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om temperature and normal pressure superconducting ceramic compoun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WO2023027536A1/en
https://www.semiconductor-today.com/news_items/2022/mar/riber-080322.shtmlhttps://www.semiconductor-today.com/news_items/2023/aug/riber-030823.shtml兩則新聞一則表示Riber 銷售MBE6000給亞洲客戶另一個是相較去年上半年業績增長32%我猜不出來誰沒事去買MBE?科研單位看報導也不像,有人要進軍分子束磊晶市場?
英特磊7月營收公布了耶.....想看看半調子的神貓...廢如何評論硃批說畢竟我已經搜刮了床底.沙發椅下的銅板也殺了保險櫃裡的豬公.更賣了家裡的卡比獸.歐銀萬在英特磊身上了.搜刮神貓的評論也很重要阿可以當作散戶的動向餵給AI生成模型研判下一波的趨勢
用還原月K就可以知道 , 投資這家公司的散戶真他媽可悲股價10年來沒什麼漲過 , 拿到的股利年年都要扣30%的稅 , 再把這30%的稅還原價格回去真的是所有長期投資人陪公司一起爛10年然後在常常開法說會摸摸大家的頭 反正哪年不是說明年會更好咧 ?
有ID說 : 歷史可查.我在每波大家最悲觀時疾呼買進.被半調子酸想像力/主力寫手.加碼同步公布我的買賣時間/價格.也在今年5月24日預測6月最高價.和7月即將重挫的訊息供大家避險.我都做成醬了.你說我還能同情你嘛?是不是忘記自己講預估8月70塊 ? OK啦還有半個月讓你90度垂直噴發我就坐等8月底的70塊到來 , 不要到時候只講自己中的 , 猜烙賽的部分都不提嘿
公司高層就是披著豬皮的狼,一臉憨厚卻滿口謊言,財報開出來是史上最爛,同時開始大玩金融操作,低檔發債,跟股東拿錢白嫖還不用付利息,傻子都會幹。現階段就是公司沒錢了(所以發債)債快到期趕快炒股就不用還錢哎呀早說嘛,想轉型成炒股公司就快啊在那邊裝個什麼勁啊讓所有股東都能賺價差的公司才是好公司啦早就想出來賣的,還裝處女至少股票價差有盼頭了,不用再聽那些豪洨基本面
這公司真的是都把散戶投資人當白痴 , 各位大家還記得年初時候財測說什麼嗎 ?2023全年力拼持平或小幅增長 , 挖好像很屌一樣 , 全新聯亞都在烙賽 , 就你信誓旦旦說還"可能"成長不過不意外的 , 果然又出意外了 這次又在力拼了了 , 力拼全年虧損控制在5-15%內對啦力拚啦 ! 哪次不力拼咧 , 反正講個力拼散戶投資人的希望之火就永不熄滅啊下一次財測咧 , 會不會又又又力拼 "明年" 重回成長軌道 , 然後上次講的5-15%又跟屁一樣消失的無影無蹤你公司不知道全球市況不好 ? 同業都在爛 , 你自己心理會沒有譜嗎 ? 我說公司年初知不知道Q1Q2肯定爛肯定知道啦 , 同業交流一下就知道了 , 啊你財測怎麼不講不樂觀 , 反正就硬要講個好話給大家爽嘛先爽嘛 , 後面跳票再說啦 ~ 反正一直以來都跳票也沒差這一次啦
有人提到如果有晶片法案,合理的籌資方式為何?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其實一直以來都有股東在建議公司不要發放現金股利,以避免現金股利發放給7至8成的台灣股東後,所造成的美國30% withholding tax的浪費。為何會有台灣股東徒呼負負要這樣建議? 因為台美雙重課稅的結果下,當公司發股利,相當於是公司辛辛苦苦每賺1塊錢,就將0.45-0.5元交給美國國稅局,只有0.5元左右回到台灣股東手上,這是非常高額的實質稅率。但為什麼公司仍然選擇這麼做?有幾種可能,我猜測最主要的可能是,因為公司的內部股東,包括高董,以及以前的康董,甚至是王財務長,主要使用美國LLC公司在控股,不然就是以美國個人名義持股,因此在股利稅上,並沒有那麼高的稅率問題,因此自然沒有動機降低台灣外部股東的稅負,或降低利潤一半都跑到美國國稅局手上的浪費問題。而董事們大多是由管理層徵求委託書而選上,因此在資本結構這方面的把關也很有限。公司今年要發放的股利高達7000多萬元 (將近這次籌資金額的1/3),其實大可交點保留盈餘稅留在公司內拿去投資(畢竟管理層都說chip act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能投越多賺越多),或改發2元的股票股利(所有股東雨露均霑),即便要以現金返還股東,亦可用免稅的庫藏股的方式返還予股東(但因為管理層持股比例很低沒打算賣股票,因此管理層會覺得實施庫藏股豈不是年度利潤都跑到願意賣股票的人手上),所以公司管理層選擇不這麼做。除了使用自有資金外,公司負債比率也非常低,不到10%,因此過去在低利率時大可發債或向銀行融資,王財務長每次都很自豪地說公司不欠債,事實上不欠債並不代表公司管理層很穩健,只是代表管理層沒有能力控制營運風險,但到需要資金投資時,公司印股票向舊有股東楷油是不手軟的。且好笑的是,公司在增資這時就放棄了「庫藏股只有少數人受益所以我們不做」的邏輯,不選擇所有股東公平的現金增資,而是採用少數人才能詢圈認購的可轉債籌資。管理層經常說,擴廠或增加MBE機台可以增加營運效率。然而問題是,公司的擴廠是否真正的增加了營運效率? 我們可以看看2014年發行CB以及2017年Allen新廠蓋好後公司至今的營運情況:我們可以看到在CB轉換前,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及資產回報率,都高於15%,但在CB轉換股權稀釋20%後,即便是在Allen新廠完工後(新機台都進入後),公司也不曾將年度股東權益報酬率提到15%之上,甚至連每年10%都很難達到。換句話說,管理層不敢承擔負債風險,轉而輕鬆地跟股東拿錢擴廠,並沒有「同比」增加或退而求其次的「維持」整體股東權益的回報率,ROE反而是嚴重下滑且長年受到壓抑,這也是為何股價長期趨勢節節衰退 (經營效率拉不上去,市場給的multiple就不會高)。簡言之,從數據上,公司並沒能從業績上證明所謂擴廠或增加MBE機台可以增加營運效率的論點。此外,大家如果長期關注公司,也可以知道公司經常遇到MBE機台維修跟不上,而造成單月營收突然下滑的問題,或銷售機台出貨延宕等等的問題。意思是,無論是從數據上看來,或從公司自己平常的公布的消息看來,我們可以觀察到其實公司目前既有的人員配置(特別是MBE機台的技工)根本就無法發揮既有資產的全數潛力,何況是再持續增建一個新廠,增加更多的MBE機台,在我看來,長期經營效率有嚴重的下滑風險。而從訂單方面,公司目前關鍵的量產訂單就是來自於InP HBT及InP PIN,其他研發甚至其他材料的量產單都是小打小鬧,這也是為何公司前幾次法說提到InP 量產訂單沒辦法像去年一樣好時,基本上就可以知道今年業績有衰退風險。因此,公司其實缺的是穩定的顯著的單一產品量產訂單,而不是機台。然而,目前公司因為Chip Act的關係,認為自己可以拿到capex 30-40%的扣抵額或現金補助,因此作出大舉擴廠的結論,誇口要將10年的capex預算在5年內花完,基本上我認為這就是管理層的孤注一擲(反正就印股票跟股東拿錢,也不影響公司的安危)。就假設公司可以順利全拿補助好了,公司其實在持續賭3-4年後 InP 6吋HBT一定會有PA量產單,在賭對MBE產品的需求會顯著上升,各種訂單可以全方面彌補3年後短時間增建入帳的廠房設備造成的折舊費用飆高的問題。當然,我並不是在說股價從這邊會跌,甚至我必須說,在CB發行後約一年,股價很可能會節節攀升,畢竟公司壓根就不想拿現金還債,更傾向於拉股價作帳讓CB持有人轉換,原因是,公司現金存量的安危才是真正攸關公司管理層所領的薪資利益,而不是股價。所以也許我們會看到,公司刻意將機台銷售契約延後,在特定年份才會一併入帳,這是公司目前在業績上最好操作的部分。某種程度上,我經常聽不懂高博士在法說會上對股東所提出的關於庫藏股、現金股利、增資、借錢這些事情的回應,經常感受到這回答不是傻就是刻意顧左右而言他的壞(若真是這樣倒也可以理解),王財務長相對是聽得懂且了解股東的擔心及抱怨的,因此較不至於會說出一些聽完令人皺眉的回應,但股東建議歸建議,抱怨歸抱怨,決策是不會變的,除非有另一組董事人選出線,且股東在改選時願意支持這組新董事,這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運作邏輯。
美推美台免雙重課稅法案 台積電等受惠https://www.chinatimes.com/amp/newspapers/20230916000383-260118 美國聯邦參議院財政委員會14日以27票贊成、0票反對,全票通過「美台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U.S.-Taiwan Expedited Double Tax Relief Act)。這項法案旨在透過直接改動美國稅法的方式,免除對美台之間投資的雙重課稅,將可降低赴美投資的台灣企業及外派員工的稅負負擔,使台積電和其他在美國營運的台企受惠。 目前美國針對外國居住者之美國來源所得,課徵30%扣繳稅率。新法案擬將扣繳稅率降低,美國來源之利息、權利金收入,適用之扣繳稅率將降至10%;美國來源股利之扣繳稅率則將降至15%。若持有美國公司10%以上之股權,扣繳稅率得降至10%。 參院財委會主席魏登(Ron Wyden)表示,若進展順利,數月內就可達成目標,不用拖上好幾年。※先不管明年是否有股利拿,至少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