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年化報酬率的疑問

LemonZ wrote:

完全同意發達大的觀...(恕刪)

我來寫篇文章來討論年化報酬率的用法。首先我用來評估某資產帶來的報酬率,例如我想知道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台股大盤的績效,我可以用XIRR計算出大盤的年化報酬率是8.67%。

接著我想用0050指數去獲取近似大盤的報酬,算出來的結果是9.41%。這只代表這11年來,大型股的報酬率優於大盤。

那麼這11年來投資0050ETF是否可以得到一樣的報酬呢?那就不一定了。因為0050ETF本身有維持運作要付出的成本,此外投資人的策略也不盡相同。一開始若投入單筆之後就放著不管,可以取得近似9.41%的年化報酬率。但是大多數的被動投資人會採取定期定額、定期定值、資產配置再平衡的策略,而主動投資人會進行基本面、技術面評估,適時的離開市場或進入市場。這時候,投資人透過這項資產所取得的報酬率就會不盡相同,我稱之為投資人內部報酬率,這可以用XIRR輕易的算出年化報酬率。下圖是我投資0050ETF的現金流量表,以及目前的年化報酬率。

但這仍然無法窺得全貌,因為大多數人不會只擁有一項資產,可能有股票、債券、定存、外匯、原物料、貴金屬、房地產等等。這時候我會用投資組合去囊括這些資產,以整體投資組合,去評估「可投資總資產」的績效。例如我的可投資總資產包含股票ETF、債券ETF、台幣定存、台幣活存、美元定存等等,而整體的績效表現就如下圖,年化報酬率大約是7.9%。反推回來,可以很容易知道我的股票資產大約佔了「可投資總資產」的70%。

最後是題外話。當各位在看理財文章、或是理專推銷話術的時候,除了要能分析那些已經寫出來的東西之外,更要有能力去分析出那些沒有寫出來的東西。那些沒有寫出來、不想讓你知道的東西,才是真正的利害關鍵。
pigstand wrote:
我來寫篇文章來討論年化報酬率的用法(恕刪)

小弟簡單總結一下:
1. 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2019-12-24),台股大盤的績效年化報酬率=8.67%
2. 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2019-12-24),台灣50指數的績效年化報酬率=9.41% (代表這11年來,大型股的報酬率優於大盤)
3. p大投資0050ETF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2019-12-24),0050ETF的績效年化報酬率=11.15% (代表p大這11年來的投資策略在0050ETF部分的報酬率打敗大盤及台灣50指數)
4. 其實p大的總資產不是只有0050ETF,還包含美股股票ETF、美股債券ETF、台幣定存、台幣活存、美元定存等等,統計從2008-8-25開始到今天(2019-12-24),p大總資產的年化報酬率=7.89% (代表p大這11年來採用的投資策略(已經都脫光光給大家看了,任何人都可以參考,小弟也是追隨者之一,有參考p大的投資策略來制定出自己的投資策略)所取得的整體報酬率績效仍接近大盤,足為指數化投資人之表率)
LemonZ wrote:
小弟簡單總結一下:1(恕刪)

我的解讀跟您不一樣,您認為總資產的績效年化報酬率=7.89%
我認為這不是他的總資產。而且也不完全是投資績效,充其量是資產增長的年複合成長率。因為看不出多少是原始投資的孳息再投入,多少是本業收入的投入。
本業收入(如薪資)不定期的投入怎能算是投資績效?
真相只有p大自己知道,以他年薪300萬,只要5年至少可累績資產1千萬以上,可是其表格卻僅1千400萬,難道都去繳房貸,還是孝親去了。我不于置評,只是好奇而已。

ps:若11.33年前單筆投入615萬元,年化報酬率=7.89%的話,目前現值約1453萬。
可是p大好像11年前並沒投入615萬元,而是陸續投入,金額多少不詳(僅0050有明細)。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英英間LKK wrote:
我的解讀跟您不一樣,(恕刪)而且也不完全是投資績效,充其量是資產增長的年複合成長率

資產增長的年複合成長率沒錯,但這正是p大的投資策略所取得的成果,所以我才說是:總資產的績效年化報酬率。只是說法不同,但代表的意思一樣。

真相只有p大自己知道,以他年薪300萬,只要5年至少可累績資產1千萬以上,可是其表格卻僅1千400萬

p大的樓已經有回答過英大他今年新增資金為67萬台幣,他自己也說過花太兇,至於花去哪裡當然只有p大自己知道。

重申一下小弟的看法:
1. 年化報酬率應該要計算的是:總資產當中可供投資部位的長期績效評估,也就是p大說的「可投資總資產」。因此不只股票和債券,連定存和活存現金,儲蓄險等都應該要計入投資部位資產。
2. 總資產的計算應該是另一張表,如本棟34樓小弟之分享,與投資部位單純以XIRR評估績效有所差異(且房地產又有分自住或出租有無貸款利率多寡等條件較為複雜而且流動性不如有價證券難精確估算現值)
LemonZ wrote:

是資產增長的年複合...(恕刪)

因為英大沒看到現金流量表,所以才會有此誤解,我就順便貼一下吧。投入的資金前面會帶個負號,已提領以及目前的總資產是帶著正號。
至於薪水方面,也是這幾年才達到現有的水準。由於我適用標準扣除額申報,所以要繳不少的稅金,台北住處的租金支出大約是一年50萬。一般生活開銷、養貓的費用、旅遊支出等等,也不曾虧待過自己、另一半與寵物,所以相對而言存下來的資金是少了點

英英間LKK wrote:
我認為這不是他的總資產。而且也不完全是投資績效,充其量是資產增長的年複合成長率。因為看不出多少是原始投資的孳息再投入,多少是本業收入的投入。
本業收入(如薪資)不定期的投入怎能算是投資績效?
只要資料輸入正確,
XIRR算的是投入部分的年化增加率。

例如:年初戶頭裡有50萬,
之後不定時投入25萬4次,
經過一番操作,如果今天帳戶總值為150萬。
一年下來帳戶增加了100萬,
但是這個帳戶的年化報酬率是0%...

大盤績效應該如下 :





我認為 90% 以上的交易者,長期都會輸這個績效。

那如果是專業投資者,績效至少是這個的 2 倍以上,才算是專業入門的最低標準。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如拿100萬去定存年息1.2%,我們持有到期後利息滾入本金續存
第2年同樣存100萬
第3年底領出共得現金如上表A欄,其年化報酬率如預期是1.2%

另一情境是利息到期領出,只有本金續存,利息放活存無利息。
如B欄
看官有沒有發現其XIRR不一樣,而且不續存居然贏過續存。
但如果看總金額A欄又比較多。到底是A比較好還是B比較好?呵呵!

股市裡就如在賽馬群中尋找一匹獲勝機率是2分之1,賠率是1賠3的馬。
P大,年薪300萬,等同月薪25萬,大約等於日薪1萬...
這個年薪,我只能遠目+崇拜
羨慕阿.....
魚去頭去尾,只剩魚肚,定存50%就好
零風險
等於每月可花掉12.5萬,生活品質應該不錯
剩下的12.5萬....定存起來
不投資,最笨的存錢
一年存150萬...
十年存1500萬...
二十年存3000萬........
四十年存6000萬........
在這多頭的十年,8%、10%、11%、13%???-->依初始資金大小來看效果
祝福大家都賺到大錢
****
網路新聞
民107年,年薪中位數49萬,
平均年薪62.9萬,BUT,近7成受雇者未達平均數
https://today.line.me/TW/pc/article/0XWp9p?utm_source=lineshare

By the way,聽說,台北市老舊沒電梯50年的公寓,要價2000-4000萬,錢啊。。。
人的一生不會太久,珍惜有限的時間,不犯法也不會傷害到其他人的話,想做甚麼就全力拚看看
英英間LKK wrote:
我舉個簡單的例子
例...(恕刪)

因為你算錯了,已提領的不能再放入期末資產總值裡面。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