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暫時是沒辦法和彩晶相提並論的。
至於其他公司的漲跌,我個人沒研究,所以沒啥意見。
不過,因為股價的變動,而修正自己對於產業的觀察;這未免本末倒置了。
好比水泥價格明顯在谷底,前些年過剩的產能已明顯逐步正常化,報價雖未全面轉上、卻也已明顯轉穩當中;但水泥股就是跌啊跌的。
就我的觀察,股市裡大部份的資金都是想炒短線。
想炒短線的資金,大部份都是採「追漲殺跌」的作法。
公司或產業的情況,對大部份的法人、主力、散戶,都只是參考用的;
所有人都只在乎「股價走勢是強是弱」,然後依據股價的強弱趨勢來操作。
甚至,用股價的強勢和弱勢,反過來預測基本面的變化;從價量、k線、乘離之類的東西,反過來預測公司和產業的未來經營態勢。
我是覺得這還滿瘋狂的,總之我並不相信這種事。
我比較相信一家公司昨天、上個星期、上個月、上一季、上一年,一整個長時間的經營過程裡,慢慢建立起來的經營態勢。
這個態勢當然有可能變;可是我手中的持股,會有足夠的百分比來爭取足夠的時間應付這變動;
特別是產業的變動往往不會如此迅速地「一口氣全部反應」在股價上。
毛利上揚、營收增加、報價上揚,大部份人並不會真的因為這些資料就馬上相信一家公司要往上爬(彩晶是現成的好例子)。
同理,毛利下跌、營收減少、報價下跌,大部份的人也並不會真的因為這些資料就馬上相信一家公司要完蛋了(所以會有一堆人套在千元股票)。
大家都會等什麼黃金交叉死亡交叉或是什麼頭肩頂之類數不清的名堂出現以後再來處置手上的股票,因為大家都相信這個,所以許多時候反而讓股價會「來不及」反應現實,所以我也才常說股價並不是如此絕對地總是在反應未來(短線上而言)。
我並不是完全不認同技術面。只是這種東西要看每個人的個性。
有些人的個性就是適合技術面為主的操作,有些人則是越看技術面越睡不著,那就傷腦筋了。
回顧過往,彩晶就算腰斬再腰斬,我一樣好吃好睡、不害怕不懷疑,繼續耐心等待,並且在基本面裡繼續盯著我原本的判斷和預測--所以我可以這樣操作。
我想這是滿重要的一件事。
1.長達5年沒有股利,請問[新加坡商瑞銀]是想要經營這家公司嗎?
當然不是!他和您一樣只想賺價差!
低檔進大量庫存籌碼,
當低檔進貨完畢,就開始拉抬,目的是誘使散戶追價買進。
2.主力出貨
[新加坡商瑞銀] 102-5-23 開始賣出股票,
從102-6-11到102-7-5共計賣出63748張是很明顯的出貨。
主力出貨手法就是ABC三步驟,
永遠是A.拉高出貨、B.震盪出貨、C.壓低出貨。

3.融資套牢
102-5-23 開始增加81315張
到102-7-2融資餘額184898張,
可憐的散戶找不到下一個傻瓜!
---------------------------------------------------
如果[彩晶]真的能夠漲到18元,
為什麼[新加坡商瑞銀]急著賣出呢?

表示這主力的買盤為實買盤 但從13塊左右開始融資開放後
融資開始爆增但股價最高只推升到15.9
之後卻會隨著台股指數漲跌的影響而影響股價
若新加坡商瑞知道市場那麼看好彩晶
那他就等著被人抬轎就好 幹嘛要轉為賣超
若真的那麼強就不應該受到指數影響 表示籌碼凌亂掉主力籌碼已逐漸轉移到散戶手上
變成另一主力只是在利用市場對彩晶的期待 在那上沖下洗做價差不願意往上推
他已抓到哪個區間價位做價差最快 約在11.5~13.5這個區間
13.5以上就出 11.5附近就買 不是營收好股價就一定會一直漲
若真的這樣大家去買台積電好了 你可看另一檔華亞科他營收有比彩晶好嗎
但為何股價會比彩晶高 他全額交割無資劵 籌碼主要都在法人手中
籌碼集中主力要往上推就很好拉 散戶太多一進場反而受指數漲跌
股價起伏的影響干擾就大若 你買在4~8塊沒賣出那恭喜你
但一檔股票漲1倍以上時 就應該要有風險意識在
而不是買著放在那 等著有人幫你推升股價
跌下來在那喊加油 跌一大段因看好就放著不去管他
去年蘋果股價漲到700 一堆分析師看好說後頭還有新產品 ITV等
股價上看一千沒問題 現在剩多少大家去查查就知道

基金哪來的?不就是這些銀行、投資公司、券商嗎?基金的報酬率呢?起起落落,大好大壞,「平均來說只比定存好一點」。所以,他們的操作方式有那麼重要嗎?而且,有一個我曾經提到的盲點:那些券商、銀行和投資公司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我們看到的通常只是許多人許多次不同的買賣交易之後最終的結果,並不代表一家公司的某個信念意志。
不要再忙著為那些所謂主力大戶的投資動作找理由了。如果哪天那間新加坡的公司在十五、六塊加碼時,是不是又要找個新的理由說人家在看多彩晶的基本面呢?即使我是看多彩晶的人,我也不會從這類主力買進加碼的動作就認為這是在「看多」;至於賣出的動作,我也是一樣的看法。
我的想法是:完全不用管那些東東;我照買、照賺,照樣維持我不曾賠過半毛錢的紀錄。新加坡瑞銀的報酬率和我的報酬率,誰比較高?新加坡瑞銀的平均持股價,應該有超過九塊吧。回顧彩晶2007至今的歷史,就算是大公司的私募價,買的也還是比我貴,報酬率也還是比我低;所以,那些事情有很重要嗎?

說到台積電,我曾在好像七、八十塊時稍微看了一下台積電(回頭細察了一下,應該是2011年的事),那時我也覺得怪,台積電顯然嚴重被低估。我和朋友聊起,他說回我一句:業績好有什麼用,股價就是不漲啊!
所以我說過,短線是不理性的、沒有理由的、不可預測的。股市裡唯一的真理,就是股價無論漲跌,在它上漲和下跌的過程中,隨時間往前走,它「一定會貼近於基本面」,而不會是基本面去貼近於股價。
如果判斷一家公司有前途,那就隨時買、隨便買,不要賣。中間的過程不重要。這樣子就不會買在蘋果的歷史天價,而會在賈伯斯重回蘋果時去當他的好股東。
七八塊就賣掉彩晶的人們,現在會知道後悔了嗎?而現在賣掉彩晶的人,要是以後見到二字頭的彩晶,不知道又會作何想法。選擇在一家公司營收由虧轉盈、業績大好的時候賣出股票,我真的很難理解;正因如此,我也才會不相信任何的技術理論。嗚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