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dovi wrote:觀察一陣子的健信業績今年突飛猛進,再看鋁圈車廠下單的時程,實在擔心,入手私募後即已利用巧新的資源私接健信業務,無怪乎董事會十五分鐘即通過辭職案。是董事爭權嗎?...(恕刪) 可以多說些嗎??? 利用巧新的資源是如何利用法??? 假設是石總跟某車廠談業務時,順便幫健信拉生意,這我是可以接受的。健信跟巧新的工藝不一樣,巧新看起來短期內好像也沒想跨到鑄造鋁圈 & 鋼圈。ee689 wrote:聽說就是因為私募案,大股東才做這決定。不然公司原本對前總經理也算相當禮遇。...(恕刪) 私募案是2015 的事,健信也有公告,怎麼現在才發動???難道沒跟董事會報告???=================================================================by ee689"基本面沒受影響,訂單也都排到2018年底了。...基本上我覺得巧新20年來鍛造技術和超昂貴的鍛造機不是鑄造業可以任意超越的巧新挑戰的對象是德國龍頭 Otto Fuchs,也不會因為單純一個人的跳槽就崩潰身為這台灣鍛造龍頭不會這麼不堪一擊的..."同意,不過訂單排到2018年底不代表訂單滿到2018年底。===============================================================by 0050ETF再跌在買,94再買2張 ,目前4張,預計撿15張低點進場除有錢也要有膽識,林滄海27000張均價150元以上請問這張數跟均價從哪可以查到??? 我看到資料2017/7(105年報) 林滄海持股 3587張。巧新這波下跌,到底是誰讓跌下來的??何時會再上??呵呵,滿有趣的。
不懂一直拿 巧新 和 健信 類比要幹嘛?做鍛造的不想切入鑄造做鑄造的無法切入鍛造兩邊的業務重疊性本來就小之又小。一直吵兩派人馬的對錯也意義不大,說穿了就是想找人出來幫股價扛責任。一邊想走人,一邊想趕人走。到底是先有雞 還是先有蛋?大家真的有答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