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0_9527 wrote:
坦白說,你的問題就是大國之間的博奕,而博奕勝利的結果最後我們才會知道它的政策是對的...
就算現在說明白了,我也只是馬後炮而已....
中國基礎建設原本是對的,但過於激進擴大的結果,物價上漲、房價的上漲,
就算讓薪資上漲也遠遠跟不上房價的高漲....(政策本來就可放可縮,但...)
如果說誰從中得利了??當然就是當鼓吹這些政策的高官跟相關業者,而人民買單背貸。
金融海嘯下來,當初中國大量的基礎建設事實上是救了原物料崩盤的國家,
要是把硬體的錢轉為發展軟體的錢,如教育、醫療、科技等等,
人才科技培育了,全球熱錢是會主動投資中國、建設中國,根本不用自已搞城投債...
(這時,十億人口誕生出來的天才們,也不會被三星一家企業給比了下去了,不是嗎?)
結果,中國自己搞了四萬億城投債,再以債借債滾下去,人人都要搞,變全民運動,
現在已經變成幾十萬億了....
中國現在要轉型內需,問題所得支出都在房地產建設那一塊(因為出口快掛了,先省略)
房地產又跟銀行、國家綁在一起,要嘛房地產下滑,消費支出變多,
但回頭想想,薪資所得也是源於那一塊,那不是釜底抽薪??
最後,房地產跟股市的泡沫??猶如LP比雞腿一樣,房地產的槓桿泡沫是相當巨大的...
股市根本不能相同並論吧...
...(恕刪)
其實你沒有注意到中國房地產的泡沫有一個特色,就是這些鬼城沒人買,沒人賣,沒人住
損失的是炒房團,獲利的是參與鬼城建設的工人及相關產業,房地產帶動的相關產業很多,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財富重分配(不敢說是打擊炒作者劫富濟貧,但後續配套的打貪也就是要把從這一塊流入各地貪官口袋中的那些錢給挖出來)
中國刺激經濟的方式跟美國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當然必須承擔的後果也不同,中國的方式讓底層的人得利,讓炒作的人付出代價,但美國的方式卻是讓炒作的人得利,讓底層的人付出代價,同樣是拿錢救急,您覺得哪一種比較好?
但中國的方式有較大的通膨危險,美國的方式則不容易在自己的國家產生通膨的問題,所以必須配套處理的後續問題也不同,所以中國要打房壓通膨,美國則是要真實的提高就業率和刺激民間消費
---------------------------------------------------------------------------
基礎建設沒有,憑甚麼吸引國際投資?印度看起來商機無限,但只有等你真的去過了才知道是商機還是風險
實際上總和評價我認為中國的投資效益長期來說還是比較大的,東南亞好在基期低,機會成本比較低,所以投資報酬率相對比較高,但東南亞的經濟體風險承受能力相對來說也很低,如果美元熱錢對他們進行定向攻擊,他們的投資風險是很高的
何況東南亞也只能做那些中國淘汰下來的低階工作,更高階的他們也沒有能力做,對於中國來說那些工作不算是被東南亞搶走了,中國的問題是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結構讓自己由主要工廠變為主要市場而不是擔心這些落後的產業是否外移
東協十加三的目的其實也就是要強化中國對東盟的影響,讓美元的影響力慢慢降低
不然美國何必急吼吼的進來插旗?以前美國可沒興趣關心東南亞,美國宣布重回亞洲後東南亞和東北亞就紛爭不斷.....看起來美國真的是愛好世界和平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