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點矛盾,但是只要大概了解租賃收款的先後順序就能理解為什麼了。
大家先想想假如今年5月借朋友錢,我們馬上就會在五月的時候跟朋友拿第一筆還款嗎?!應該不會,大概就最多拿個一杯朋友請的飲料而已,真的要收錢也是等到六月份開始才會收第一筆借款的款項。
他們財務長有說過,當月新增的應收賬款當月只會提供手續費收入,如果要發生實質的獲利最慢半年才會產生效益,租賃業就是這樣的因果循環!我們看到這個月的營收,只是先前中租累積一堆應收帳款所發生的每個月還款費用以及新增業務的手續費。
但是中租又做了一項跟裕融不一樣的會計認列方式,就是備抵呆帳的提列。中租是每月認列!,裕融不是。
所以把上面的資訊整合一下可以簡單的解釋中租營收組成:
1. 各式長短期應收帳款的利息
2. 新增業務的手續費
3. 備抵呆帳的提列(會隨著新增應收帳越多就會提列的越多)
4. 財政返還(只有幾千萬而已,效獲貢獻已經沒有兩三年前那麼高了)
也因為這樣的結構,很容易出現,營收創新高!但是獲利比上個月低的現象。這是因為新增業務太多,結果提列了更多的備抵呆帳,導致獲利降低。
但是不用擔心,這就是標準的先蹲後跳,現在的營收過幾個月就會轉成獲利,所以大家不用擔心,除非大家都不還錢了>< !
lucky750316 wrote:
還有中租的營收也會因...(恕刪)
感謝pizza、lucky兩位網友的解說。中租業務其實還蠻複雜的,如果要一一審視所有項目的財報實在很累。我主要想關注的是放款回收是否有惡化,不過因為沒有細項,所以其實也看不出來。應該是要看延滯率或逾放比、應收帳款週轉率才對。
話說回來,pizza兄說的也許是備抵法的損益表法(加提法),那裕融採用的就是資產負債表法(補提法)囉?? 財政返還若只有幾千萬,那可能就只能部分解釋5月和4月獲利相差好幾億,那剩下的部分應該是備抵呆帳或者是放貸項目所造成的認列差異造成的。當然營業費用還有其他項目,我原本是猜想說如果要因應未來黃金十年,投資擴張應該還會有其他成本才對,不知道是否也壓縮到5月的獲利。
另外還要考慮新會計準則,手續費佣金遞延認列,應該今年成長都會影響,之後幾年才會慢慢穩定。還有第一季的中國部分的退稅,和美國部分的所得稅利益,要評估成長率還是得更小心才是。第一季的營收,中國部份成長只有4%(但應收帳款成長率還是高,這就得了解細項),表示貿易戰多少還是有影響到,貿易業務的收入減緩,而且認列方式不同,但這部分公司也說得讓人不太懂,太模糊了。東協成長44%,台灣成長15%,可能跟轉單有關,只不過中國部分佔比高,東協相對佔比低很多,所以整體成長率沒有去年猛。看看之後變化怎樣,至少目前東協應該會調高比例,而且中國部分還是有在擴張,增加據點。
畢竟獲利的成長性還是趨緩,我猜短期內可能還是會有價格的變動,也許不大,至少應該不會有5月那樣的跌幅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