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禪樹 wrote:他的意思應該是發股票...(恕刪) 也許是我國文程度太差了,看不懂他的意思。那麼既然是高成長的公司,為何配股政策如此保守呢?營收營利成長率大於股本膨脹的速度,那麼EPS將一路飆升,股價也會跟著飆升。現在股價已經八百多了,還不滿足嗎?我猜背後原因只有兩個可能1、維持股價高檔不墜或更高。2、對公司未來的成長沒把握。報載,奇美電已打入APPLE觸控面板供應鏈,未來霸主或將易位。因此個人認為第二點的可能性較高。或許還有其他的可能,但不能明說。
2011-04-20 18:42 by areschen 既然如此,那.....幹嘛上市咧???賺了大錢卻不發放股利,美其名為保留盈餘,擴大規模之用,可實際上呢?擴廠資金不足卻不願釋出股權引進資金,那到底想幹嘛?公司賺大錢,前景又如此看好,如果你是老闆,你願意與大眾分享公司發展的成果?你看奇美實、長春集團,這些賺大錢的公司有上市嗎?老話一句,黑板上比這家公司更值得投資的公司多的是,別再浪費精神了。發股票股利,股本怎會是稀釋,唉.... 發多少股票股利、現金股利與大小股東股權(持股比例)無關,怎還是不懂啊?!-----------------------------------我有說大股東股權會稀釋嗎? 看清楚一點,視力不好,我也
餅乾貓 wrote:哈我忽然想到某大專業...(恕刪) 至少那個代工大廠有發現金給股東。其實要保留現金也很容易,只要有賺錢,然後發行新的股票,溢價發行。這樣有個好處,如果直接發股票給股東,例如發三元股票給股東,股本就膨脹了三成。但是如果溢價發行股票或公司債,只要增加一點點股本,可以拿到大量現金,就可以把這些現金給股東了。
areschen wrote:也許是我國文程度太差...(恕刪) 不是你國文差,而是你不曾面對這些上市公司大股東,你沒站在他的角度想.而賴士葆(學生產管理的,上他一次課就退選了)講的,也斷章取義了一些,賴講的對大股東"稅"的好處,小股東也一樣有這好處.重點是,小股東自己沒想清楚自己的持股策略,TPK是否能滿足?TPK只是另一個暫時比較不殺戮的DRAM或面板廠,或者是簡單講,就是技術較高的製造廠,且資本密集.TPK它自己不知道未來的風險嗎?這也不就對應到了A兄的看法了嗎?賴士葆根本沒講對重點,只在迎合選民.如果TPK做法不對,自然股民,或投資法人會唾棄它,怎能又想持有TPK,又要罵人家呢?邏輯太怪了吧??不知哪位版有提到ECB,一樣的問題,ECB沒轉換前都還是債.如果非原來大股東的投資人不轉換,三年後股價又因營運風險,跌破轉換價,公司也要拿錢去贖回,銀行也不會笨到借錢給TPK去贖ECB.TPK也要考慮這樣的風險.請去對照我前後文,會更清楚我的觀點.易地而處,你會不會也跟Michael Chiang選擇相同的作法呢?殖利率概念股,應該是像台塑,中鋼,或電信公司有穩定金流,TPK絕對不是.即便是興富發,今年發六元現金,我也不認為該公司是殖利率型的股票.TPK絕不是小股東能長期持有的.買TPK,就是買它短期有基本面與最夯的觸控概念,就這麼簡單.至於為何不配股票股利,我已經講過了,賴士葆也提了.只不過賴沒想到,大股東不想隔年賣股繳稅,如果股票股利分很多的話(好像有版有提到一股配一股).補充,我不曾投資TPK,即便2007年曾與高盛一起參與評估.
鴻海是有本事賺到不少現金,至少很多年都是這樣.TPK做kiosk這塊很穩定,但成長力道低.中小尺寸這塊,風險並不是太低,Apple也不是笨蛋,若有其他家能供貨,那就是TPK衰敗的開始,TPK還沒有能力證明它有穩定金流,還有,CB或ECB是刀的兩面刃.沒轉換前,是債.像及成,像台中某家做汽車零組件的公司(名字一時忘了)就差一點點,就被CB贖回弄死.
越來越好 wrote:不是你國文差,而是你...(恕刪) 設身處地想...我的邏輯很簡單22億元的股本要跟人家玩200億的資本支出這叫什麼?!小孩玩大車吧!!要解決資金缺口最大的方法就是擴充股本如果不想對外集資 那做盈餘轉增資總可以吧花的錢絕對比現在發放0.5元股利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