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過度打電玩會影響身心,不過未來電競就是趨勢,
想想看大家都知道打電玩不好,但是你身邊有多少人每天在打電玩,
全世界有多少人在打電玩,如果有天份成為電競選手,這個市場是蠻大的,
就像演藝圈,有人可以告訴我演藝圈存在的價值? 個人認為演藝圈也沒存在意義,
但是它就是會存在,為何? 因為有觀眾愛看戲 愛聽歌麻
同理電競也沒存在的意義,但是就是有人愛玩 有人愛看電競比賽
個人認為政府要培養選手是正確的,電競比賽的觀眾已不輸球賽,且部分冷門球類根本無觀眾,
至於有人說遊戲倒了,職業選手就掰了,這也是老觀念,
職業選手有知名度之後,可以開直播玩遊戲賺錢,也是目前許多退役選手在做的事,
或者有天份的選手會在跳另一款遊戲繼續職業生涯,在不然也可以轉戰電競幕後(主播,教練..等)
不過必須說一句,能不能當職業選手真的是要看天份,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
另外在補充一點,什麼暴力殺人遊戲? 一堆電影不都在打架殺人?
且有沒有發現,現在路邊的8+9比較少了? 部分都乖乖在家打電玩了
因暴力遊戲取代了現實暴力
而是為了比出勝負的樂趣
所以射飛標 撞球 射箭 下棋 甚至打電動 射飛盤 基本上都是game
能不能形成產業 就看這個競技的內容跟精彩度夠不夠吸引"足夠多的觀眾"
投手投多了 手會斷 大聯盟的投手每季都斷掉好幾個
高爾夫球打多了 那個不是腰傷一堆
更別說 橄欖球 賽車 極限運動 那個不是拿生命在拼 去達成個人的成就跟產業的發展
如果要玩身體健康的 那基本上奧運比賽的項目也要刪去一半了
難不成律師會越幹越健康? 理髮設計師會越剪越強身?
工作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為了薪水
電子競技選手其實就跟其他的工作也是一樣的性質
稱不上多高尚 但也絕對不低等
每個工作能做的比別人優秀的 比別人強的 就是這個工作領域的佼佼者
freeman1212 wrote:
電競是很荒唐的產業...(恕刪)
如果電競產業是很荒唐的產業 那娛樂界 運動界 IT業 都算是很荒唐的產業了?
不是每個人都能當 電競選手 如同其他業種 不是每個人都能當演員 歌手 田徑選手 舉重選手 賽車手等
如同其他成功的選手 不是不用練習就可以拿到冠軍第一名
再則, 這個產業帶動後續的消費力製造力等, 大家看到了嗎?
所以周董 林俊傑也成立自己的電競隊, 美國NBA的財團也去認購了電競隊
未來更可能成為奧運的其中一個項目 這些人難道都是笨蛋?
一個成功的電競選手身價上億都不是問題(背後的廣告代言贊助更不用說可以養活多少人)
這是一個趨勢 跟不上趨勢就會被淘汰
如果沒有加班的聯發科工程師 如果沒有持續練習的運動選手 哪來的科技產業 哪來的金牌
不是人人都會成功 但是不培養 就一定不會成功
古代人笑 演員跟歌手 現在演員跟歌手賺很大
現在笑電競業? 如果沒有電競業 MSI會起死回生? 宏碁跟華碩 幹嘛跟如果不賺錢?
1.《Dota2》國際邀請賽(The International 2017,簡稱 TI7)
總獎金:24,687,919美元(約台幣 7.3 億多)
冠軍隊伍:北美 Team Liquid
冠軍獎金:10,862,683美元(約台幣 3.2 億多)
比賽時間:2017 年 8 月 2 日至 2017 年 8 月 12 日
2.《英雄聯盟》2017 世界大賽
總獎金:4,946,969 美元(約台幣 1.4 億多)
冠軍隊伍:韓國 Samsung Galaxy 戰隊
冠軍獎金:1,855,114美元(約台幣 5548 萬多)
比賽時間:2017 年 09 月 23 日 至 2017 年 11 月 04 日
3.《Dota 2》 2017年基輔特級錦標賽(The Kiev Major 2017)
總獎金:3,000,000美元(約台幣 9000 萬多)
冠軍隊伍:歐洲 OG 戰隊
冠軍獎金:1,000,000美元(約台幣 3000 萬多)
比賽時間:2017 年 04 月 24 日至 2017 年 04 月 30 日
人家對岸禁止的是賭博性線上電玩 請看清楚呦 (附圖是歐洲電競比賽會場, 很多東西不親身體驗是不會懂的)

大多數的人所看到的電競僅有競技選手,那只是電競產業的其一部分,就跟許多運動的選手一樣,需要長時間的專業訓練。不是會打籃球就能當NBA球員,自身的條件、戰術設計、後勤支援等等。
而電競所產生的商機還有賽事轉播(包含主播、場地設計、周邊商品、門票、攤位等)遊戲開發(美術、音效、腳本、程式設計、行銷甚至電影、原聲帶等等)、硬體(滑鼠、鍵盤、筆電、椅子、耳機等)與未來可能的發展(虛擬實境還有其他目前沒想到的),裡面都需要人才、專業知識等。很多硬體與職缺是因為電競而發展、有些是本來就有,但是電競提供另一出路。 筆電一直都存在,但是面臨蘋果、微軟Surface、聯想、戴爾等國際大廠夾擊,筆電發展一台比一台小的時候,台灣不少廠商硬是用巨大無比的電競筆電殺出一條血路 (https://www.wealth.com.tw/home/articles/16635),這是電競產業鏈中成功的一役。
政府要發展電競,不是僅僅針對電競選手而是整個產業,運用電競的龐大人口與需求帶動經濟與相關產業發展,同樣的許多學校也成立電競課程或是系所,也不是用打電動取代讀書,而是提供整個產業鍊內不同位置上所需的人才。就如同發展觀光休閒產業一樣,玩樂能當讓國家發展嗎?玩樂不行,但是觀光娛樂產業或許真的可以讓一個國家發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