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4

個人研究觀察記錄篇(鴻海分析篇20190330起)(宏碁轉型之路篇舊)

宏碁可以成立業外創新學院,可以與大專院校合作,先行培養校內人材,先與學生簽約,藉由專題的開發與研究,為公司增加專利與創新,等學生畢業後直接進入公司工作,就可直接上軌道不需再另外加以栽培訓練,還有,可以與業外的創業個體戶合作,提供創新獎,吸引業外軟硬體高手來共襄盛舉,其實能在江湖上混的個體戶通常都是很厲害的,但是這種人都不喜歡被制約,所以不會屈就當上班族,宏碁要是能夠吸納業界各英雄好漢來為他的產品創新操刀,我想不但可以從新擦亮Acer的品牌,也能激盪出更多的火花。
高盛預估,2025年VR/AR商機將達2兆5000億台幣
VR/AR激戰 最強台灣隊來了!

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22792
遠見雜誌2017年4月號文 / 林士蕙 攝影 / 賴永祥 2017-03-27

1990年代,台灣以半導體製造揚名國際,然而,下一個黃金商機在哪裡?風靡全球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產業,將是絕佳機會! VR/AR的破壞式創新,十年內總產值至少增10倍,讓全球各家調查機構都看好。高盛認為,2025年,VR/AR商機將達800億美元(約2兆5000億台幣);SuperData也預測,VR/AR軟硬體市場規模,四年內會成長20倍。 2016年,台灣的hTC VIVE頭盔熱賣,在硬體市場搶得先機,2017年是全力進攻的黃金時刻!硬體方面,還有華碩、宏碁、微星、大立光的積極投入,許多軟體、內容新秀也紛紛竄出,VR/AR國家隊儼然成形,勢必再度驚豔世界。 台灣相關產業能怎麼走?亞洲.矽谷物聯網產業大聯盟榮譽會長施振榮、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華碩電腦執行長沈振來、NVIDIA業務行銷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智冠科技董事長王俊博,五位產官界關鍵領袖,為你剖析台灣VR/AR大未來!
3月初春,港都的陽光已經熱到有點難抵擋,走進高雄VR+次世代虛擬體驗館,許多人立即感到陰風颼颼。因為,這裡有全球最大且可多人連線的VR體驗區,只要配備上頭盔、耳機與槍把,眼前就幻化成黑暗的末日世界、喪屍四面撲進的畫面,手上槍彈震動都真實無比,讓參與連線遊戲的年輕人,一路尖叫到喉嚨痛。

VR/AR全球發燒 改寫主流溝通模式

「原來只想展出一個月,卻一直延後,因為每天都有人排隊!」高雄市府經發局局長曾文生笑著說,去年底上線推出,截至今年3月初到訪人次破四萬,每人門票最低129元起跳,1、2月營收都超過500萬元。但高雄市府用意不是賺錢,而是幫忙扶植本土VR產業。像裡面的《屍獄末日》,是由高雄出身的新創遊戲團隊奧可森打造;硬體則分別由微星、hTC VIVE提供,全都Made in Taiwan。

「台灣人做VR內容行不行?只要有頂尖的軟硬體秀出來,就知道,有機會!」提供奧可森技術諮詢的NVIDIA亞太區GPU產品業務總監林耀南盛讚,今年美國也有類似體驗場館出現,奧可森的遊戲深度結合手部用槍的動作,比起許多只能看的VR遊戲,更勝一籌。

這個VR+,等於證實台灣VR產業的初步潛力。

超多元跨界創新 影響力超越智慧型手機

為什麼全球與台灣現在都全力推廣VR/AR?

根據全球科技專家預言,VR/AR,將是未來所有人類溝通的主要形式。如某部科幻片裡,想知道歷史的未來小孩,只要走進VR房,裡面導覽著栩栩如生的地球演化過程,可以摸、可以對話,這般學習體驗,比起字典或Google Search都更直接。

這門新科技訴求的是五感體驗模擬,對人類來說,正是最自然的理解方式。

另外,VR與AR還擔負著不同的功能。所謂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就是虛擬3D空間展現,強調全身投入體驗的沉浸氛圍。例如殭屍遊戲,要從視覺、觸感與聽覺各方面引導你以為末日來臨。

至於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則是把虛擬的物件擺在真實世界裡,更強調兩者互動。如去年最夯的手遊《精靈寶可夢GO》(Pokémon GO),許多人為了抓寶,讓北投等藏寶地點瞬間引來大量人潮,背後是遊戲本身結合真實地圖定位與虛擬怪獸。

「它的影響力,未來一定大過智慧型手機,」台灣虛擬及擴增實境產業協會(TAVAR)祕書長謝京蓓強調。因為幾乎各行各業都需要突破現有時空限制來做深度溝通。

例如教育,老師教自然科學,可以直接送學生上太空嗎?阿兵哥學習上前線躲轟炸,演習能多逼真?記者報導新聞,能夠讓觀眾好像也在現場……。

VR/AR的龐大商機,根基於它超多元的跨界創新力量。「它一旦崛起,勢將用指數型方式成長,」被美國奇點大學(Singularity University)挑選去短期進修的第一個台灣人葛如鈞,在美國就決定投入研發VR,開發環景相機LUNA。

他認為,之前被矽谷公認擁有指數型成長的是Uber、Airbnb等共享平台,VR影響力卻更大。Airbnb、Uber都只影響旅館、計程車業一個領域,就達到驚人的破壞能力,VR/AR預計要在2025年前破壞創新八大領域,包括教育、醫療、工程、軍事、遊戲娛樂、實況轉播等,打擊面更廣。

高盛預估,2025年VR/AR軟硬體總產值將達800億美元,約台幣2兆5000億元。

其中,遊戲娛樂,就將帶來148億美元的產值;其次被看好的是醫療,如使用VR學習解剖,或用VR結合機器人手術,也將取代傳統手術、醫學院教學方式,約可創造51億美元產值。

又如SuperData預測,VR硬體加軟體市場規模,2016年為18億美元,2020年將為377億美元,四年內就成長20倍。

難怪,各家調查機構預估,都看好十年內、全球產值增加十倍起跳。

「這裡面有好多的硬體、人體工學設計、電池、通訊等,全都要升級!尤其內容應用還會因應不同領域客製,不知道怎樣才做得完?」年初剛和Google合作研發首款AR手機,華碩執行長沈振來讚嘆,台灣整個蘋果供應鏈,再加PC產業,都會因為VR/AR,而有非常多的新出路。

矽谷巨頭不缺席 砸錢投資不手軟

2017年就是台灣力攻VR/AR的黃金時機嗎?


其實,2016年已經被全球公認為VR硬體元年,宏達電、三星、索尼等大廠紛紛推出頭盔(頭戴式顯示器)產品。但是因為內容、周邊生態等尚未到位,導致吸引力不足。

但是,今年可不一樣了!包含臉書、Google、Amazon,每一間矽谷大公司,都已投資VR/AR內容。沈振來透露,最近和美國多間矽谷巨頭交流,發現他們已體認到必須有內容,才有辦法帶來流量與人氣,今年底前就可看到各家內容爆量推出的盛況。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於去年10月指出,將投入2.5億美元,約台幣77.5億元來做VR遊戲、動畫等內容的研發、另外還為投資VR教育內容,成立1000萬美元、台幣約3.1億元的基金;Google在去年也宣布正和新聞媒體、博物館等內容伙伴合作發展內容,在2017年內陸續推出。

至於新產業急需人才也在迅速移轉中。NVIDIA業務行銷副總裁暨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指出,VR第一波需求從電競出發,這幾年看電競的人口已經大過電影產業,正在吃掉影視業的午餐。也因此,美國好萊塢等地已有許多傳統影音產業公司,轉而投入VR遊戲、影音製作。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還有20世紀福斯影業(20th Century Fox)就自設VR實驗室。

甚至,VR體驗館也在搶電影院的生意。3D影院業者IMAX,今年2月在美國洛杉磯設置VR體驗中心,人氣遠勝傳統電影院,年底前也要進軍歐洲、日本、中國大陸與台灣設新據點。

從軟硬體、人才、周邊生態,各國大廠都即將在兩年內到位,到那時,就沒有新手介入空間。因此,台灣不能再錯過這個最後卡關時機!

美中日韓積極搶攻 台灣隊如何打勝仗?

不過,台灣要將本土VR/AR捧成能走上國際舞台的新主力產業,也勢必面對VR四大強國,中、美、日、韓的競爭。首先,勇於重金投資的中國大陸,就勢不可擋。

中國:列入十三五國家計畫 全力推動

去年,中國國家領袖習近平曾公開點名,要維持經濟成長,勢必要靠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兩大熱門趨勢創新。國務院也將其列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傾國家之力下吹起一股熱潮,走到當地大街小巷,VR網咖滿滿是。

根據台灣TAVAR協會調查,去年中國約六個城市、兩個省設立VR產業基地,或推出相關方案;也已捧出新秀頭盔公司3Glasses、做AR眼鏡的青橙視界等。

但超過1/3的VR/AR廠商都來自深圳,大多著重硬體設備,內容明顯沒有跟上。換句話說,發展精緻內容、應用,台灣還是有機會。

韓國:韓流升級延伸戰場

韓國,是另一個善用國家政策拉抬產業的對手。2016年10月發表的VR/AR生態系國家戰略計畫中提出,將串聯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文化觀光部及民間企業,在2021年前共同投資4050億韓元(109億台幣),聚焦在VR。初期扶植焦點,是把韓國最有優勢的韓流影劇、音樂與電競再進化。

但文化部部長鄭麗君認為,台灣找出吸引華人圈的文創內容來導入VR,仍可以差異化取勝。

日本:IP實力堅強 後發先至

至於日本,儘管政府針對VR/AR的政策較少,但是多年來日本民間企業善於經營IP,反而搶到最實質的第一波商機。像任天堂,就是善用已有的口袋怪獸動漫IP,結合AR創新打出寶可夢手遊亮麗成果,讓2016年全集團淨利成長202.9%;索尼,則挾著最豐富的自製遊戲內容升級VR,再結合推出搭配PS遊樂器的SONY PS VR頭盔,去年10月開賣,截至今年2月銷量就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三星。更說明了VR/AR最後將是靠IP軟實力決勝負。

「投資IP,絕對要重金投、長期投,台灣急需資源多的大企業、機構一起加入捧出世界級的IP,」長期觀察日本電競、數位內容產業的智冠董事長王俊博有感而發地說。

從這些面向看來,台灣迎戰四強,仍然有機會,關鍵在於結合已有硬體產業基礎、做好亮點的內容,還要以台灣獨有的文化來找出市場區隔,經營IP。只是目前國內VR/AR產業發展現況,要能達成這些要求,還有三大問題待解:缺乏展示驗證、缺乏資源、與缺乏軟硬整合。

「VR的問題,就是你沒摸過、接觸到,就不知道它有多厲害。台灣已經有不少VR新創團隊做出內容,急需可以展示、互動的園區,」謝京蓓強調,現在台灣可讓VR團隊做驗證的地方,僅台北市政府於圓山打造的Digiblock產業基地,其他地方還沒跟上。

老將、新秀攜手合作 讓台灣再度驚豔世界

再來就是台灣科技新創團隊的老問題,缺乏創投注資,原因是台灣創投對這種獲利模式還不明確的新技術,相對保守。只有少數企業能得到創投資助,如提供房地產VR看房服務的數位宅妝。

一位不願具名的新創公司成員表示,就算努力想引外資也有障礙,如中資來台,就可能受到嚴格審查。

根據TAVAR協會調查,台灣2016年VR/AR新創業者發展狀況,可發現三大特徵。

第一,營收規模小,平均低於1500萬元。第二,獲利表現差,2016年不到四成獲利。不過儘管營收小且虧損,高達八成業績仍比前一年成長,表示有發展潛力。

還好在生態圈整合方面,台灣VR/AR硬體國家隊隱然成形,如hTC發展頭盔;華碩、宏碁、微星也有周邊搭配的筆電、AR手機、背包,相當關鍵的AR手機播放鏡頭,大立光也能提供。但是這些硬體廠商和本土的VR/AR新創內容團隊,合作互動仍太少。

期待硬體廠商、政府與新創企業能用新思惟攜手合作,幫內容新秀搭舞台,一起驚豔世界,讓台灣在未來科技大趨勢中,再度搶占一席地位。

宏碁全球首大VR體驗中心 1月亮相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1227000294-260204
2017年12月27日 04:09 工商時報 翁毓嵐/台北報導
宏碁去年開始投入VR虛擬實境後,今年轉趨積極布局VR相關生態系,旗下StarVR除已與IMAX陸續於國際大城市建置VR體驗館,上周也宣布VR布局前進日本,緊接著明年1月位於杜拜的全球首大VR體驗中心亦將開幕,宣告宏碁VR版圖正遍地開花。

宏碁旗下VR事業StarVR(宏星技術)近期快馬加鞭,繼上周與日本遊戲大廠SEGA宣布將於明年第1季底前,完成3座SEGA遊戲中心的VR體驗遊樂場,並於年底前完成10個以上據點的設置外,位於杜拜商業購物區杜拜碼頭(Dubai Marina)的全球規模首大VR電影體驗中心,也將於下個月正式開幕運營。

總投資高達1,0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3億元的Dubai Marina VR電影體驗中心自明年起5年內,將由宏碁VR合作夥伴Starbreeze先前收購的內容應用開發公司Enterspace負責營運,除採用StarVR及宏碁PC的硬體裝置及解決方案,在內容部分也將由Starbreeze提供。此外,StarVR與IMAX合作的VR電影體驗館繼紐約、曼徹斯特及上海等城市後,也正為洛杉磯2館的開幕進行設備裝置及測試階段。

不僅是VR,宏碁在MR(擴增實境)領域目前也微占上風,首波在微軟官方網站上的MR頭戴裝置消費者版本上架僅月餘即售罄,近日並已在印度上市、最快明年初將開賣。

另一方面,宏碁的MR裝置也已搶進運動市場、搶進新型態服務商機,目前在亞太地區知名連鎖健身房PureFitness的香港及新加地的場館,結合宏碁MR裝置的飛輪皆已上線。宏碁MR裝置出貨已累計達數萬台,陳俊聖樂概預計明年會更好。

宏碁新事業明年就將有小金雞接續興櫃上市,VR也是被看好的其中之一。創辦人施振榮則對於此回三度再造後的「新群龍計畫」有信心,認為陳俊聖將能執行集團的綜效,初期對於旗下上市的小金雞,宏碁也將維持第一大的持股比,希望集團事業能互相拉抬、共創價值。(工商時報)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現謝謝A大的帶領,今年股票績效超好;昨天leap ware手錶背面很像是腰果造型的感應器凸出來,送到忠孝東路直營店報修,二話不說換新,客服人員服務態度也很好,身為股東與有榮焉,也更有信心
宏碁新事業明年就將有小金雞接續興櫃上市,VR也是被看好的其中之一。創辦人施振榮則對於此回三度再造後的「新群龍計畫」有信心,認為陳俊聖將能執行集團的綜效,初期對於旗下上市的小金雞,宏碁也將維持第一大的持股比,希望集團事業能互相拉抬、共創價值。(工商時報)

//-------------------------------------------------------- 最後一段不太懂Stan哥的意思 我太弱了....麻煩先進們解答一下~ 謝謝唷

之前看到陳董說 明年會陸續有小金雞上市櫃 乍聽之下覺得是大利多 是值得慶祝的事(被食神影響 哈)
但剛剛仔細想想 對於母公司真的比較好嗎?

假設要切出去的子公司資本額為10億(即10萬張股票)

1) 上市後母公司持股100% -> 母公司淨值沒變 子公司每年收益認列在母公司財報(本業收益)
2) 上市後母公司持股80% -> 母公司淨值變小 但在子公司上市後拿到賣出股票所得(應該算在業外) 之後子公司每年收益之80%認列在母公司財報(本業收益?)
3) 上市後母公司持股45% -> 母公司淨值變小 但在子公司上市後拿到賣出股票所得(應該算在業外) 之後子公司每年4萬5千張股利認列在母公司財報(業外收入)

case1: 就算子公司股價拉高 市值提升 對母公司也沒有影響 所以對母公司股東也沒影響
case2&3: 有拿到剛上市的股價價差 但之後母公司每年拿到的獲利變少 所以對母公司股東有影響

這是我的觀點 思緒不夠詳細縝密 還請各位先進指點迷津 謝謝!
新群龍計畫
宏碁是想成為能創造新公司的母公司,就是能生小金雞的金母雞,核心事業當然不會獨立出去,
將來如果有幾隻小金雞成長茁壯變成大金雞,那母公司最終得到的收益將會越來越多,
想想看如果你的公司是台積電的母公司...當然那是夢想,不過那個大公司不是從小公司做起的。

一點凝煙
縱經百千劫,所做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starya wrote:
宏碁新事業明年就將...(恕刪)


我也想知道有啥好處~~那我們請a大來說說,我就是a大~~

a大的發財秘笈如下~~~

Acer_kewei
2017-01-21 18:52 #21
要投資轉機股,沒有三兩三,我個人認為還是乖乖的去投資平穩股,如果你對公司了解不深,你無法看到微小的變化,你看不出微小的變化你就搶不到先機,對於沒有深入研究宏碁的人,看到的都是非常表面的東西,只會覺得和華碩比差很多,和微星比差很多,財報很鳥,為啥我喜歡轉機股?投資到第7年經驗後,我常常在想,為啥有人靠股票發財,哪些人?左思右想後,我得到一個個人的結論,如下:

1、創業家,開創公司冒了險,只要把公司推上櫃、市後拿著a4的紙就能換錢。
2、創投,靠著精確的眼光,成功機率不到十分之一的情況下找到有潛力的公司早早就投資它。
3、創業公司的前100名人員,創業時期分到不少股票,或以很低的價格認到股票,上市櫃後賣出。
4、發現到轉機股以很低的價格接近發行價買到。



是不是,看到第一點了沒,a大發財秘笈第一招就是創業家,開創公司冒了險,只要把公司推上櫃、市後拿著a4的紙就能換錢。目前我們第執行第四招,執從第四招是因為我們是散戶,沒有辨法執行到1、2、3招,運氣好的人,也許可以執行第3招,但需要運氣及努力。


starya :a大你說的口沫橫飛,好像還沒有回答到我的問題~~


哈哈~~其實回答完了,如果你看完上面就了懂了,下面的舉例就不用再浪費時間看下去了~~

假設你開一家店,股本100萬,發行了100張股票,股價10元,價值也10元,結果你發覺你店裡面其實包含了另一門的生意,這門生意佔了你這家店10萬元的股本,這時你想,好吧,反正食神說的,食神:當然了不過要是換了我開分店一間變兩間兩間變四間四間變八間,八間以後就上市上市以後再集資,接著就是炒股票然後在炒地皮,接著再分開上市,到時候光是收股息我就 ...,你就把這門生意從你的店分開再上市,你在執行食神的分開再上市,這樣做有啥好處?股本100萬,10萬的子公司又100%持有,那100萬還是100萬啊,有啥用?重點是你上市後,你10萬元的子公司會去收眼光費,10年,20年,剛上市嘛,1年賺2元,本益比20倍,所以股價值40。唉呀呀~~~你的10元變40元了~~ 立馬賺三倍,你今年忙了老半天,賺個50%爽的要死,結果一上市立馬就賺三倍了,好不好賺?那你說和你的店有啥關係?有呀,你店的淨值多了30元了,不是爽爆?


接下來你說持有幾成在業內,業外收入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淨值多30元了,這種感覺就像你年初戶頭100萬,買了宏碁到了年底戶頭變150萬,雖然你沒有實現獲利,但你的"淨值"多了50萬。


最後,看一下下圖,目前那些新事業還沒有開始賺錢,有的明年就會開始賺錢,有的今年已經有小賺一點了,看一下"資通訊產品事業群"的部門獲利,營利率為2.63%,那未來你的其它事業群都賺錢獨立出去,那你本業(資通訊產品事業群)一季能賺多少錢?獨立出去的子公司又能增加你的淨值,又能貢獻你的獲利視你持有的比例決定放在本業還是業外,所以宏碁說明年陸續有子公司要上市,那也意謂投資新創燒錢會愈來愈少,而且這且燒錢的其它事業群未來會變賺錢,你再加一下變營利率



starya wrote:
宏碁新事業明年就將...(恕刪)


最近在看軍師聯盟...
我是套用在帝國的成就,
起初可能很辛苦的打下一座城池,
然後付出心力守住和發展,
有良好的基礎,變能繼續拓展下一座城池。
慢慢的你的城池多了,但君王只有你一位,
你必須有能臣去治理你的城池,
這些城池發展旺盛,那你的主軍必能軍強馬大。
越強壯的帝國,越能無往不利。

但是,這也要有能君賢臣,並看清時事、洞察先機。
所以我們股東也不是一魅的往一方前進,
也必須要能謹慎觀察求證,不然跟這帝國一起衰落也未嘗不可能。

Acer_kewei wrote:


我也想知道有啥好...(恕刪)


感謝A大解答 會提出這個疑問就是因爲我搞不清楚子公司上市後 母公司認列子公司是以淨值還是市值來計
發文前查資料貌似是以淨值計算 除非有出售股票 否則享受不到帳面上的成果 所以才會覺得對母公司的股東來說子公司分出去上市未必比較好 感謝A大的解答 每次我打個幾句問問題 你就花一堆時間 回一大串 真的是不好意思😆
Acer的王道精神,
A大的王道精神,
跟了2017年逆轉勝Acer樓,
驗證了A大的利人利已投資術,
今年有賺錢,
要來去回饋社會了,
做個對社㑹有用的人。
2018年再麻煩A大你了,
祝A大,Acer 2018王者歸來,盡顯榮耀。
starya wrote:
感謝A大解答 會提...(恕刪)



但我發覺我說完了,你想法還是沒有轉過來,我100%持有1家子公司,該子公司上市了,然後呢?找券商承銷股票,一般不是很多新股上市可以抽股票,那承銷出去的錢歸誰的?母公司把子公司推上市,把股權賣給上市的投資人,共享利潤及共擔損失,錢當然是歸推上市的母公司 你應該沒有聽過某一家公司上市了,然後股票發行了1萬張,1萬張都被母公司持有吧,然後母公司也不買賣,那這間子公司上市幹嘛?每天成交量零,因為公司百分之一百握有子公司所有的股票,這樣合理嗎?應該不合理吧,所以正確的應該,你推子公司上市,拿a4紙換錢,子公司用了a4紙換到的錢,你就是拿到錢了嘛,因為你把股權賣給上市的投資人。


哪一家上市公司會以淨值承銷股票的,你告訴我,我馬上去買~~


我工作的公司,和我說要上櫃,說了10年了,說要連續三年賺錢,每次賺到第三年就gg了,已經三、四次了,所以上市櫃簡不簡單?應該不簡單,如果上市櫃成功後,那我們公司就能買幾箱的double a4的紙然後賣給投資者,然後和投資者說,我們共享利潤及共擔損失哦,結果就拿了一大堆的a4 換了很多的小朋友進來,那小朋友被誰帶走?誰把公司推上市把a4和你換小朋友的那個人~
  • 136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6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