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stinjwlin wrote:
FII的IPO案是發行新股,不是要鴻海拿老股去公發,當然錢不會流到鴻海的口袋中
+1
鴻海持股FII超過50%依法必須合併財報並認列重要子公司
很多人的思維誤區便認為會計上的合併等同財務上的合併
但實務上FII是獨立法人,可以母子公司交易但內部財會將與鴻海互無瓜葛
控股上市子公司與內部事業群的最大差異,體現在現金流量
不論FII未來多麼賺錢,假使只配股不配息,鴻海母公司端就是一毛現金都收不到
只有資產負債表上帳面數字增加
硬要從FII拿現金過來,還得通過附帶利息的借款方式取得。
所以可以預期未來鴻海帳面總資產增加,但現金流量可能大幅下滑。
一個現金流量縮減的公司要維持高額股息配發常見方式是大量跟銀行融通短期借款
形成富到流油卻錢包乾扁的特殊財務狀況
曾投資於營建股的朋友肯定有種熟悉感
P/B ratio顯示投資價值很高~但市場給的P/E ratio卻出奇的低
因為現金流量的不可控,代表著這類股票更高的投資風險
Kin Wu wrote:
原本屬於鴻海内部事業群的收益改變成掛在FII之下, 所以鴻海去年第四季賣關聯企業夏普的C類特別股, 收益630億, 認業外收益去補這個大洞(造成去年Q4財報數字大幅跳動), FII獲利要等每年董事會決定配股配息數字並經股東會通過後, 鴻海合併報表才能依持股比例認列收入, 這樣鴻海每季季報就會很難看, 因此鴻海減資因應...(恕刪)
應該這麼說,鴻海EPS不會因為分拆FII而有太多改變
因為合併財報無需等待股息配發而是直接認列子公司當期損益
當期損益再構成資產負債表數字增減
我個人認為減資,是肇因於蘋果越來越傾向扶植和碩,可見的未來又沒有更大客戶貢獻營收
所以必須減少股權分母維持獲利數字
如果你有注意到,鴻海近年改變方針經常鼓勵內部創業,同時也開始接一些不走量的新創公司案件
美其名是以鴻海能量服務中小企業,事實上是檯面上所有大客戶都已被鴻海收入囊中系統組裝業務難以再呈高度成長
鴻海早期賴以發家的CMMS在內部更是已合併消失
回到FII,為什麼說現金流量會是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
因為帳目上原屬於鴻海的應收帳款,分拆之後將變成FII的應收帳款
客戶對鴻海的現金流動,會變成客戶對FII的現金流動
鴻海光認列收益卻摸不到現金,對財務周轉部分會有較不利影響
之前提及鴻海擅長的能力之一就是積壓供應商貨款
帳上的應付帳款佔鴻海總資產至少20%起跳,數字少則五千億動輒破兆
少了最大客戶的現金挹注,經管資金調度會相對忙亂
每年還要維持固定股息配發,壓力肯定不小
反映到未來繼續發行公司債,評等多少也會受到影響
至於季報難看原因很多和客戶產品策略,新台幣升值,零組件價格上漲,中國工資逐年提高都有關係
鴻海也是非戰之罪,畢竟和碩第一季獲利也沒有漂亮多少
pqaf wrote:
淨利歸屬於母公司業主時, 鴻海只能依持有FII的百分比去 認列部分淨利,這樣淨利就會少很多,如果股本不變的話,算出來的EPS 也會少很多....(恕刪)
沒錯,是依據歸屬母公司業主權益來認列
至於15%的FII股權是不是等於鴻海20%的股本收益率?
我猜應該不是那麼簡單換算因為EPS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市場,客戶,成本,匯率很多都是企業方不可預期的
不是股本減下來獲利就一定會上去
更不要先入為主認定FII一定是穩賺不賠的公司
看過去意氣風發綁定Motorola/Nokia的FIH今天又是個什麼模樣?
鴻海歷史的奇蹟在於股本一直增加獲利也一直往上
幾乎沒有什麼企業可以做到這樣偉大的成長軌跡
但歷史不等於未來,未來永遠是不可知的
對郭董來說也是這樣,他只能一直嘗試
從組裝走向光通,走向電商,走向電信...屢屢碰釘子
但企業要往前走,他就沒有選擇不做的權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