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現在的年輕人普遍想要輕鬆賺大錢

賺錢就是那麼簡單~

心靈成長機構被控詐騙數千萬 負責人夫婦各50萬元交保

知名心靈成長機構講師被控沒有心理師專業,卻以潛能心理學名義開設心靈成長課程等,詐騙超過新台幣數千萬元,檢警昨天約談呂姓負責人及黃姓丈夫等7人,訊後諭令2人各50萬元交保。另外,檢察官諭令郭姓講師等5人各以15萬元至40萬元不等金額交保。
建商倒,代銷收,仲介關,投客跳~
我比較想知道
哪個人不想輕鬆賺大錢的?
LMK224 wrote:
我比較想知道哪個人不...(恕刪)


應該說
正常人想歸想,但知道這不切實際,所以終究像是買了樂透幻想得頭獎想想罷了

但有一票是真的追求這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到後來一事無成兩頭空的居多
可以的話大家應該都想
跟上時代的步伐 !!

聽到一段訪問作家的對話 , 提到 美國前總統 林肯的一個觀點 ..

那就是 , 當你生命中出現一個你不喜歡的人 , 你更應該要深入的瞭解他 !!

這句話乍聽之下 , 讓人覺得很難接受 , 但是如果我們細想之後 , 其實蘊含很有
深厚的哲理.

因為不管我們是否要繼續容忍這一個人 , 或是想要遠離他 , 都需要先要能完整
的解析對方 , 經歷一個完整謹慎的評估之後 , 才能夠擬出最好的對應方式.

生活中會聽到有人提到 , 他要是很喜歡念書的話 , 就會一路念到取得博士學位.

也聽到有人很慶幸他已經學習股市投資好幾年了 , 對股價的走勢與線型已經非常
的熟悉 , 操作的很有自信.

時代已經不同了 , 過去的年代 , 專業的博士頭銜還有一定的稀缺性 , 確實可以
讓人衣食無虞一輩子 , 但是這個年代可能就嫌不足了 ..

最近剛好在看一本有關於 美國航空公司資深機長的自傳 , 就算是薪資令人欽羨
的機師 , 也是會有很多生活以及財務上的困擾 , 需要花心思去克服.

股市的漲跌 , 技術面只是反應景氣 , 趨勢 , 跟產業前景的狀況 , 如果沒有花
心思在更前端的資訊與環境氛圍的學習以及體悟上面 , 就很難長久的維持好的投
資收益.

最近火紅的股票型基金 , 多是強調是季配息甚或是月配息.

其實在本質上 , 這類型的基金做的就是無本的生意 , 用投資人的錢買股票 , 然
後再把配得的股息派發給投資人.

但是如果越是強調短期的盈利跟分配 , 那就更難以專業以及長遠的角度來選擇投
資的標地 , 其潛藏的風險就會更高.

此外 , 管理如此龐大金額的基金 , 其內部的控管也會是一大難題 , 如果出現弊
端 , 是很難事先預防的 , 投資之前還是需要有所警覺.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 是恆久不變的硬道理 , 但是往往就是會有不斷冒出來的
新局 , 會引人入甕 , 像是最近火紅的 AI 話題 , 就是一例.

所以我自己已經出清所有的熱門 AI 相關類股 , 轉買價格已經崩跌 , 但是獲利
穩定配息很好的金融類股.

昨天聽到三個人 , 在很熱烈的討論一個話題 ..

是其中的一位年輕人 , 因為家中兄長很不長進 , 錢坑很大 , 家中的父母不斷的
砸老本援助 , 讓他心慌不已 , 深怕家中資源會被消耗光 , 拖累他的未來.

問題就出在 , 年輕一代對父母的勸戒 , 根本就發揮不了作用 , 因為家長還是
無法對自己的子女殘忍 , 見死不救.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 其實是很現實的 , 如果對方看重你的存在價值 , 那你的
意見就會被接納 , 所以多說無益 , 你的實力決定你的話語權 !!

就好像是電商的經營也是 , 關鍵還是在商品的差異性跟取得的成本上面 , 其他
的行銷活動跟花費 , 都會是不必要的開支 , 沒有競爭的優勢 , 到最後還是會
白忙一場.

看到一位女生 , 申貸了 30 年的房貸 , 她的想法是多出來的資金 , 可以投資
獲利 , 會有更好的理財收益.

以過去幾十年的經驗來看 , 確實也是如此 , 但是金融的環境變化劇烈 , 還是
要多花心思跟上國際財經局勢的變化.

像是 台灣很倚重的半導體產業 , 最近就出現很多的雜音 , 如國持有 台灣超過
70 % 的外資持續的賣股匯出 , 就很難保股市與經濟的榮景 , 尤其是關係到利
率政策的物價如果無法控制 , 就會有大麻煩 , 慎之.

常常聽到有人在提 , 要存夠了多少錢 , 或是有多少的被動收入 , 就可以退休
了 , 云云 ..

但是我認為 , 這樣的人生觀 , 未免過於狹隘 , 生命了無趣味.

工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份 , 就算有再多的財富 , 也應該要有一個可以讓自己有
存在感的工作崗位或是事業 , 因為就好像是一個在世上自己還是一個有作用的
零件 , 澤蔭於社會 , 也有益於社會.

所以思考的方向不應該是要何時才可以不需要再工作 , 而是讓工作轉變成自己
所喜歡的模式來運作 , 可以從中找到樂趣以及存續下去的動力.

最近一期的經濟學人 , 談的是人類對延緩老化的新趨勢 , 未來很有可能我們的
壽命都有機會超過 100 歲 , 甚至向 120 歲的極限挑戰.

所以如果我們規劃在 50 多歲就離開職場 , 全職的玩樂 , 是否會很無趣 ? 而
且財務的規劃上面也要有所調整.

昨天去一家新開幕的購物商場 , 就發現 , 不少新的消費模式已經改變 , 像是停
車收費 , 要用消費結帳後單獨提供的條碼掃描折扣 , 而且多數店家已採用手機訂
位 , 不少人詢問櫃檯後就直接離開.

這個現象也正表示 , 都會人必定要跟的上時代的腳步 , 要活的光彩 , 光是有錢 ,
是不足夠的 , 還要有體健的行動力 , 跟敏銳的學習與適應能力 , 缺一不可.
kao_king

GOOD

2023-10-17 23:52
hob5378

"就算有再多的財富 , 也應該要有一個可以讓自己有存在感的工作崗位或是事業 , 因為就好像是一個在世上自己還是一個有作用的零件 , 澤蔭於社會 , 也有益於社會."需要先有"再多的財富?"

2023-10-19 8:18
今天的新聞

詐騙島不是假的,不知道車手一個月收入能有多少,能讓人打死不願意去轉行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