳先讓它扣不到款
至少扣完之前會依然有保障
不論是轉投資或轉保單
都記得多問 多看 多聽 多比較
去不同家問就對了

就這樣啦~大家保重
投資有一定風險 基金投資有賺有賠 申購前應詳閱基金公開說明書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