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nomic wrote:
個人看法
鴻海這些年找不到持續有一定增長的目標了
我自己認為鴻海上一個有投入希望帶動增長的投資項目是買SHARP
但日本面板廠實在風險也太大了
買完SHARP之後鴻海並沒有持續擴大在面板的投入(連研發也沒有持續擴大中長期投入)
所以鴻海基本不會有每年增長15%以上且持續5年
既然穩定不會持續有比較大的增長爆發力
投資市場不容易講故事吸引資金
從經營角度來說
鴻海現在的規模很大了
要有動能持續5年且每年15%的增長
投入一定不會是小動作的
那種一年投入10億美金的投資太小了
起碼也得有50億美元的投資才可能有下一個增長點
以這樓說鴻海電動車當例子
如果鴻海花50億美元以上併購全球前5大電池廠某一家的大量股份
要有類似這樣的大動作在電動車相關領域那再來說鴻海在電動車能進入世界前幾那才有可能
不然基本跟放消息沒太大區別
您真的是不錯的讀者
基本底子很深厚
如果看過我的文章,五年前我就告知全世界,鴻海將來很難成長了
原因很簡單,大家也都懂
該給他代工的東西,他通通都代了
除非繼續代工保險套。球鞋。衛生紙???
再者,曾經我以為,以郭董的執行力。住主亞太之後,亞太會有大變化.......
不知道大家還記得嗎,亞太曾經天馬行空一個熱氣球基地台DM........
台灣廠商就是這樣
併購了國際大廠後,不是快速退場,就是弄垮那個廠牌。又或者跟夏普一樣。沒有任何行銷宣傳
反觀中國
併購了國際車廠,並且持續發揚光大。
台灣廠商,沒有品牌建立的能力
也沒有決心孤注一擲。這是令人堪憂的問題
中國品牌都已經行銷全世界。強大到,美國必須用莫須有的罪名打擊他的手機
效果是有了
否則,蘋果早就被打下來了
小弟在民國84年底開始投資鴻海。70元進場,300元退場
後來鴻海本業無法成長
開始啟動他的財務操作方式
大量併購上市公司,直接將代工領域能接觸到的範圍,全部一網打盡
鴻海的財務操作確實一流
但也因為一流,所以財報沒有人能看懂,這也是外資讓鴻海本益比保持十倍的關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