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

資本低於500萬別學投資●窮二代浪費時間

abc003 wrote:
樓主這篇文章是沒有任何深刻哲學思想或數學模型的膚淺文章

那篇文章只是婦人之見
這社會真的不要談CEDAW
W真的水準還不夠
缺乏宏觀與遠見
我回來了 wrote:
應該想看看需求是什...(恕刪)

以下是以前的文章
消費不足論的謊言,投資需求不振才引起不景氣



樓上的數據來源已經能夠證明

主要需求來源於為了生產而生產的資本主義公司

過去4個半世紀的經濟成長 主要是投資需求拉動的生產規模的擴大

導致消費品價格的降低 窮人因而能夠消費的更多

消費需求的成長沒有生產能力的提高作配合 只會引起通貨膨脹而已

光消費不生產無法真實提高實質所得

什麼叫做為了生產而生產????
文章有提一個例子 為生產鋼鐵-> 而生產更多需要生產鐵的機器設備的公司的需求拉動->

而生產更多的生產鐵的機器設備

所以整個循環變成 生產鋼鐵->生產為了生產鋼鐵的機器設備->更多生產鋼鐵 的迴圈


總結來說經濟成長遲緩的原因在於 長期利潤率下降趨勢的存在

導致了長期利潤率的降低LTFRP規律 最終而減少了投資的誘因導致經濟成長緩慢

而且資本累積率和真實的歷史成本利潤率的降低是相同的正相關

所以導致經濟成長趨緩


更令人震驚的是這篇文章點出了許多論點的錯誤

斯威齊在1970年代的經濟學著作 "壟斷資本" 是一篇消費不足論的另類左派經濟學 但充滿了嚴重誤導

比如消費不足論者 說"消費不足論主張無限擴張的生產資料會無限壓縮消費佔GDP比例" 這樣的邏輯錯誤

但是這篇正統馬克思經濟學就指出該論點的邏輯錯誤

因為它會是一個收斂的等比級數求和的收斂值

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皮凱提的錯誤也發現了2個" 第一個是利潤率長期會不會不下降的問題

法國另類左派經濟學家 湯瑪斯皮凱提認為利潤率不會下降

資本收入收益率R長期大於經濟成長率G也就是 R>G
是長期趨勢資本收益率不變必然壓縮到工資水平和GDP占比


正統馬克思經濟學認為利潤率會下降也就是LTFRP規律是成立的

發現的第二個皮凱提的錯誤是這個


在於他拿財政收稅的數據而不是此外,BLS(美國商業經濟分析研究局)的數據是關於個人的數據,而皮凱蒂和賽斯的工資和薪水數據則是關於納稅單位(tax units)的數據。如果位於工資分配底層的每納稅單位工薪收入者數量的下降快於頂層的下降,那麼衡量到的不平等的提高就將偏大。最近的研究結果表明或許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在美國,一個納稅單位要麼是一個沒有結婚的單身者,要麼是已結婚的一對夫婦——他們要填寫合併申報表(兩種情況下都包括所撫養的全部孩子),因此結婚率的下降趨於降低每納稅單位的工薪收入者的數量。這項研究發現,在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中,婚姻率已經出現了非常急劇的下降。例如,在1970至2007年間,在沒有高中文憑的人口中,30至44歲已結婚的男性所佔的百分比下降了39個百分點,而在大學畢業的人口中只下降了19個百分點(Fry and Cohn,2010:19)。由於低教育人口通常獲得較低的工資,這表明,在工資分配的底層中,每納稅單位工薪收入者數量的下降很可能大得不成比例,這導致皮凱蒂和賽斯的數據誇大了不平等的增長。
  伯克豪瑟、拉雷莫爾和西蒙(Burkhauser,Larrimore andSimon,2011)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皮凱蒂和賽斯的發現就收入分配而言也是極具誤導性的,因為他們是以一種極不尋常的方式定義收入的。表8.1顯示了自1979至2007年間美國人口中的五分位人口(以20%為一組進行分組)實際收入的百分比變化總量。在第一行中,收入是按照皮凱蒂和賽斯對它的定義來定義的;在第二行中,它是按照「在有關美國貧困、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文獻中最常使用的」(Burkhauser,2011:8)方式來定義的。[7]所有這三個收入的定義都帶來了收入不平等增加的結果,但是當使用皮凱蒂和賽斯的定義時增加的程度遠遠更高,而他們的定義是唯一一個帶來中低層收入的美國人的實際收入下降或停滯這一結論的定義。


水雲 wrote:

舉例︰
「誤以為」消費者,有從每隻 1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3 萬元的手機需求
所以就會有每隻 3 萬元慢慢堆疊到每隻 5 萬元的手機需求 ?
但很可能到了某一個最高的臨界點,所謂的成長,就泡沫破滅了


你根本就沒有思考過本文邏輯論述和認真看過本文

需求有兩種 總需求=包括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生活資料的需求

過去4個世紀 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成長 大於對生活資料需求的成長

才導致國民所得的增加 同時也導致了可供消費的生活資料的增加

過去4個世紀消費品的增加是由於不斷對生產資料的投資引起的


CW=工人的消費;CC=資本家的個人消費;I=淨生產性投資;Y=實際產出=收入=總消費加投資支出;K=資本存量;QMAX=潛在產出

過去4個世紀的經濟成長 麥迪遜和世界銀行國際元的資料

經濟成長的成分


巴蘭和斯威齊的邏輯錯誤

  巴蘭和斯威齊的著名的《壟斷資本》一書,初讀時或許看上去主要是一個對二戰後美國資本主義的描述。但這一描述的關鍵點是要回答這本書的核心理論問題:由於要避免停滯或另一場大蕭條就要求「剩餘」被「吸收」,而剩餘的持續增長卻使剩餘的吸收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壟斷資本主義怎麼才能夠避免停滯或另一場大蕭條呢?這個問題並非產生於事實。它產生於他們的消費不足理論。只有從那個理論的觀點來看它才具有意義,如果那個理論具有無法挽回的缺陷,那麼他們所描述的許多現象——軍事開支、「浪費的」商業支出等等的增長,就不會具有像巴蘭和斯威齊賦予它們那樣的作用或意義。
  因此,儘管他們對經濟危機和衰退的消費不足理論的辯護只有一頁稍多一點兒,但它卻是整本書的關鍵所在。幾乎所有其他內容的成立與否都同這一辯護能否成立聯繫在一起。由於《壟斷資本》仍然對一部分學院左派和政治左派具有巨大的影響,並且由於書中對消費不足理論的簡短辯護起著核心的作用,我將對它進行全面的討論和批判。
  他們重申了如下主張,即剩餘相對於總收入具有增長的趨勢,但資本家的個人消費需求只吸收了剩餘的一個較小的份額,之後,巴蘭和斯威齊問到,投資需求是否能夠「吸收不斷增加的剩餘中的不斷上升的份額」。他們是這樣回答這個問題的:

  這種情況的邏輯如下:如果總收入加速增長,那麼其中的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就不得不用於投資;反過來,如果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用於投資,那麼總收入也就必然加速增長。然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一點所包含的意思是荒謬的。它意味著,必須把數量越來越大的生產物資生產出來,其唯一目的就是用來在未來生產出更加越來越大的生產物資。消費在產出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小,而資本存量的增長將與消費的現實或潛在擴張毫無關係。(Baran and Sweezy,1966:81)

就像我們將要看到的那樣,第二句話是錯誤的。如果潛在產出對資本存量的比率保持固定,那麼這段話中的其他句子都是正確的。那是埃弗塞‧多馬(Evsey Domar,1957)的增長模型所做的假定,巴蘭和斯威齊在這一段的腳註中引用了多馬,所以可以推測他們也假定潛在產出/資本比率保持固定。因此我將也採取這一假定。由這一假定可以得到,資本存量與潛在產出以相同百分比的速度增長;如果它們以不同的速度增長,它們的比率就會隨時間而改變。

爆炸式增長?

  巴蘭和斯威齊的下一句話是這樣開頭的:「姑且不談這種爆炸性增長過程遲早將超出任何可能的經濟體的物質潛力這一事實……」
  因此,為什麼這一增長過程被認為具有「荒謬的」意思——即有一部分其比例不斷增長的生產不是為了人類消費而進行的生產,其原因之一是這一過程據稱是爆炸式的。在增長理論中,「爆炸式的」是一個技術性的用語;在這裡它意指產出和資本存量的百分比增長率以一種不受限制的方式提高;換句話說,它們的增長率的提高是沒有界限的。這就是為什麼增長過程可能會最終超過任何經濟的物質潛力。但是巴蘭和斯威齊沒有做出任何論證來證明所討論的這一增長過程必然是爆炸式的。事實上,如下面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它未必會是爆炸式的。
  假定,(a)潛在產出/資本比保持不變;(b)現實產出最初等於潛在(最大)產出;(c)工人消費最初等於收入的75%;(d)剩下的部分是「剩餘」,最初為收入的25%;(e)資本家的消費最初等於收入的20%;(f)最後5%的收入進行投資,用於購買追加的資本存量,從而全部剩餘被「吸收」;(g)潛在產出/資本比為0.15。(見表8.3)

表8.3 初始狀態佔收入的百分比 佔收入的百分比 
(l)(2)(3)(4)(5)(6)
工人消費剩餘= 100%-(1)資本家個人消費需要的投資=(2)-(3)產出—資本比資本和產出增長率(4)×(5)
75%25%20%5%0.150. 75%


  假定(f)和假定(g)具有幾個含義。首先,由於投資最初等於潛在產出的5%,並且潛在產出/資本比為0.15,因此投資最初等於資本存量。其次,這暗示著資本存量最初每年增長0.75%,這是因為投資對資本存量的比率就是後者的百分比增長率(即資本存量的增加量對總資本存量的百分比)。最後,由於潛在產出以與資本存量相同的百分比速度增長,因此它最初也每年增長0.75%。
  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巴蘭和斯威齊認為,工人消費對收入的份額隨時間而下降,因此剩餘上升,但是,被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那部分剩餘也隨時間而下降。那麼,讓我們設想一下,被工人消費的收入份額從75%依次下降到74%,到73.1%,再到72.29%,如此等等;它每年都下降前一年降幅的9/10。最終的結果是工人的份額將永遠下降,但並非沒有界限。它將越來越接近總收入的65%,但絕不會低於,甚至不會達到這一下限(見圖8.4)。(同樣,如果你這周儲蓄400美元,下周200美元,再下一週100美元,如此等等,你的總儲蓄將永遠增加,但並非沒有界限。你的總儲蓄將總是低於800美元。)設想資本家的個人消費也以相同的方式逐步下降,從收入的20%下降到19.5%,再到19.05%,如此等等。它將接近一個15%的下限。這樣,與巴蘭和斯威齊先前的論斷一致,剩餘將從收入的25%上升到一個上限,為100%-65%=35%,[14]同時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剩餘份額隨時間從20%/25%=80%,下降到15%/35%=42.9%的下限。

圖8.4 收入的份額

  因為工人和資本家的個人消費需求在收入中的份額在下降,所以現實產出將降低到潛在產出以下,除非投資支出從總收入的5%上升到總收入的這一上限。由於我們假定潛在產出/資本比保持在0.15不變,因此用於投資的收入逐步上升到資本存量的20%×0.15=3%。給定我們其他的假定,這意味著經濟增長率將逐步提高並接近一個3%的上限。
  但是,這意味著增長率絕不會超過3%。換言之,這裡並沒有爆炸式的增長。一個3%的增長率並不是特別快。它還稍低於美國1929年以來實際GDP的平均增長率。因此,我們的例子證明了,與巴蘭和斯威齊所斷言的相反,(1)剩餘在收入中的份額能夠永遠上升,同時(2)人們所消費的產出份額和資本家個人消費所吸收的剩餘份額能夠永遠下降,但是(3)儘管如此,全部剩餘仍然能夠永遠被吸收,只要(4)收入的一個不斷增長的份額被用於投資,同時(5)這個過程絕不會必然帶來最終超出經濟的物質潛力的爆炸式增長。
  就像我們馬上將要看到的那樣,上述證明也摧毀了代表經濟危機的消費不足理論的《壟斷資本》的主要論點。這一論點如下所示:

  如果加速增長〔即增長率不斷提高〕因其完全不切實際而被排除,那麼剩下的不可避免的結論就是,大量的用於現實投資的剩餘相對於收入的上升,必然意味著經濟的生產能力比它的產出增長得更快。這種投資模式當然不是不可能的;事實上,在資本主義的歷史中它常常被觀察到。但不可能的是,它會無限期地持續下去。或遲或早,過剩的能力會增長到大得阻礙進一步投資的程度。一旦投資下降,收入和就業也將下降,因而剩餘本身也會下降。換句話說,這種投資模式是自我限制的,並且會以一場經濟下滑而告終——即一場衰退或蕭條的開端。(Baran and Sweezy,1966:81)

這個因果鏈條中的所有環節都圍繞著這樣一個主張,即不斷提高的增長率能夠「因其完全不切實際而被排除」。就像上面的例子所顯示的那樣,這一主張是未經證明和不能保證的。因此,我們並不是只剩下如下這個不可避免的結論,即如果投資在收入中的份額存在一個持續的上升,那麼資本存量(「生產能力」)和潛在產出就必然總是增長得比現實產出更快。在我們的例子中,潛在和現實產出之間根本不存在缺口,更不用說一個不斷增長的缺口了。為了向讀者保證這裡並沒有耍花招,表8.4提供了這一經濟演變的前十個時期的數字。讀者可以核實,就收入份額的變化和不斷上升的增長率而言,所有這些數字是否都符合我們的假定,以及它們是否違反了任何巴蘭和斯威齊的假定。然而現實和潛在產出總是相等的(在這個例子中)。

表8.4 前十個時期

(續表)

CW=工人的消費;CC=資本家的個人消費;I=淨生產性投資;Y=實際產出=收入=總消費加投資支出;K=資本存量;QMAX=潛在產出。大部分數字四捨五入為整數。

  因此,我們並不是只剩下過剩能力增長這個不可避免的結論。結果是,儘管巴蘭和斯威齊有過斷言,但收入中投資份額的上升並不必然導致投資、收入、就業和剩餘的最終下降。換言之,這個論點並不能表明「這種投資模式是自我限制的,並且會以一場經濟下滑而告終」。

真實的世界

  讓我們回到巴蘭和斯威齊的下面這個論斷,即「如果一個越來越大的份額用於投資,那麼總收入也就必然加速增長。然而從經濟學的觀點看,這一點所包含的意思是荒謬的。」對這一論斷的一個辯護是用爆炸式增長所進行的論證。他們唯一的其他辯護是

  姑且不談這種爆炸性增長過程遲早將超出任何可能的經濟體的物質潛力這一事實,完全沒有理由假定,在真實世界中,任何類似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或可能會發生。生產物資的製造者並不能給彼此的產出提供一個無限擴張的市場,他們也知道這一點。尤其是,想像壟斷資本主義的小心謹慎和精心算計的巨型公司會計畫並執行這種情況中所預先假定的那種滾雪球式的擴張方案,這純粹是幻想。

最後的兩句話,即提到「無限擴張的市場」和「滾雪球式的擴張」的那兩句話,無疑預先假定了所討論的增長過程必然是爆炸式的,而它已被證明是錯誤的。對於第一句,有非常好的理由「假定」加速增長曾經發生過。表8.5提供了對全球實際GDP自1600年以來的增長率的估計,它是在已故的安格斯‧麥迪森和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基礎上計算的。[16]這個表格提出了極強的證據,證明了實際GDP增長的加速是整個世界在近4個世紀以來的常規現象。到1973年為止,除了1913至1950年這個經歷了大蕭條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時期以外,平均增長率一直持續上升。

表8.5 1600年以來全球實際GDP的增長


  對於美國的例子,同樣也有非常好的證據表明,自1933年這個大蕭條低點年份開始的四分之三個世紀中,用於投資的收入份額在上升,而用於消費的份額在下降。由於支出法的產出和生產法的產出在會計上是相等的,圖8.5中畫出的實際GDP、私人非住宅固定資產投資和個人消費的數字既是需求數據同時也是現實產出數據。[17]它們在2009年全部因衰退而下降,但在2008年,投資需求是1933年的72.7倍,而GDP只有18.5倍,個人消費需求只有15.4倍。因此私人投資需求的增長速度幾乎是GDP的4倍和個人消費需求的5倍。如果用另一種方法來表示這一點,那就是在收入的消費份額下降了16%的同時,收入的投資份額幾乎增大到4倍。

圖8.5 美國的投資、消費和GDP的增長,1933—2009

(表示為對1933年價值的倍數)

  大體上說,根據《壟斷資本》和消費不足理論,「完全沒有理由假定,在真實世界中,任何類似的現象曾經發生過或可能會發生」。但是它的確發生了,至少在美國持續了75年。而且在過去的四個世紀中它在全世界範圍內幾乎一直在發生著。除此之外,人們還能怎麼解釋近乎四個世紀的加速增長呢?如果現實和潛在產出相等,並且潛在產出/資本比固定,收入的投資份額的一個x%的上升會帶來產出增長率的一個x%的上升。[18]在這些條件下,收入的投資份額的上升能夠完全解釋經濟增長率的上升。當然,現實和潛在產出並不總是近似相等的,潛在產出/資本比也並不完全固定,其他許多因素也會造成影響。儘管如此,就像一份對有關經濟增長決定因素的文獻進行了綜述的研究總結的那樣,
  ……投資或許不是增長唯一的引擎〔,但這〕並不改變這一事實,即資本積累依然處於那個引擎的核心地位。一般而言,很難找到這樣的國家,它們在沒有資本形成的重要作用下就能夠以高且持續的速度長時期增長——很久以前諸如羅斯托(Rostow,1960)或格申克龍(Gerschenkron,1962)這樣的經濟史學家就已注意到這一事實。(Schmid-Hebbel,主編,1994:20,強調為原文所加)

以同一研究報告的數據為基礎的表8.6說明了這一事實。在1965至1992年間,投資佔GDP的份額的差別解釋了91%的GDP增長率的差別。

表8.6投資和增長,1965-1992平均值  東亞四小龍OECD國家其他LDC國家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非洲
國內總投資(佔CDP的百分比)28.823.821.320.819.2
GDP增長率4.82.82.71.50.6
  註:東亞四小龍為香港、新加坡、韓國和中國台灣。OECD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那時,幾乎所有其成員都是發達工業化國家。LDC國家是欠發達國家(less-developed countries)






digo1971 wrote:
巴菲特應該有超過20趴,
這張表格擷取自2014年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表格羅列了1965年至2014年以來波克夏與S&P500指數的報酬率對比!
以波克夏每年平均市值報酬率21.6%看來是完勝S&P500的9.9%
你那張圖有誤,不到15趴?????


波克夏這幾年P/E本益比28倍

已經比歷史均值高很多了 想靠投資波克夏是不可能快速讓資本增值的

很可能長期波克夏投報率會掉到只剩6%

因為大盤平均利潤率再降低 未來會有股價修正和現在只是美股高點而已

abc003 wrote:
以下是以前的文章消...(恕刪)


嚇! 都是數據圖表,不行,我不能被嚇倒!
不過我到是認同你說的沒有雄厚本金進來這個市場很快就知難而退
記得還有所謂邊際財說法?
abc003 wrote:
鼓勵年輕人創業真是太天真了●不要害人好嗎?....的續篇
不要浪費時間●資本低於500萬投資只是浪費時間
常常看到版上人拿10萬、20萬或......100萬在學投資
這麼做並不會比你工作效率更高
因為10萬讓你賺10%也才1萬
1000萬讓你賺10%就是100萬
如果你想當個專業投資人 就要學習看財報 分析總體經濟狀況 學習做投資研究和寫報告 讀書等
做專業研究 那麼你應該辭掉工作才是最有效率的
你會說我把錢交給基金經理人讓他代管不行? 錯了這只會讓你賠錢更多
他只想賺你錢不保證幫你賺錢
(就不談經理人道德問題 業餘投資者有沒辦法區分和那些充滿龐式騙局的理財產品就是個問題)
因為投資是一項專業技能 你辭掉工作專門投資效率遠高過散戶
如果500萬的10%1年也才50萬 那麼可能會比你工作效率更高


某種程度其實我是同意你的
投資是很專業的
小金額實在不值得花太多時間,工作賺得快很多
大金額實在很難專心工作,只好專職

不過不先用小金額練習真實投錢的感覺與問題
直接拿大金額去練功也是挺傻的,有些退休族就是這樣敗光的

這之間要如何取得平衡就看個人功力了

樓主看起來念了不少書
但是對巴菲特卻是存在不少誤解
我是在想
你是不是現實生活過得很差
包含你身邊的人也是
所以你才能發一篇魯蛇取暖文?

我認識很多不投資的
他們只投資自己
就獲得了不錯的薪水

更何況你所謂投資的定義是啥?
若你說的投資是賺大錢 致富
那不叫投資 那叫賭博

很好奇你現實是過得有多差? 可以說說看嗎?
不然怎能如此負面 自怨自艾

abc003 wrote:
鼓勵年輕人創業真是...(恕刪)

學習了
sgxm3 wrote:
用正確的投資方法(被動投資),想辦法多賺錢(專注本業強化自己),少花費(去他的小確幸),才是一般人要努力的方向。...(恕刪)

這也是我跟兒子强調的重點,只是重點是先專注本業,強化競爭力;接著才是投資方法(被動投資)。

我們無法改變世界,我們的能力只能改變自己,為更好的明天努力!

abc003 wrote:
波克夏這幾年P/E...(恕刪)


不過就是資本越大,報酬率越低的定律而已.

而一般人資本額的大小,一輩子的總額也比不上成功投資者甚至於第一年的資本額,
這些成功投資者在外界所謂的的開始投資之前,個人研究與投資都已經超過10年以上了,
波克夏成立時,巴菲特已經操盤多久了?
彼得林區主導接手小規模的富達基金時,已經磨拳擦掌多久了?

資金小規模時,這些人報酬率有多高?很可怕.

根本無須與這些人比對.

一般人也完全不需要投資成功30年,還是50年,10-15年的成功投資足矣,
一般人成功投資賺到500萬以上就改變人生了,
愛揮霍的不算,至少人生不要只被金錢壓者走,

沒錢時不學習,有錢剛好變失敗者,

革命嗎?變成自以為是摧殘他人的人,占多數,歷史屢見不鮮.

連比較的對象都錯了.

還好我完全沒錢時就用心讀書學投資,
工作用盡我的90%,我還是沒有放棄第二領域的學習,

abc003 wrote:
就以實質3%投報率...(恕刪)


您沒看到我那篇的這兩行嗎?

"5%~3%也剛好是未來世界股票市場可能會有的年化報酬。"
"這還只是以固定金額算出來的結果,如果工作30年後還是只能每月存一萬,那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是世界股票市場,不是台灣股票市場。被動投資只投資某國家或某區域都是非常危險的,一定要全世界。

存錢當然要想辦法年紀越大存越多,都60歲還只能每月存一萬當然會變成您講的那樣。


不過我想這應該樓主也看不下去吧?反正您只要拿出馬克思思想就可以把資本主義殺的落花流水一敗塗地了。

現在依存資本主義的各種遊戲規則對您來說都是遲早會崩壞的爛遊戲。

  • 2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