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monZ wrote:
完全同意發達大的觀...(恕刪)
我來寫篇文章來討論年化報酬率的用法。首先我用來評估某資產帶來的報酬率,例如我想知道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台股大盤的績效,我可以用XIRR計算出大盤的年化報酬率是8.67%。

接著我想用0050指數去獲取近似大盤的報酬,算出來的結果是9.41%。這只代表這11年來,大型股的報酬率優於大盤。

那麼這11年來投資0050ETF是否可以得到一樣的報酬呢?那就不一定了。因為0050ETF本身有維持運作要付出的成本,此外投資人的策略也不盡相同。一開始若投入單筆之後就放著不管,可以取得近似9.41%的年化報酬率。但是大多數的被動投資人會採取定期定額、定期定值、資產配置再平衡的策略,而主動投資人會進行基本面、技術面評估,適時的離開市場或進入市場。這時候,投資人透過這項資產所取得的報酬率就會不盡相同,我稱之為投資人內部報酬率,這可以用XIRR輕易的算出年化報酬率。下圖是我投資0050ETF的現金流量表,以及目前的年化報酬率。

但這仍然無法窺得全貌,因為大多數人不會只擁有一項資產,可能有股票、債券、定存、外匯、原物料、貴金屬、房地產等等。這時候我會用投資組合去囊括這些資產,以整體投資組合,去評估「可投資總資產」的績效。例如我的可投資總資產包含股票ETF、債券ETF、台幣定存、台幣活存、美元定存等等,而整體的績效表現就如下圖,年化報酬率大約是7.9%。反推回來,可以很容易知道我的股票資產大約佔了「可投資總資產」的70%。

最後是題外話。當各位在看理財文章、或是理專推銷話術的時候,除了要能分析那些已經寫出來的東西之外,更要有能力去分析出那些沒有寫出來的東西。那些沒有寫出來、不想讓你知道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利害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