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5

已經達成財務自由的大大們, 可以分享一下嗎?

終於又回到加州了,還是藍天白雲給人的心情好多了

英英間LKK wrote:
至於投資比例的資產再平衡應該歸類到理財範疇。
我們往往將理財跟投資搞混了,投資僅是理財的一環。
人生最重要的是理財~~收入、支出、風險管理及投資。這4項管理好與壞 關係到財務是否自由。
英大薑是老的辣,幾句話就將財務管理講的清楚明白。

我在別的樓常常在講理財先於投資,先學理財再學投資,投資不學也沒關係,不過大部分人還是不能理解,我想是因為年紀與資產大小的緣故。

我自己也經歷過年輕,也經歷過資產不太很多的時候,所以我知道要將資金從投資部位抽出來配置到其它部位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即使做了,也難以持續下去,常常一個拉回,就又把資金投進去了,於是又全下了。

資產配置與再平衡都是知易行難之舉,難在人心不易堅持,所以我也像p大一樣用訂立規則的方式,就像我的單一持股不超過部位的15%,這跟p大12月15日再平衡一樣沒什麼道理可言,就是一個規則,壓制自己貪念的的一個束縛而已。

其實就跟牙齒矯正一樣,一開始要戴著矯正器,久了定型了,不用矯正器也沒關係了,這次債基解約也是我對我自己的一個測試,測試我是否真的不用戴矯正器了,真不行,我還是會再戴回去。

當初買高雄的套房也是類似的想法,為什麼是高雄而不是台北,除了租金報酬率的考量,另一個就是高雄套房變賣不易,也是限制我擴大投資部位的一個束縛。

股/現金或股/債平衡配置是否比單壓股票好?就學理上來說,是的,我在闕又上的著作<你沒學到的巴菲特:股神默默在做的事>的第6章,談資產配置的效益,拿S&P 500與美債的過往數據,用不同的配置比例,有無再平衡,做出很多的表格,可以看出平衡配置+每年再平衡擁有最好的績效。

為什麼平衡配置+再平衡會優於單壓一邊?關鍵就在於價格是會波動的,再平衡就可以適當的從中加減碼而獲得超額利潤,譬如假如指數從1萬點跌到8千點,然後又漲回1萬點,單壓的話等於是做了白功,有平衡配置+再平衡的話,手上的股票部位是會增加的,因為8千點的時候再平衡等於是加碼。

不過這種策略的前提是要執行得夠~~久,表格隨便一跑都是2、30年的資料。

節錄一下書中第6章的標題,我覺得很有一讀的價值:
第6章 雙劍合璧 多箭齊發
6-1資產配置第1招:股債共舞 簡單有力的雙節棍
6-2資產配置第2招Part 1:進階策略 多箭齊發
6-3資產配置第2招Part 2:3箭齊發的功效
6-4資產配置第3招:衛星組合 另類商品的必要?
6-5別低估市場、高估自己
6-6再平衡或再回首?賺錢不須頻頻回首
英英間LKK wrote:
投資越簡單越好,沒那麼複雜。
所謂"投資資產再平衡",不就是保本(停損)或落袋為安(停利)
以我認知:投資不外乎買進持有(長期領息),波段持有,或賺價差
至於投資比例的資產再平衡應該歸類到理財範疇
我們往往將理財跟投資搞混了,投資僅是理財的一環。
人生最重要的是理財~~收入、支出、風險管理及投資。這4項管理好與壞 關係到財務是否自由。
投資的資金本來就只有全部資產的一部分,除非是剛出社會新鮮人,只有現金。否則都應有各種配置作為生活或投資的後盾。
投資有風險人人皆知,可卻常為人所忽略,因此常人皆以失敗告終。這很正常~~It's Normal....(恕刪)


英英大解說的淺顯易懂,難怪當老師的講解就是不一樣。了解囉~~

我的股息實在太少了,不然我也想做一下資產配置,目前是把股息一部分(將近1/2)當一整年的生活費,股息的1%做公益基金,剩下來的當投資用(目前幾乎是投資股票),本來想把10%的股息當定存;但是目前股息真的不多,所以想多買一些股票,增加股利。
ejan1969 wrote:
為什麼平衡配置+再平衡會優於單壓一邊?關鍵就在於價格是會波動的,再平衡就可以適當的從中加減碼而獲得超額利潤,譬如假如指數從1萬點跌到8千點,然後又漲回1萬點,單壓的話等於是做了白功,有平衡配置+再平衡的話,手上的股票部位是會增加的,因為8千點的時候再平衡等於是加碼。
不過這種策略的前提是要執行得夠~~久,表格隨便一跑都是2、30年的資料。...(恕刪)


這段話應是重點,
昨天我自己做了一些小計算,也是得到同樣的心得,關鍵就在於價格的波動,
若取樣時間夠長,取樣點夠多,以至於取樣點呈現波動的趨勢,
這時在取樣點所做的平衡配置+再平衡就顯出了優勢。
若是somehow取樣點大致上是呈現一路向下或一路向上的趨勢,這種配置方式可能就不那麼具優勢。
不過終究是懶人投資法,總得有個紀律和取捨,
而這種配置方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假設了永劫回歸的概念。
這是我自己的體認,當然很粗淺也可能有錯誤,我也還在努力學習中,
感謝這樓有很多學識豐富的大大們不吝分享投資理財方面的想法,讓我可以從中偷偷學習,
p大、s大、e大、灰大、英大、f大、A大、M大、C大、樓主大、x大.....(太多了無法一一列出)

Blue sky 1111 wrote:
這段話應是重點,昨...(恕刪)


彼此!彼此!!!大家互相學習。

Blue sky 1111 wrote:
不過終究是懶人投資法,總得有個紀律和取捨,
我倒不覺得這是"懶人"之法,反倒是聰明之法,因為認清一些原理後,不做太多無謂之工。

就拿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好了,長期投資的報酬來自哪裡?是選對市場還是選對公司?我覺得都不是,而是選擇波動性夠大的標的,大部分專家都把波動性視為風險,可是要長期定期定額獲利,靠的就是這個波動性,直上或直下的走勢,都不適合做定期定額。

ejan1969 wrote:
我倒不覺得這是"懶人"之法,反倒是聰明之法,因為認清一些原理後,不做太多無謂之工。...(恕刪)

哈哈,這是一種低調的說法啦! p大說要低調一點。
我現在正要開始從事這種 "懶人" 投資法,
總不好跟別人說我是要開始從事 "聰明" 投資法,會被罵的。

ejan1969 wrote:
就拿定期定額投資基金好了,長期投資的報酬來自哪裡?是選對市場還是選對公司?我覺得都不是,而是選擇波動性夠大的標的,大部分專家都把波動性視為風險,可是要長期定期定額獲利,靠的就是這個波動性,直上或直下的走勢,都不適合做定期定額。

英英間LKK wrote:
...
以我認知:投資不外乎買進持有(長期領息),波段持有,或賺價差。
(恕刪)


這三種就是我以前常講的時間財;時機財和技術財。

投資考慮的不外乎是在可承受的風險下;適當的時間內;以自己最舒服的方式的前提下求取財富最大化的可能。就這樣而已。

可承受的風險這條線每個人不一樣,不過理論上來說,資產越少的風險可承受度越低,反之越高。可是我觀察01上的大部分人確是相反。資產越少越衝,越多的人越保守。我今年才把我在95%或然率下承受風險值從3%上調到5%.讓我可以做更積極的配置。為什麼上調,因為我的資產相較以前提高了不少,而且我的心理可以對5%虧損的感受如輕風拂面。不要小看5%,算算也300萬了。

什麼是適當的時間內: 投資的目的是獲利,獲利是為了讓自己幸福。年輕人適合長期持有來獲利,七八十歲的人就不適合長期投資或買30年保單(為別人為興趣除外)。 這樓的人大部分並不是在這兩類。那適合50上下人的長期投資最長我認為大概就是20年吧!

最舒服的方式: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有人愛股票,有人愛基金房地產,有人主動,有人被動,有的人都來一點像自助餐一樣,選自己舒服的不會失眠的方式吧!

在上面的三個前提下,再來思考如何讓自己的財富快速成長,這就是我所謂的投資。
Blue sky 1111 wrote:
這段話應是重點,
昨天我自己做了一些小計算,也是得到同樣的心得,關鍵就在於價格的波動,
若取樣時間夠長,取樣點夠多,以至於取樣點呈現波動的趨勢,
這時在取樣點所做的平衡配置+再平衡就顯出了優勢。
若是somehow取樣點是呈現大致上長期向下或長期向上的趨勢,這種方式可能就會有所損失。...(恕刪)

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是「現金(e.g.台幣定存)+股票ETF(e.g.0050)」這樣的組合,真的有必要做再平衡嗎?因為定存長期就是以1-2%的年利率增值,幾乎無任何波動可言,而再平衡能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刻,就是投資組合中有不但波動很大,甚至走勢完全相反的資產類別, 例如:

1. 股債平衡:

如果我們的投資組合中有此兩檔ETF:VTI(美國總體股市) & BND(美國總體債市),目前的YTD(年初至今)的報酬率分別如下:

VTI: 3.00%

BND:-4.34%


如果來到年底的資產配置再平衡日,還是維持這樣的趨勢的話,則再平衡就會啟動「sell high and buy low」,賣掉一些VTI及買進一些BND,讓投資組合回到原來設定的股債比例。

2. 區域平衡:

我個人的全球分散股票投資標的,除了一般常用的VT(Vanguard Total World Stock)之外,另外就是用三檔嘉信理財的ETF所組成,其名稱與比例分別為:SCHB(美國總體股市,50%)、SCHE(新興市場股市,25%)、SCHF(非美成熟國家,25%),目前的YTD(年初至今)的報酬率分別如下:

SCHB:3.02%

SCHE:-12.60%

SCHF:-7.66%


如果來到年底的資產配置再平衡日,還是維持這樣的趨勢的話,因為我並不想賣出任何股票,所以我會採取另一種再平衡的方式:將明年一月要投入的資金,分配最多給大跌的SCHE(新興市場),次多給中跌的SCHF(非美成熟),最少給小漲的SCHB(美國總體),讓這三檔ETF的比例回到原定的50/25/25。

因此,回到現金定存和0050的投資組合,如果是我的話就不會做任何再平衡,除了每月買進固定張數的0050之外,現金定存就是用來做動態或逢低加碼用。(Again, just my two cents. )
schou23 wrote:
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是「現金(e.g.台幣定存)+股票ETF(e.g.0050)」這樣的組合,真的有必要做再平衡嗎?因為定存長期就是以1-2%的年利率增值,幾乎無任何波動可言,而再平衡能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刻,就是投資組合中有不但波動很大,甚至走勢完全相反的資產類別, 例如:
1. 股債平衡:...(恕刪)


印象裡p大也似乎要朝股債平衡這個方向走。
感覺這個方式是雙頭賺,又可以避免一路向上或向下所造成的風險。(不知有無理解錯誤?)
趕快作筆記。
  • 98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