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請問美金儲蓄險


creamlemon wrote:
7/2 其它公司...(恕刪)


另外 業務員介紹的這支美滿富貴 6月還有3.65% 7月只剩3.5%了

從3.97%到3.5% 驚嘆啊

一般說來 宣告越高的 這波受的傷也就異常的重

因為公式是 本金* (1-附加) * power( 1+宣告, 年份) *(1-解約)

宣告越高的 附加也越高
當宣告砍下來 附加卻不變 滴血啊
買儲蓄險前
請先參閱專家的說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P6TOTH0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Whj6auGfc

還好十天的審閱期沒到就去終止了
好力加在
還是存定存利率比較實在

SPRINGPOWER wrote:
請先參閱專家的說法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nP6TOTH0S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jWhj6auGfc


恩,影片中那個"專家"話也只說一半,
跟不肖業務員差不多,只不過他不是在銷售,所以不用負責。
就拿他舉的例子來說,誰會在六年期繳費的第六年剛繳滿就要解約?
為什麼不摘錄第七年、第八年、跟更之後的數字?
儲蓄險的預定利率為什麼可以給到2%甚至以上?
原因就在轉投資這件事,
保險公司收到客戶的保費,會先扣除一筆附加費用,就是因為先扣了這筆附加費用,
所以才導致前幾年解約金會低於保費總和。
剩下的,叫做保單價值準備金,這筆錢,保險公司要先提撥法定的一些準備金之後,
再拿去轉投資,比如買長年期的美國公債之類,
而因為美國公債相對很穩不太會倒(美國公債還倒的話基本上連貨幣可能都沒用了),
而且是長年期的,債劵值利率又可以到可能4%,5%甚至7%都有可能,
所以保單的預定利率再扣除一些可能避險成本,
(因為投保時收台幣,轉投資買美元標的,客戶解約時是贖回美元標的換台幣給客戶,所以保險公司要承擔匯率風險,就有可能需要避險。)
跟一些其他成本之後,給客戶的可能就是1%,2%的預定利率。
所以造成前六年解約金低於所繳保費的主要原因是在於繳保費時保險公司會先扣除附加費用。
這些應該是一個盡職的業務員或是理專應該跟客戶告知的。
vivian93 wrote:
恩,影片中那個"專家...(恕刪)


想了老半天
一句話: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保險就是保險
儲蓄就是儲蓄
保險當然需要費用
儲蓄是銀行講好給你多少利息
說得一清二楚
時間到了之後就會給你多少的利息
想要把保險+儲蓄弄在一張保單裡面
想一想:
賣保險給你的業務員需不需要費用?--> 誰付?
保險公司接受你的保單需不需要人事費用?-->誰付?
保險公司承受你的保單風險需不需要費用?--> 誰付?
扣掉那麼多的手續費用
想一想
未來到手的所謂宣告利率真的可以讓自己拿那麼多嗎?

這樣的保單錢拿出去就要先扣掉一大堆的費用之後
多年後與純粹定存比起來相比
雖然定存利息微薄
可是定存不需要給付那麼多的費用
用膝蓋想也知道
定存當然會完勝所謂的儲蓄保單的所謂宣告利率了

我用小學的簡單的加加減減邏輯想了一想
用小學生的簡單思考模式
最後還是決定繼續堅持原則
不買任何所謂的宣告利率的儲蓄險保單[自己的簡單小學生邏輯思考--> 見笑了]

至於甚麼洋洋灑灑的解釋一大堆
沒興趣看啦

有時候用簡單的邏輯思考去判斷事物
勝過甚麼一大堆的公式[有時候公式還是用來唬人的]去解釋

creamlemon wrote:
不要買富邦 這家的誠信和過往紀錄都相當差
即便只算今年 從四月起一次, 五月又一次 ,六月又一次 ; 每次大降不同險種 15~30個BP (宣告利率)
如果外在環境差 所有公司都降也就罷了 ; 現在的問題是只有它一家降到30BP ; 其它國泰只降10BP左右
************
如果你2018年11月買這張 宣告利率約是 3.92%
如果你2019年6月買這張 宣告利率約是 3.65%
.....
要知道 這段期間美十年期公債利率並沒大幅波動 所以鎖死的利差是無大變動的
萬一年底FED降息 年底它萬一降宣告到 3.00% 你不是欲哭無淚?...(恕刪)


1.
我不是要幫富邦或這類型產品辯護(因為我也不愛)
但你這段話錯得離譜
10年期美債殖利率
2018.11 : 3.14%
2018.12 : 2.98%
2019.01 : 2.68%
2019.02 : 2.63%
2019.03 : 2.71%
2019.04 : 2.40%
2019.05 : 2.50%
2019.06 : 2.12%
2019.07 : 2.00%
請問甚麼叫"這段期間美十年期公債利率並沒大幅波動"?
這根本近乎雪崩式下滑了好嗎? (下滑幅度自2011年以來最大)
這些保險公司已經撐得很辛苦、撐過頭了
但就是有這些不分是非的投資人,覺得保險公司砍宣告利率就是違反誠信、就是不對
才會讓台灣的保險產品市場變得如此畸形

2.
台灣保險公司的儲蓄險已經被玩成像是龐式騙局般的爛產品了
如果有在長期研究保險公司自有資金投資運用工具這十年來的變化、海外投資比率、IFRS 9/17、匯率避險成本與成數、國際債流動性、保費懸崖等的人大概就知道我在講甚麼
類似產品在歐洲或日本,宣告利率早就已經低到跟銀行定存差不多
只剩台灣的保險公司為了自己的資金流動性,還拼命的在市場上用過高的利率在收錢

今年是金管會看不下去,跳出來叫所有業者要一起砍宣告利率的
因為如果金管會不這麼做,沒有人敢當第一個砍的
第一個砍的就第一個收不到保費,沒幾個月他的資金流動性就會出問題

保險局已經預告在IFRS的影響下,最快在明年這種保單的利息就會降到跟銀行定存差不多
所以未來宣告利率還會更低
如果是透過融資槓桿購買這種產品賺利差的人 請多多保重

樓上的專業,所以不管再多人說壽險股跌很多可以撿便宜都不買,除非國泰富邦跌到28以下再考慮。
rivegauche1979 wrote:
1. 我不是要幫富邦...(恕刪)

SPRINGPOWER wrote:
想一想:
賣保險給你的業務員需不需要費用?--> 誰付?
保險公司接受你的保單需不需要人事費用?-->誰付?
保險公司承受你的保單風險需不需要費用?--> 誰付?
扣掉那麼多的手續費用


想一想:
銀行人員需不需要薪水?
銀行要不要賺錢?
誰來付這些錢?
很多東西,不是沒有費用,
只是沒有告訴你它要費用。

j00qaz741 wrote:
樓上的專業,所以不管再多人說壽險股跌很多可以撿便宜都不買,除非國泰富邦跌到28以下再考慮。


其實不只是壽險股,
整個金融類股很有可能都會面臨大風吹了。

vivian93 wrote:
想一想:銀行人員需...(恕刪)


同意
以前剛出社會的時候
家人說買房子一定要貸款
因為可以扣抵所得稅
達到省稅的目的
傻傻的貸款好多年之後才發現
自己為了要扣抵所得稅所以背負房貸真的是太笨了
覺得自己每年繳了好多分期付款的房貸
繳了好多年發現都在繳利息
連本金都沒有繳多少
可是算一算所得稅也沒有減免多少
想了想
1直接繳稅給政府--> 一條牛剝一層皮[政府]
2繳房貸然後再扣抵稅金--> 一條牛剝二層皮[銀行+政府]
最後想透了-->一有錢就趕快還房貸
算一算先前被銀行賺了不少利息
現在就專門存定存賺銀行利息-->把過去被銀行賺走的利息全部賺回來還繼續賺

2018.12 : 2.98%
2019.01 : 2.68%
2019.02 : 2.63%
2019.03 : 2.71%
2019.04 : 2.40%
2019.05 : 2.50%
2019.06 : 2.12%
2019.07 : 2.00%

------

如果我在2018.12買進 100 萬的美債,那時候的殖利率是2.98%

到了 2019.07 殖利率只剩下 2.00%,

那這樣不是代表我2018.12買的美債會上漲到 100 *2.98/2 = 149 萬嗎?

那這樣子有算賠嗎?

保險公司的資產配置不也是如此,

它2018年賣出的利率變動型保單,拿到保戶的保費後假設全拿去買美債,
那現在美債殖利率下降的結果,不就是反映了保險公司之前買的部位是有上漲的,
所以實際是有賺得沒錯吧。

那這樣為何調低宣告利率呢?


再者如果買的當下殖利率是 2.98%,那就是持有到期就是 2.98%沒錯吧,
那跟2019.07的殖利率只剩2%有何關係

更何況富邦調降的宣告利率其中有些保單早就停售了,換句話說這些保單所收的保費而配置的美債都是之前的
那在配置的當下殖利率不就鎖住了,為何是跟現售保單一樣的利率降幅。

再者從另一方面來看,今年以來只要是買美債基金的都賺了10%以上
難道富邦人壽投資的不是這樣,

所以更難讓人信服它調低宣告利率吧。


還有另外一個就是台幣保單,台幣這幾個月對美元都在貶值,保險公司的投資又大部分是海外投資,
這樣不是賺更多嗎?可是宣告利率卻是從 2.96% -> 2.7% -> 2.5%
降了快2成耶,有人可以解釋嗎?
(我打給富邦詢問,客服就只說宣告利率本來就沒有保證,其他的也沒多說)


我不是專家,若以上敘述若有誤,煩請指正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