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9

鴻海的一點小看法


Kin Wu wrote:
反正又不是高階製程沒洩露技術之虞. 建廠水電土地先行, 從沒聽到鴻海找經濟部談資源, 建廠地點選擇應該是已經釘入木板了....(恕刪)


當然沒有洩露技術之虞,因為郭董手上沒有這些技術

半導體產業非常複雜,郭董想要自己蓋廠當然有機會,但要自己蓋廠獲利,又要有自己技術,別說千億台幣,恐怕x10才有可能是一個真正玩家(而且風險還是很大)

算算中國投資在半導體事業的基金有多少,產值有多少,就該知道這事情沒有那麼簡單。當然,郭董效率可能好10倍

對郭董而言,是否真的要跳進去賺這Hard Money,恐怕是郭董未來10年最大的挑戰
愛apple wrote:

訊芯的走勢 就可窺...(恕刪)

愛大 ... 有 一 事 想 私 訊 你 可 以 嗎?

cafm wrote:
愛大 ... 有 ...(恕刪)
ok
阿罵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千萬不要想盲目跟隨別人的腳步走。

光中國地區,就有超過 5兆新台幣的資金,砸下去蓋晶圓廠...台灣地區還有,台積電南科 5000億,力晶2800億 華邦電 3350億.

全球都在瘋狂蓋 晶圓廠,連帶造成上游材料 矽晶圓.供不應求.

郭董 如果是要學聯發科,高通,瑞昱 純做IC 設計,或 環球晶做 矽晶圓,這還有道理,若是想和全球幾十兆的資金去比拚晶圓廠, 那就有點困難了.

鴻海當年轉型,成功搶走, 廣達,華碩,緯創,仁寶,英業達,神達,大眾,光寶,微星,技嘉等台系 和 美系偉創力..等 勞力密集 的代工業者原有的市場和訂單,
但這次半導體的對手是 台積電,三星,格羅方德,intel,東芝,美光,海力士等資本和技術密集的大廠.難易度不同.


================================
出版時間:2018/01/17 (蘋果日報)

中國加速擴充晶圓製造產能,高資本支出的晶圓廠建設備受業界關注

市調機構預估至2018年底中國12吋晶圓製造月產能將接近70萬片,較2017年成長42.2%;同時,2018年產值將達1767億元人民幣,年成長率27.12%。

根據統計,自2017~20年的四年期間,全球預計將興建64座晶圓廠,其中,中國將有28座居首位,美國則有10座,台灣也會有9座新建半導體矽晶圓廠。

根據TrendForce最新「中國半導體產業深度分析報告」統計資料,自2016年至2017年底,中國新建及規劃中的8吋和12吋晶圓廠共計約28座,其中12吋有20座,8吋則為8座,多數投產時間將落在今年。

若以每月產能 3萬片 的12吋晶圓廠投資金額上看 50億 美元,20座就要 上千億 美元

目前中國積體電路製造業是內資、外資及合資三種方式並存的模式,其中合資及外資部分幾乎占去一半以上的產能,並且在先進技術對比方面,外資廠商也佔有絕對優勢。

觀察廠商動態,以中芯為首的本土晶圓廠最先進量產制程仍在28奈米 Poly/SiON階段,雖然在28奈米營收比重、28奈米 HKMG量產推進及14奈米研發方面皆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台積電(南京)、聯芯(廈門)、格芯(成都)等外資廠商的同步登陸也進一步加劇與本土廠商在先進制程的競爭。

同樣,在國際巨頭長期壟斷的記憶體產業領域下,作為新進者的長江存儲、晉華、長鑫等3家本土廠商,未來也會長期受到來自國際廠商在專利及價格等多方面的挑戰。

另外,從中國政府透過產業基金推動半導體發展的策略來看,TrendForce預估,未來包含1期與2期在內的大基金,與地方投入資本總額將逼近 1兆元 人民幣規模

大基金目前在晶圓製造端的投資,有中芯國際、華虹宏力、華力微電子、長江存儲、士蘭微、耐威科技等,還有一些重點專案仍在積極對接中。

相較於地方資本在晶圓製造的投資,大基金參與或是準備參與的新建重點晶圓製造專案,具備相對更高的避險能力。

TrendForce指出,對於地方資本來說,目前真正能落實的資金相對有限,而晶圓製造對資本的連續性投入要求最嚴苛,需要同時考慮初期設廠的大規模投資,以及投產中可能存在的產能利用率不高的潛在風險,再加上地方政府換屆時對當地重點專案傳承性影響的不確定因素,對僅有地方資本及企業參與的晶圓製造專案來說,恐會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

中國晶圓廠產能如火如荼地開出,也勢必將在未來幾年讓原本供給就已相當吃緊的矽晶圓,供需缺口再度擴大

然而,全球矽晶圓廠經過2008年金融海嘯的大洗牌後,有實力生產12吋矽晶圓的廠家,五根手指頭數得出來,產能最大的兩家都在日本,分別是Shin-Etsu及Sumco,全球市占分別為30%及26%;之後是台廠的環球晶,市占17%;德國的Siltronics市占11%及SK Siltron,市占9%,單這五家矽晶圓廠全球市占就超過九成,產業相當集中化。

但不同於其他產業,矽晶圓產能不是說開就開,矽晶圓的生產技術門檻相當高,特別是尺寸愈大的矽晶圓,不管是矽的純度或平坦度的要求都極為嚴格,新進者要加入不易。

除了生產技術門檻高之外,大尺寸矽晶圓取得客戶的認證難度高,即便新進者要進來,半導體廠也不太可能冒著產品出錯的風險,去認證新的矽晶圓供應商,即便半導體廠願意認證新的供應商,新廠房的認證期也要2~3年才能完成。



此文與閒聊區版意不符, 故刪除以符合此版新方向.
此文與閒聊區版意不符, 故刪除以符合此版新方向.
pqaf wrote:
阿罵說,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安慰 千萬不要想盲目跟隨別人的腳步走。...(恕刪)

半導體今年產能大幅開出,半導體業殘酷的淘汰賽開始了
Kin Wu wrote:
看了FII籌資後的...(恕刪)

FII股票順利上市後,假設釋股價格$23,假設鴻海的持股成本只有$10,那鴻海的當季 季報的損益表,是否能夠認列價差的巨額業外收益? 鴻海的EPS 會不會因此衝高?

我不懂會計,但我之前看友達釋出旗下子公司達運10%股權 給特定人的交易,公司有公告說明,依相關會計準則規定,處分價款與帳面價值差額帳列資本公積項下,不影響本公司當期損益。達運的部分持股,價差獲利 不能算入友達季報的損益表裡,美化EPS.因為釋股後,友達仍持有達運 41%.仍據有實質控制力,是友達子公司. 賣股利益不能列入Q4損益表,只能在資產負債表中認列.

這道理可能就類似,自家股票增資股釋股,募資的價差,不能當作損益表的獲利,只能當作 資產負債表的 資本公積,未來視情況可以拿出來當作 免稅的配息,或弭補虧損 .

鴻海當初買夏普時,有刻意分散股權,雖然集團總持股超過66%,具有實質控制力,但鴻海個別持股沒有超過50%,鴻海選擇不把夏普 列入子公司,這樣 就不用合併財報. 鴻海 把夏普當關聯企業, 不是當作子公司.

鴻海釋股夏普的662億獲利,就能列入鴻海的損益表裡,營業外收入及支出>其他利益及損失的項目下,美化 EPS.
此文與閒聊區版意不符, 故刪除以符合此版新方向.

Kin Wu wrote:
看了FII籌資後的...(恕刪)


FII的IPO案是發行新股,不是要鴻海拿老股去公發,當然錢不會流到鴻海的口袋中
  • 35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5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