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1萬美元如何變成5100萬美元?

jfkcity wrote:
小弟也投資指數型積金...(恕刪)


這樣的類推也很奇怪。

44000美元/1250美元=35.2,1/35與1/4差遠囉,而且照您的類推

2017美國人均GDP 59531美元*35.2=2095491美元,大約是6300萬台幣,這樣就可買一架IDF?

那相信版上有不少人都可以擁有一架IDF了。

pineman wrote:

我沒有實際數字,不過用簡單估算,信義區土地一坪便宜算200萬(見新聞),一公頃(大約3025坪)大約是60億也就是快2億美元。1萬美元在1950年(相對當年還在貧窮水準的台灣)絕對是超大錢,完全不用懷疑它一定能買到一公頃農地,這樣推論能接受嗎?


一坪200萬除以5000
2000000/5000 = 400 元
a.以前的400元可以買信義區一坪土地?
b.就算可以,70年前就知道這裡會變信義區?


pineman wrote:

好問題,那在1942年的人怎麼能知道二戰美國一定會勝利,以及後來對蘇聯的冷戰也得到最後勝利?


沒錯,的確不知道

但現在 S&P 500仍在,仍然可以投資10000美元
但下一個信義計畫區在哪?就算賭到了,10000美元有辦法買10坪嗎?


巴菲特只是說指數投資是一個可以讓一般人長期投資的方式
而舉例的1萬美元也只是方便大家理解
怎麼會鑽牛角尖說以前怎麼會有1萬美元呢
1萬變5100萬
100變510000元
這純粹只是舉例而已

1萬美元可以買股票
100美元也可以
又不是房地產

可以批評的是,當初沒有指數型基金,也沒有ETF,買股票的管道也沒有現在方便
pineman wrote:
快過年閒閒無聊,純...(恕刪)


哈哈,我也是這樣想
我也是閒聊閒聊啊,

這年頭最頭痛的不是誰聞不聞「道」,誰師不師「道」,

最頭痛的是,狗嘴都自己覺得吐出的是象牙啊⋯⋯


jfkcity wrote:
小弟也投資指數型積金...1942年美國人均GDP才1250美元
左右,(恕刪)


感謝提供數據,1942年美國人均GDP 1250美元左右,每個美國人都很容易可以存到,放到2018年,就如同巴菲特說的,甚麼都不用做,就只是靜靜地放在那邊,然後股利再投資進去,就可以變成630萬美元,相當於1.89億台幣,這樣也很驚人啊,甚麼都不用做喔,也不用找水晶球預測下一個信義計畫區.....

migrant1999 wrote:
哈哈,我也是這樣想
...(恕刪)


您的回應讓小弟想起蘇軾與佛印大師,佛與牛屎的對話,讀經典就是有點好處,今人的反應全在古人的意料之中.....
huang123 wrote:
...
b.就算可以,70年前就知道這裡會變信義區?
...
但現在 S&P 500仍在,仍然可以投資10000美元
但下一個信義計畫區在哪?就算賭到了,10000美元有辦法買10坪嗎?...(恕刪)


其他部分不是我關注的重點(其實我的重點早就講完了,這篇算補充清楚一點),所以只回一下引言部分。

關於b, 要舉一個長久時間的過去的歷史做例子,本身的倖存者偏差的含量(或說不確定性)隨著年份增加而增加(蝴蝶效應),所以張三可以舉倖存者偏差的例子,李四當然也可以舉。不然為什麼不舉非洲呢?大家舉的例子都是挑過的(前面還有人舉BTC更少錢更快達成),事前誰都不知道誰一定對,因為人不知道未來。就像現在,有誰敢保證同樣的事在S&P500再實施一次一定重複發生同樣結果呢?

剩下那兩行是所謂技術問題,我在前面的文章已經描述過1942年起追蹤S&P500的技術性困難,這已經回答開樓文中的問題,為什麼幾乎沒人能做到?就因為沒ETF你所有事都要自己做,追蹤指數有幾個一般人做得到?要用1萬美元管理500檔成份股,每檔平均只能分到20美元,說不定有些股還買不到1股不是? 所以技術問題能否做到也不是本樓的重點,總不能只能老巴舉做不到的例子,別人都不能。

我的觀點很簡單,未來誰也說不準,有句名言大家都聽過「過去之績效不保證未來之績效」就是最好的說明。我們今天之所以推崇巴菲特的定期定額S&P500之類的建議,是因為S&P500已經在過去證明它的績效,大家「認為(或希望)」「未來」外插的結果有不小的可能性可以持續下去,但隨著年份增加,各種奇奇怪怪的世界大事摻進來,沒有人能真正知道未來76年後,世界長什麼樣。更何況76年這長度我一再強調加上20歲開始這個條件已經超過正常的平均壽命了,就算用10歲開始也是超過多數國家的平均壽命,別告訴我你10歲就能完美追蹤S&P500,這是我一開始就酸76年這數字的原因。

如果只是要強調複利的威力,用國中等比級數就夠了,也不用舉例舉到76年。隨著年數增加,蝴蝶效應的威力就越大,誰能在1942年說出這樓的文章,不是神棍就是真的有預見未來神通能力的宗教先知。

我想講大概應該都講了,大概就樣了。

pineman wrote:
其他部分不是我關注的...(恕刪)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酸巴菲特,呵呵,巴菲特在這次股災的某一天大賠1000億台幣,或許身價達到他這"一天"大賠金額的1/1000看有沒有非常非常卑微的資格可以酸他?
理財投資的基本ABC就是,高獲利伴隨著高風險。

會喜歡拿投資房產,長期來說比較有優勢,獲得穩定高報酬的人,有很大的原因是覺得股市波動太大,資產會有腰斬的可能,而房地產因為土地的稀有性,所以長期看漲是沒問題的。

這個觀點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錯誤,投資房地產長期而言,要賠錢的機會不大,但殊不知,投資股市在有指數型ETF的現在,長期而言亦是如此,而且報酬率絕對比房地產或債券一定還要高很多,為什麼呢? 因為高風險自然要能給出高獲利,如此才有人願意掏自己的辛苦錢去投資,而股票市場的存在已非一朝一夕,裡頭的公司有各種法律規範和金融監理單位管理著,所以不會是地下吸金老鼠會那種高獲利高風險。台灣上市加上櫃公司,2018年一共發出1.6兆台幣的股利,百分之4點多的報酬率,換算下來,總市值30幾兆。能夠吸引幾十兆的資金長期停泊,承擔動輒10%的市場修正,3到5年週期性的景氣循環,10年左右就可能來一次會讓資產腰斬的金融危機,如此高的風險,可見持有這樣的資產,長期一定能繳出"穩定"的高獲利績效,才會有這樣的資金規模。

但投資也有另一個基礎ABC,那就是分散風險,房地產也投資,自住風險低,沒利息的黃金也買一些,各主要貨幣的定存也放一點,股市觀念正確的話,更是不應該錯過。不過話說回來,一個每年可以發出上兆股利的市場,在八二法則的宿命下,結果一大堆人前仆後繼卻賺不到錢,或許應該做的事,是正視自己的投資方法,而非將股票市場視為洪水猛獸。
seykota wrote:
在投資理財的領域酸巴菲特...(恕刪)


抱歉,或許你認為權威就不能批評(這可能是你會引用老子或蘇東坡等典故的原因,因為你心理可能隱約覺得引用出來就立於道德制高點),我可不這麼認為。只要我能提出合理的批評質疑就可以。我一開始的重點是76年這件事,而不是我認為巴菲特的所有言論都是錯的或不值得參考。討論到最後,只能用權威壓人,也代表自己可能是舉不出更好的論點了。

PS: 你有沒有想過,大家酸的不一定是巴菲特?
房地產長期看漲,除了各國信用貨幣不斷發行下,長期通貨膨脹的助攻之外,土地的稀有性因素佔了很大的比例,但土地會稀有,是建立在人口成長創造出來的需求上。

但台灣未來似乎更該注意到的是,青壯消費人口主力的稀有性。在今年台灣已經進入老年人口占14%以上的"高齡社會"階段,未來速度將飛快地,在2026年達到老年人口占20%的超高齡社會。然而,此時此刻,日本已經處於老年人口占26%的地步,日本長期的通縮,以及房地產低迷不振的現象,非常有可能是10年後台灣將步上的後塵。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