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5km wrote:美國要証所稅,不表示...(恕刪) 便宜對我的用處,是用少一點的錢領到相同的股利。我不用花時間去賺差價,而是把時間花在提升自己工作能力上。而上市公司大老闆少花一些心力在炒作股票,多花些心力在經營公司,不也是提升競爭力的方法。
vaquero wrote:如果不是自己持股數不...(恕刪) 美國科技公司多是用選擇權綁員工紅利。我私以為這是不好的方法,我是希望臺灣公司不要學。但回到全球化的角度,人家習慣這麼作來拉好員工,如果我們不也這麼作,那就找不到好人才。那未來臺灣公司也習慣用選擇權發紅利,我只好沒意見。
hoamon wrote:便宜對我的用處,是用...(恕刪) 你還是不了解資本市場的運作。舉個例,聯發科買雷凌。高股價的公司,買低股價的公司,換股後,沒稀釋問題,如果聯發科股價沒展望,雷凌不會賣。聯發科就不會強,缺了 wifi,打展訊,晨星,高通,博通 會打不過,打不過,就賺不了,股價就下來。到最後,雷凌先死,聯發科跟著死。市值等於購買力。google 買moto, 一樣的道理。apple 也一樣。市值高,競爭力就出來。如果市值不重要,那股市就可以不用了。
今天(5月2日、1點10分)股市大漲170幾點,成交量1200億附近如果依照券商前幾天的看法邏輯,量縮價跌代表大家都反對證所稅那今天的大漲是不是也可以解讀為,課徵證所稅根本沒影響~其實第一季財報都公布了,幾乎7成都衰退業績差,股市當然往下跌是在正常不過的事就被券商解讀為中實戶大量退場,大家都反對證所稅,會因此而流動性變差等等,其實是倒果為因的說法。台灣政府明明已經快被負債壓死了,不再多向有能力的人多收點稅,難道就坐視貧富差距變大、前景變差嗎?還是奮力一博、支持政府課徵證所稅甚至資本利得、房地產實價課稅來增加稅收,改善貧富差距,所以這次證所稅最好行政院版本不可以在退讓了~有多的稅,政府才能補助大學可以不漲學費、才能補助健保別漲那麼快,沒人想出錢,那就會沒幾年因為政府沒錢啥事都不能做,只會債留子孫、讓年輕人沒未來~所以馬英九說要帶鋼盔往前衝,現在正是最需要你堅持做對的事~
hoamon wrote:我贊同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不應有關稅壁壘,就像美國對其國民一樣有證所稅,對外國人免證所稅一樣。這是個全球化的世界,股民也應該了解全球化投資了。 既然您了解美國的證所稅那也應該知道證交稅請問稅率多少??台股多少??美國證交稅沒有隱含證所稅所以另外課台股已隱含了還要另外課??股民真的要全球化但不只要廣度深度也要夠
vaquero wrote:如果不是自己持股數不...(恕刪) 股本 5 億,淨值 20元,公司約當現金 90億,解散分一分,都可以分接近 18元。大股東持股 50%,從不炒股。問題是 股價目前是 16元。你說大股東會不會去撐盤,有錢就買一些回來。這種沒流動性的公司,現在已經存在了。賣了5張就跌停。早知道如此,公司何必上市。上市,沒集資效果,無法增加競爭力就算了,還花時間搞股務。
3325km wrote:apple 股價如果掉到 10元,看看 tim cook 會繼續在apple,還是 三星。...(恕刪) 股價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把股價拉高,這些公司就能提高競爭力,那叫政府基金把所有上市公司的股價拉高,這樣就能產業升級?賈柏斯如果像許多台灣的大股東一樣滿腦子想的只有炒股,AAPL今天搞不好連10元都沒有。Tim Cook加入蘋果的時候,蘋果股價只有.........6元..好的人才,要加入會看老闆有沒有用心治理公司。那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