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7年賺 66% 好嗎

heliboy wrote:
您不要誤會, 投資並...(恕刪)


呵~不會 , 我懂你的感受 .. 我也有親戚遇到那樣的理專 , 只是我知道時, 那個理專跟我的親戚已經有很深厚的交情了,所以我那個親戚也聽不進我的話 ...

其實在不認識的情況下 , 要知道理專的素質是很難的..

所以一般人為了保護自己 , 有時真的只能讓自己多懂一些金融知識了...

還好啦! 我損失的錢大概是一年的年薪, 就當幫公司做一年義工! 反正我還年輕, 還承受的起!

聽說我這一檔有不少退休金都下去了, 5百萬只剩75萬, 1千萬只剩150萬! 好幾位在開自救會時都在哭, 不知怎麼辦! 我站出來只是勸告大家, 世事多險惡, 大家要小心. 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制定好的遊戲規則, 讓以後的人不再受騙或誤導!


前陣子看到金管會好像要訂連動債不能賣給一般客戶, 如果成真, 也算是功德一件!
oceaneliot wrote:
而匯兌上的風險的確會存在 , 但澳洲與歐美國家一樣 , 皆是已開發國家 , 如果大家有在注意全球匯率消息
就會發現不同屬性的國家對幣值的漲跌有不同的容忍程度...
以歐洲而言 , 他們為了控制通膨不超過預期 (1~2%左右) , 即使會嚴重影響歐洲自己的經濟成長 ,
他們還是選擇不斷升息(升息會導致全球資金湧入 , 迫使該國貨幣升值) ;
而相較新興國家(印度等) , 通膨8~9%卻是正常的..
也就是說 , 對於與歐洲同為已開發國家的澳洲而言 , 貨幣的穩定是重要的 !
這也是這幾年來澳幣一直都相當穩定升值 , 而非大漲大跌的原因之一...


匯率是很難預測的因素,如果照你這個邏輯,那美國到目前為止也應該是不斷升值才對
結果誰知道在今年發生次級房貸的風暴,美國的利率大跌,連帶匯率也大跌

另外請問你知道外匯避險最短是幾個月嗎?
你知道匯率避險的成本有多高嗎?
如果匯率這麼好預測,為什麼還會一堆人花大錢去做匯率的避險
如果你真的這麼準確,去這些機構,保證你年薪幾百萬

所以我建儘量不要放這種長期的部份,老實說就像做三個月的澳幣定存
獲利不見得低多少,但風險可以少很多,而且流動性也好很多

oceaneliot wrote:
另外 , 他本身雖沒有保險成分 , 但利用保險包裝出單 , 依現行的保險法來說 , 七年後領回算是保險給付 ,
而保險給付不列入遺產總額 , 因此沒有遺產稅的問題 !


看到遺產稅的部份,我不禁笑了出來
七年後領回是保險給付沒有錯,但是給付到客戶手上,就成了客戶的財產,試問如何避遺產稅?
如果客戶在繳費期間過世,那又要如何避遺產稅?

oceaneliot wrote:
1. 利用66%與600萬的相對關係 , 可算出若不想於滿期當年被課到所得稅 ,
大約只能在現在存入950萬左右 ...
2. 利用他們這個產品的另一個功能 "年金給付" , 跟他們簽訂七年後我們想要領回的方式 ;
看是月領 季領 半年領 年領 等等... 而用此方法 , 也就不需擔心自己現在不能放太多錢進來了!


關於最低稅負制的解法,最低稅負制不是只有海外所得一項,而且客戶的海外所得也不見得只有你這個連動債
就算超過 600萬,也不見得課得到最低稅負制,要通盤考量,不是隨隨便便就建議 950萬這個數字

至於轉換年金給付,就更有趣了,既然轉換年金給付,如果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自然不會有最低稅負制的問題
這跟分年給付利息來避最低稅負制根本是兩回事

planet0612 wrote:
匯率是很難預測的因素...(恕刪)


呵~ planet0612 大您息怒 , 待我娓娓道來...

1. 不只匯率難預測 , 而是所有的投資標的走向都難預測 , 我只是提供一個普遍性的現象給大家參考 ,
次級房貸把大家搞慘了 , 不過也還好真的不是年年都有次級房貸 , 不然所有的經濟學家 財經專家都得回家了 ...
而另一個小問題是..次級房貸發生的主因之一 , 也跟先前美國"連續升息"有關 ..您同意嗎?

2.
(i ) 我内文說的"七年後領回算是保險給付 ,而保險給付不列入遺產總額 "
不過若當時客戶仍活著 , 您得留下保險公司的給付單據以證明, 並於最後申報應稅資產時扣除

(ii) 我說的是"七年後領回" 免遺產稅 , 但就像您說的 , 此類商品若在中途被保險人身故 , 它的給付就非是"保險給付"了(因為本身不含壽險) ,也因此得納入被保險人之應稅資產納稅

3.
(i ) 最低稅負制中 , 600萬的免稅額的確得與多項收入做抵減 , 我只是先將其他數字固定(無其他變數下)做計算,
畢竟會用到最低稅負制之人, 自己雖然也懂最低稅負制 , 但有時卻不一定會記得考慮進來 ; 我只是提醒的用意 , 希望大家如果真的想存這樣商品 , 自己也能記得衡量若想一次領回 , 又完全不想納稅, 現在存多少最好!

(ii) 規劃保險時 , 其實並非時時都是在"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下規劃的 ; 而您的"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 指的應該是要保人在滿期前自己存 , 滿期後自己領的狀況下 ; 不過我們還得考慮到有些家長會將滿期後的錢 , 轉給小孩領的狀況..所以我才得多講這一項..

您的問題都很棒 , 希望以後還能請您多幫幫我找出我回答時的盲點 , 謝謝!
連動債 問題 這邊也有討論到

http://www.yongbulao.com/read.php?tid=25676
投資連動債有四大陷阱,如果搞不清楚,千萬別進場。

保本陷阱
下檔保護陷阱
提前出場陷阱

匯兌陷阱

所以 銀行永遠賺 ..
oceaneliot wrote:
(i ) 我内文說的"七年後領回算是保險給付 ,而保險給付不列入遺產總額 "
不過若當時客戶仍活著 , 您得留下保險公司的給付單據以證明, 並於最後申報應稅資產時扣除


你這部份真是錯的離譜,七年後一次領回,領回後的部份絕對會列入遺產總額
這部份請你自行去和公司查證,不要散佈錯誤的資訊,除非多出的遺產稅你要幫客戶付

除了這個以外,一般終身壽險或是投資型保單,若是有滿期金一次給付
給付後也是成為客戶的財產,也失去了節稅的功能

關於匯率的部份,就因為難預測,所以要避免流動性低的長期投資
若是想投資,短期的定存真的比較好
至於澳幣的匯率,大家可以去查查七年前是多少,對台幣大約是 18 左右
為何在七年前卻沒有這樣的商品,相反的,在澳幣來到歷史高點時(目前約 28),才出現這樣的商品
匯率、利率之間的關係是值得思考的部份

(ii) 規劃保險時 , 其實並非時時都是在"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下規劃的 ; 而您的"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 指的應該是要保人在滿期前自己存 , 滿期後自己領的狀況下 ; 不過我們還得考慮到有些家長會將滿期後的錢 , 轉給小孩領的狀況..所以我才得多講這一項..


關於最低稅負制,我還是建議你熟讀後再來回答
1. 最低稅負制,關於年金保險的部份,是要保人和受益人不同一人,才需列入最低稅負制,我寫錯了,你也沒有發現
2. 要保人與受益人不同一人的年金保險,除了最低稅負制的問題外,還有贈與稅的問題,目前並不建議客戶這麼做,既然如此,就不會有你說的狀況

另外,你自稱的理財規劃師指的是 CFP 嗎?
如果你是 CFP,那這些對你而言,應該是基本常識才對吧!
planet0612 wrote:


你這部份真是錯的...(恕刪)


1.
引言 :[ 你這部份真是錯的離譜,七年後一次領回,領回後的部份絕對會列入遺產總額 ..]
你很棒耶 , 關於這點我絕對認同你的看法! 並向公司反應 , 看看公文或是發佈者的認知是否正確 !
忠告:若是有稅務需求者 ,請另外規劃 !!

2.
引言 :[關於最低稅負制,我還是建議你熟讀後再來回答...]

大哥 , 您有發現我的回覆是[而您的"要保人和被保險人同一人" 指的應該是要保人在滿期前自己存 , 滿期後自己領的狀況下"]嗎?
滿期前自己存, 指的是自己是要保人 ; 滿期後自己領 , 指的是自己是受益人 ; 我只是希望用較為婉轉和平的方式與您討論 , 而不是硬要爭個誰對誰錯 , 或是誰比較厲害 ...

您想想 , 我只是客觀的發表我的資訊與看法 , 您的回覆就已充滿攻擊性 ; 若我再用您的語氣指出您的不是 , 對01的大家也不會有好處不是嗎 ?
(即使您是保險業 , 也沒必要在這攻擊 , 破壞大家的環境不是嗎? 更何況我們工作的性質不盡相同..)

更何況從您幾次的回覆中 , 我覺得你是有料的人 , 因此即使您發文內容有些瑕疵 , 我相信那也只會是筆誤 ! 所以我壓根沒想過要激動地挑您的毛病 ...

如果您願意 , 說不定我們可以一起協助 01 上 有財務稅務問題的朋友,您說對嗎 ? 給個笑容吧~~ok

補充 : 若是中途被保險人身故 , 家屬不一定需要當下領回 , 可等期滿後再申請 ,如此一來也就不會有提前贖回的損失了 (上次回覆時沒寫到 , 稍做補充)

PS 這篇主題是在問這個商品 , 我只是將我所能提供的資訊告知給大家參考用 ...
畢竟離17號截止前還有兩天 , 我希望大家弄清楚再下決定, 不需要急著出手.....
請問最新光銀行有推這種,也是這種的嗎
我想我回文的語氣真的不是很好
在此先跟您道歉

不過關於稅務規劃的部份,不是你聽聽公司主管的說明或問問同事就會了解的
因為你所諮詢的人可能自己也不了解這個部份
如果隨意做建議,並不是負責任的作法,尤其又自稱是理財規劃師
這是我覺得比較不妥的部份
planet0612 wrote:
我想我回文的語氣真的...(恕刪)


恩恩, 你說的有道理 , 我也不該明明知道公司行政人員講的話有問題 , 還沒有直接去做釐清的動作(太懶) , 反而相信負責宣導的行政人員講的話應該不會有問題 (稍早我也跟公司確認過了 , 在公布的當時的確有不小心口誤的情形 ,已重新告知同仁)... (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被"懶" , 拖累了我的專業 )

就像你所說的 , 我們的發言是需負責任的 , 如果貿然地選擇完全信賴自己所聽見的一切 , 而未在第一時間反應問題給上層 , 並提供民眾最正確的訊息 , 也就失去了擁有某些證照的本質....

最後 , 謝謝您的指教 ! 為防我的一世英名毀於一旦(開玩笑的) , 未來我會用知識 , 更積極確認訊息的正確性的 !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