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e_hard wrote:
因為壹周刊比較讓人相...(恕刪)
事實就是如此
還有 爭辯安全不安全 技術不技術都沒用
核廢料 如果放台北市 最好是總統府
相信大家都會支持核四 無異議通過
slime wrote:
1. 多少人知道基載/中載等意義? 其實就是以"相對穩定"及"發電成本",
穩定: 以核能/燃油/燃氣/燃媒算相對穩定, 太陽能跟風力是"相對不穩定".
發電成本: 這個我覺得有疑問的是, 核電廠的建設與廢料儲存成本(現在還有風險成本)並沒有分攤, 所以核能"單價"便宜, 可是"總價"到底便不便宜?
slime wrote:
2. 電廠發電基本上是以"尖峰用電"及"備載用電"來當機組是否啟動的參考.
尖峰用電就是以過去用量, 推估今天需要的最高電量, 而備載用電是應付意外, 例如: 預估可能機組發電量不夠等狀況.
而台電需要的就是計算與分配該用哪些機組來發電, 讓每天的發電量足夠應付"尖峰用電".
slime wrote:
3. 而為了一些機組維護, 以及將來可能用電成長, 需要預留維護時間不能用, 及預先建設新機組, 應付幾年後的用電量.
所以這邊第二個問題就是: 台電預估的用電量, 是十多年前工業發展快速的狀況.
另外一個問題是: 台灣的用電高峰是夏天, 而夏天也是雨水大增, 水力發電效能很高的期間, 印象中數個水力電廠就可以取代一個核電廠, 所以台電是否有掌握這些電力的發電效能, 而不是只有想"相對不穩定"就放棄?
slime wrote:
4. 到底高用電用戶在哪? 由於核電廠會在北部, 是過去常要"南電北送"的狀況, 而需要南電北送, 主要是因應科學園區等用途, 所以才需要相對穩定的電力, 而同樣在工廠外移的情況下, 到底用電量多少的地方在哪? 另外也衍生跟經濟發展有關: 為什麼要補貼工業用電? 補貼的參考成本及工業用電回饋有多少?
slime wrote:
所以個人概觀有幾點想法:
1. 我不反對要讓電價"回歸成本", 但是應該先知道成本的分攤是否合理, 工業用電補貼政策, 以及是否有肥貓等, 如果成本讓人合理, 才有"回歸成本"(不一定是漲價)的基礎.
2. 要分短中長期考慮政策, 區分出現在與未來: 現在就是用電量無虞, 而之前看過的資料, 未來大概 50 年內也是用電量無虞. 因為工業成長減緩了, 原本台電預估 10~15 年的尖峰, 大概要 50 年後才會達到.
3. 台電應該要提供更多資料, 例如: 水力/風力/太陽能等"相對不穩定"的方式, 到底各種時段發電效率多少?
4. 從其他方面綜合評估, 例如: 以"節能獎勵"取代"用電補助", 階層性電費, 夜間電費折價; 以及汰換過於耗電的設備等.
cypress626 wrote:
的確,雖然低階核廢料...(恕刪)
我找不到台灣的照片,拿國外的也差不多,這是目前廠內高階核廢料的貯存方式:(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