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沒有買含2317 的ETF的人,腦袋是怎麼了?--在股價下跌時,會如何看待持股

之前就封鎖這個人了
要不是看到臉書上有人貼
也懶得來回
繼續封鎖就好了

autofans wrote:
2317 歷年來的 BETA...(恕刪)


不是您所謂A大的鐵粉視而不見
是A大確實在這些年分享的投資心得確實讓大家能在茫茫股海能有獲利
樓主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宣揚您個人的投資心法去證明自己是對的
卻是用貶低他人的投資方式來讓自己似是而非的言論能被別人看見
結果自己提出股票的比較被A大計算後一一驗證錯誤
卻還是用天馬行空抹黑的方式,這並不可取

鴻海或許在很多人心中是爛股票,漲不動、跌不深
在樓主這種級別一秒幾十萬上下的資深交易人或許不屑一顧
但又沒更好的方式來驗證自己是對的
只要分享投資方式是正確的,相信樓主的鐵粉很快就比A大多了
pigstand

「卻是用貶低他人的投資方式來讓自己似是而非的言論能被別人看見」,這句話擲地有聲啊👍

2022-10-25 10:07
張直家

他渴望被認可,這瘋狂的念頭,是阿修羅狂王的特質

2023-05-24 7:34
JDKy898 wrote:
不要把股票看成是定存(恕刪)


感謝分享,5分奉上。
話說去年下半年有不少網紅大吹美股F,極力吹捧其電動車的未來成長性,甚至稱其是特斯拉的壓倒性對手,但這一年多來股價已從高點回落腰斬(25>12),個人認為電動車這話題或產品,短期或許可拉抬股價,但長期還是得回歸產品競爭力是否到位。
F是傳統車企,在電動車的領域似乎也投資了不少,不敢說未來不會成功,但截至目前看來,F在傳統車企的定位好像比他的電動車稍微吃香。所以在鴻海的電動車平台還未成為實質生意前,個人覺得或許會跟福特有些類似,就是造得出來,但市場目前仍未打開。

至於鴻海,小弟短暫持有約幾年,當初持有的想法是,鴻海將"代工"這門生意做到世界頂尖,在分工更專精的世界裡,他"應該"很難有對手,加上利潤並不是太好,想投入的競爭者應該非常少。但後續經歷了減資,加上蘋果代工開始出現競爭,其本業陸續出現挑戰,最終選擇賣出。
鴻海陸續針對電視、機上盒、電信業、夏普等產品或品牌的投資,感覺也未能明顯提振獲利,電動車平台看起來更像是延伸3C電子產品"代工"的精神,只要出現3C時代像蘋果般的客戶,其電動車平台或許會是個先機,但目前沒有出海口的情況下,我個人是保守看待,就像當初的infocus電視與手機。
有點像是早期傳統電子業,靠的是勞力密集賺微薄的利潤。

就是每年配息及區間操作,有個風吹草動,就噴給你看,現在不就來了?

至於電動車,國外訂單在哪?明年福斯集團、韓國汽車都要出電動車,大陸二線品牌早就蓬勃發展,試問車子的市場在哪?繼續代工?

更別說..還有頂級的雙B參戰,如果特斯拉來個大降價,那電動車真的變成紅海了⋯⋯
新的產業不代表未來就能賺錢,所以像電動車和新能源(包括風電,光電和電池)等,買入前都要仔細端詳這些公司的財務報表。例如,上緯投控,營利很不穩定,這兩年EPS只有1~2元,股價卻100~200元。本益比遠高於台股的平均值10倍。
yenyun0817 wrote:
如果你今年年初 也可...(恕刪)


隨便買買 都比紅海有價值多了
Cavendish Lab wrote:
新的產業不代表未來就...(恕刪)


上緯就用eps 3元推算估值
也許哪天,2317 的配息率能夠拉到 70% 以上,而不是每年都保留一堆現金,而再投資卻不能創造高績效有效率的獲利,如此,興許會有更多方的資金願意停泊在此。
不得不承認鴻海這檔股票真的很牛皮,大盤上漲時,沒它的份。大盤下跌時,倒是相對抗跌。但這家公司現階段到處併購其他公司,也是有風險。像第一季就認列了201億業外虧損,純益剩128億,如果繼續這樣玩下去,把公司的資本全部賠光,也不是不可能。人不一定一輩子都有福份,錢來得快,也可能去得快。所以那些吹噓自己6年賺25倍的人要曉得:只要錢還沒有離開高風險的股市,蓋棺前你會有多少錢?都很難斷定。有時間讀一下Jesse Livermore的故事吧!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