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蛋~~ wrote:Teddy大大您說的...(恕刪) 不曉得耶,沒公佈也不清楚,反正知道他們會賺錢就好,另外留意一下喔,小弟先前以資料算出來的,平均每1MW風機的建造成本為1.8億,但是海洋風電接下來要蓋的120MW(6MW共20座),預定貸款160億,除了之前的貸款有剩以外,也可能現在的建造成本降低了,降到每1MW風機建造成本為1.33億左右,而且海洋風電這120MW預定是2019年開始建造,並同年商轉喔,這看起來根本麥格理就是在為其他風場籌資金才想賣部份股權的嘛..
壞蛋~~ wrote:您對離岸風電的了解真...(恕刪) 隨便Google都一大堆資料耶,看新聞稿不清楚的話,就看一些工研院、公司發的資料來比對一下,就會比較了解大概了,話說,小弟的了解僅限於投資人面的資訊,技術及工程面就沒辦法,從小到大物理一向很爛,大學物理怎麼過的都不曉得....
Teddy0912 wrote:不曉得耶,沒公佈也不清楚,反正知道他們會賺錢就好, 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有信心?如果一切如預期沒意外,靠政府補貼也要10幾年才能回本。中間如果有個甚麼意外,這些公司就立刻破產了。你當然可以說,不管如何設備商一定賺...這個我沒意見。但是對整個台灣的影響呢?我原本懶得管風力發電是不是能賺錢,一直到他們準備要無擔保貸款,這我就不能不管了。我投資的金融股,準備做這種肉包子打狗的事,真的很讓人火大。聽過『綠色金融風暴』?不要以為不可能發生...急推風電恐引發金融風暴
01newbie wrote: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有...(恕刪) 如果是要討論,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小弟可以很肯定的說,短期三五年內必定是負面影響,最起碼為了推動離岸風力發電,需要依靠政府的補貼、政策去施行,而這些補貼政策勢必會是由國家稅收去補貼,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台電必須用高於目前電價的價格去收購這些電力,但今天這個主題是討論風力發電股的商機,請問您是否搞錯重點了?被動元件漲成那樣,零組件也開始漲,請問代工廠、品牌廠的毛利是否就減少了?那代工廠、品牌廠的投資人是否要去對被動元件、零組件的投資人說三道四呢?
不好意思 01newbie大你可能連我的規矩都沒看清楚 主題是討論甚麼 禁忌是甚麼所以 我暫時讓你不能在此發言希望大家養成習慣 自己的想法跟主題無關 就別上來抱怨 發言這裡不是選立委的政見發表場所 所以請尊重一下大家的發言重點
突然發現,小弟寫到現在好像都還沒有針對個別產業做分析,這好像跟主題也不太相符,故先來對相關類股做個討論好了根據WIKI資料,2015年鐵礦產量,全球達到33.2億公噸,鐵礦需要粹取,以此為參考似乎不太準,還是以生鐵產量做參考好了,2015年生鐵產量達到11.8億公噸,而台灣離岸風電的需求,由於6MW及8MW的需求不同,而小弟手頭上又沒有確實的數據,先以每座需2000公噸計算好了,預計會有800~1000座,就是160~200萬公噸,雖然生鐵也是需要粹取、加工,但很明顯,這160~200萬公噸的需求,對世界的年產量來看是九牛一毛,中國推廣一帶一路的需求,很可能會比台灣離岸風電需求多上幾十倍,也就是說,離岸風電需求,不會影響世界鋼鐵盤價但是,如果這些需求,集中到一個公司呢?中鋼的年產能,2016年時為1,552萬公噸,排名世界第19位,雖然加入台塑河靜鋼廠投產後可支配量200萬公噸(2017年總產能100萬公噸,2018┴年資料尚未知)但台塑河靜鋼廠的產量則還要看越南政府的態度,所以這部份先不計入,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710/2503848而東協各國的鋼鐵需求缺口,接近7000萬公噸,他們當然可以跟中國進口,但中鋼的海外廠有在地生產免關稅優勢,http://news.ltn.com.tw/news/business/paper/1161433我們以2019~2025年的需求來看,平均最少每年需要15.7萬公噸的鋼鐵,也就是中鋼每年會多1%的需求,看來似乎滿少的,對中鋼影響還真的不大再來,跟中鋼叫了鋼材,難免就需要加工、裁剪等等,世紀鋼的本業在鋼構,旗下的世紀風電在於水下基礎建設,而新光鋼握有世紀鋼11%的股權,2016年也與世紀鋼共同緬甸世紀鋼公司,所需的鋼材裁剪,委任新光鋼處理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各離岸風電開發商爭相跟世紀鋼簽約的情況下,等世紀風電廠房一落成,產能一定滿檔至少兩年以上,除非除了中鋼的興達海洋基礎公司跟世紀鋼的世紀風電公司之外,宏華、穩晉、昭伸、樺棋、建山機械等能夠接到訂單,否則這應該是寡佔市場,從大部份的新聞、資料裡都沒有看到這幾家公司,應該代表這幾家公司搶不了生意,故新光鋼的營收應也會有一定程度的提升,至於提升的量影響營收多少,就不是小弟能夠清楚算出了...至於電線電纜的部份,華新及大亞似乎是較有可能的人選,畢竟華新是陸域風能電纜供應商之一,傳聞也已與中鋼結盟(真假不知),而大亞已開發出離岸風電所需海底電纜,另在變電站部份也已有一定的經驗,但是在地優勢這一點,並非只是政府要求要採用當地供應商而已,且政府也沒有強制要求一定要採用當地供應商,僅是在遴選時有加分,故華新跟大亞,是否真的能在離岸風力發電項目上佔一席之地,仍有待評估當然,玻璃纖維、碳纖維、樹脂方面亦同,大概只有上緯能保證自己家的風場用自己家的樹脂吧那還有哪個部份的供應商,可以有在地優勢嗎?小弟認為的在地優勢,是在同樣的品質下,擁有可減低成本的優勢在,例如部份設備過於龐大,在地生產及運送可減低運送成本,或者可關稅優惠或減免,才可真正視為在地優勢,在零組件/次系統/風力機系統/系統配件等本地供應商中,大概只有鑄具跟水下基礎這兩方面,能夠符合在地優勢,中鋼(興達海洋基礎公司)、世紀鋼(世紀風電公司)的水下基礎眾所皆知先不談,鑄具方面則是永冠-KY能符合條件,永冠-KY是西門子歌美颯主要風機鑄件供應商,而歌美颯於4月3日與海洋風電簽署第2階段20部6MW風機採購合約及維護保養合約,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804030357-1.aspx另海能風電的部份,也已與歌美颯簽訂MOU,https://udn.com/news/story/7241/3055174再者,台電的示範風場(非遴選的部份,是先期與上緯的示範風場一起選定的),預定由比利時商楊德諾與日商日立共同承攬,日立有向永冠-KY詢價,如無意外,這21部風機的鑄具也會是由永冠-KY承包,但永冠在台中港新設的廠房,最快要2021年才能投產,怎麼承接呢?幸好永冠-KY有江蘇鋼銳廠可以出貨,而江蘇鋼銳廠也已在2017年8月啟動擴廠,新聞看來應該是今年初已擴廠完成,故生產的部份不需擔心,日後就等陸續出貨營收發酵了..當然,離岸風力最有話題的該是世紀鋼,但世紀鋼的各方資訊應該大部份都知道了,應也不需要小弟在此廢話..另提供一份簡報,這是證期會出具的產業發展研究報告,第28頁有提到目前台灣的風力發電系統產業鏈,可以參考看看http://webline.sfi.org.tw/IActReview/doc/pdf/No5%E9%9B%A2%E5%B2%B8%E9%A2%A8%E9%9B%BB%E7%B0%A1%E5%A0%B1-%E5%A0%B1%E5%91%8A%E7%89%88.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