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投資理財小說}第六篇<全球化投資>第七章-對汽車板塊的心得(已更新到第六篇-對汽車板塊的心得之後的的章節會持續往下更新)




第三篇<財運亨通>第二章-事與願違

時間到了09年的5月4號,這時恆生指數已經回到了16381點,歷經3/9號最低點11921點之後,2個月的時間反彈了4460點,這時候我想,海嘯應該過去了吧?店裡的生意也開始比之前熱絡一些,我投資的股票很多也都開始賺錢或是賠得比較少了,截至5/4號收盤,我的12檔股票收盤價如下:廣州藥業(股票代碼:0874)收盤價3.06元、中國燃氣(股票代碼:0384)是1.46元、中國鋁業(股票代碼:2600)收盤價是6.53元、白馬戶外收盤價是2.28元、迪生創建(股票代碼:0113)收盤價是2.6元、德昌電機(股票代碼:0179)收盤價1.84元、創科實業(股票代碼:0669)收盤價是5.08元、葉氏化工(股票代碼:0408)收盤價是2.94元、香港飛機工程(股票代碼:0044)是71.4元、信義玻璃(股票代碼:0868)是5.36元,北泰集團(股票代碼:2339)則清盤歸零,總共投入400萬,到現在的現值是380.3萬,報酬率是-4.92%,沒想到短短幾個月我就已經快要回本了,其中白馬戶外媒體快一倍的漲幅是最讓我欣喜的!

知道自己的投資策略開始有成果之後,我開始越來越肯定自己能在投資這條路上走出一條康莊大道,5/5號這天,一個客戶叫林家駒,也是我的好友打給我約吃飯,於是我帶著太太王珊赴約去,那天晚上到了飯館的包廂後,家駒已經先到了,還帶了他的女兒一同吃飯,於是我們就在一邊吃飯一邊聊生意的過程中,家駒突然問我一個問題。

林家駒說:「老香阿,聽說你做股票很厲害是不是真的阿?」

我說:「什麼很厲害,都是謠言啦。」

我搖頭笑了笑。

林家駒說:「是這樣的,我最近手邊剛好有100萬港幣閒著,想找個標的投資來著,大概可以放一年的時間,所以想問問老香你有沒有什麼建議的好股阿?」

我聽完,想了一下,我手上的持股,除了倒閉的北泰跟還在賠錢的迪生創建、創科實業、信義玻璃,這幾檔我也不是很確定能不能大賺,總覺得不太穩妥,有賺錢的裡面就屬中國燃氣跟中國鋁業兩家有國家背景的最安全了,我想了想決定推薦他中國鋁業,因為我自己之前操作它有獲利過,第二次把它納入投資組合,目前帳面上也是獲利的,而且中國鋁業距離上一次高點24.9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加上有國家罩著也不怕它倒閉,於是我決定推薦這檔給家駒。

我說:「既然家駒這麼信任我,那我就報一隻吧,我覺得中國鋁業的潛力就蠻不錯的,之前最高有漲到24.9元,現在才6.55元,就算打對折當目標價都有一倍的成長空間,而且有它有國企背景,應該不會搞些作假帳之類的,我自己也有買,現在小賺一些,我覺得你可以考慮這隻看看。」

林家駒說:「好啊,我回去研究一下,謝謝你啊老香,不愧是高手,這麼快就能有好股票報給我。」

我說:「哈哈,家駒你就別捧我了,希望這支真能讓你賺到錢就好了!」

吃完飯後我們各自回家,當時我也沒想太多,總覺得自己的想法應該沒什麼問題才對,隨著時間的推進,中國鋁業在2010年的1/11號的時候終於突破10元關卡,來到了10.64元,我想到了前年5月的時候有推薦林家駒買中鋁,也不知道他最後倒底有沒有進場去買,於是我打給了林家駒。

我說:「家駒嗎?我香豫一,上次跟你報的中國鋁業你買了沒啊?」

林家駒說:「我買了啊,買在7.2元,不過我很久沒看囉,也不知道是漲是跌?」

我說:「現在已經漲到10.64了啦!」

林家駒說:「真的嗎?我算算,我這樣賺47%了耶!要賣掉了嗎?」

我說:「先別急著賣,我覺得它連當初的高點一半都不到,後面應該還有很多的成長空間,我差不多時間點一起買進的其他檔股票有的都已經有2倍以上的漲幅了!」

林家駒說:「那老香你覺得幾塊錢賣好呢?」

我說:「之前最高有到24.9元,那打個7折吧,18塊賣應該差不多。」

林家駒說:「好啊,那我了解了,謝謝你啊老香。」

我說:「別這麼說,有錢大家賺嘛!」

掛掉電話後,我心滿意足的回家享受天倫之樂,但我沒想到的是,自從1/11號後,中國鋁業居然開始回檔,下修的幅度很快,我心想:「不會吧,昨天才跟人家畫大餅,今天就破功!?」

還好,這次回檔只跌到7.13元就止跌了,都還在我的成本點之上,我開始在想為什麼2006年能賺EPS1.04元人民幣的中鋁,怎麼會受全球經濟環境影響這麼大?中國不是還有很大的需求市場嗎?原來是因為受到中國調控政策的影響再加上歐洲債務危機影響了大家對經濟復甦的預期,造成鋁價大幅度的下修,這個時候我才知道中鋁是一家會深受產業繁榮與蕭條(Boom&Bust)影響的公司,鋁價好的時候它營收會很好,但鋁價不好的時候它也會墜落谷底,每次的週期又都很長,我又想了想會不會是四萬億投資計畫(註1)效果開始減退,製造氧化鋁的廠商太多,造成鋁價供過於求,我評估完這些利空因素後,發現中鋁短期內的確難有更好的表現,所以我決定要賣掉中鋁,於是我也打給家駒告訴他該賣掉股票了。

我說:「家駒,我老香阿,那個中國鋁業該跑了,現在反彈到8元了。」

林家駒說:「老香,8元就要賣掉嗎?你上次不是說它有機會漲到18元?」

我說:「因為我後來又研究了一下,發現中鋁不是很穩當,製鋁產業好像正在走下坡阿,那鋁價跌的又凶又急的。」

林家駒說:「好吧,老香你都這麼說了,那我就賣吧,反正還有賺。」

我說:「8塊錢賣掉的話還能賺11%的!」

林家駒說:「這次謝謝你啦,原本閒置的資金我也沒想過能賺這麼多!」

我說:「沒什麼,大家朋友嘛,幫忙是應該的。」

掛掉電話後,我也把我手上的中鋁全都賣掉,平均成交價是7.9元,賣完後我感覺鬆了一口氣,仔細想想,只推薦朋友單一檔股票真的很危險,要推薦應該推薦一個投資組合會比較安全,不過想到之前推薦趙然投資大酒店但他忍不住提早認賠出場,在加上這次的事情,我決定以後還是不要再推薦股票給朋友了,要負擔的心理壓力太多了,畢竟不是賠自己的錢,在道德上總是會過意不去,弄不好連朋友都沒得做!

而中國鋁業這檔股票最終讓我賺了14.21萬港幣,報酬率47.38%,雖然沒股價巔峰時期賺的那麼多,但至少還是有賺的,透過這次經驗也讓我學到了,股票從高點回檔九成的事情是常常有的,但在決定納入哪檔股票進入投資組合的時候,不能因為他曾經的股價有多高來去判斷他未來的成長潛力,要看的應該是這家公司未來的競爭力、有沒有護城河保護,而不是去看他過去的股價判斷未來的股價,這會是很致命的錯誤!



後記:當我們手上持有一籃子股票的時候,我們常常容易去關注賺錢的,去忽略賠錢的,用這種角度去看待持股,我們會很容易把賺錢的股票先做停利(怕回檔),然後留下賠錢的股票捨不得賣(怕損失實現),用這種想法處理投資是常常會賺小賠大,所以我們在處分投資組合的時候,要注意的應該是誰是鮮花、誰是野草?分辨出來後才來賣掉股票,長期下來才能有益整個投資組合價值的成長;關於中國鋁業這筆投資,我有個錯誤,當初在挑選它進投資組合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它有無護城河,單 純因為之前有投資獲利過就買,所以才造成了如今遇到整個產業衰退時,這家公司並沒有辦法去穩定創造獲利的成長,雖然他是國企,但遇到整個產業結構性衰退的話,是會讓我不想要繼續持有它的股票,就像皮博迪(Peabody Energy)曾經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私企,但也因為業務擴張而帶來的債務問題,跟能源與煤炭價格的大幅回跌,讓它在2016年的四月向法院申請了破產保護,所以我決定趁早把中鋁這株野草給剪除掉。

註1:四萬億投資計畫是在2008年11月由中國國務院提出,是時任總理溫家寶一力推行的政策,包含財政與貨幣政策等十項措施,總規模約4萬億人民幣,其目的是透過政府支出刺激市場需求,讓低迷的市場注入一劑強心針。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感謝 香大的分享
看了中鋁這段很有共鳴
2.3年前剛學投資買了中鋼
也是看大家說國營優勢
結果放到現在還沒回本
幸好也是小買2張試水溫
投資者的時事判斷果真是很重要的

peterlwen wrote:
感謝 香大的分享看...(恕刪)


其實投資過原材料概念股後
我最大的心得是,它們是一個周期性類股
好的時後會持續個3~5年,壞的時後也一樣
因為鋼鐵是能全球貿易的商品
當A地鋼價貴就會引進B地的鋼材
並沒有很好的護城河能檔住外敵
再加上台灣本身自然資源不足
所以把中鋼當存股標的,不是不可以,也不是錯
只是在錯誤的時間投資,要等待收成的時間就要比較長一點了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三篇<財運恆通>第三章-公司收購

時間回到09年9/17號,我手上的一檔持股香港飛機工程(股票代碼:0044),因為母公司太古集團以每股91.83元向其子公司國泰航空收購香港飛機工程12.45%的股權,自此太古集團擁有香港飛機工程(以下簡稱港機)的股權從33.52%增加到了45.96%,受此收購消息的利多,我手上持有的港機股票也漲到了每股93.3元,比收購價還要高,合併股利的話,到目前為止我這支股票的報酬率是43.35%!

那時港機的每年營收都是逐年攀升的,因為它也有獨特的護城河,在香港要找飛機維護服務,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港機,我想太古集團因為看中香港國際機場與日俱增的旅客人數跟國際中轉站的地位,以及常常在國際評比中拿到很好的成績(如:全球最佳機場),對未來香港的飛機維護修繕需求一定會有相當大幅度的成長預期,一方面跟子公司國泰航空收購可以改善國泰當時現金不足的資本結構,於是太古集團於10年的6月再次向國泰航空以每股105港幣收購港機的15%股權,並且依此價格向市場全面收購(註1),準備讓港機下市。

在6/7號太古集團成功收購國泰航空的港機股權,至此太古集團已經擁有港機60.96%的股權,港機的股價也從84元跳到了104.3元接近收購價,那天我在匯豐銀行的證券營業員張國發打給我

張國發說:「香老闆您好,今天太古集團宣布說要全面收購港機的股票,收購價是105元,香老闆您有要參加應賣嗎?」

我說:「這樣啊,我看看現在股價都漲到104元了,我還是直接在市場上賣了吧,省的要等又要辦手續之類的麻煩事。」

張國發說:「好的,那我知道了,恭喜你囉!」

我說:「謝謝。」

掛完電話後,我又看了看港機的股價,我想反正離收購價也差不多了,那就賣了吧,太古說不定也不會再出更高的價格了,於是我用每股104.7元港幣的價格,在集中市場賣出了我手上港機的股票,總獲利16.8萬,報酬率56.26%,但我沒想到的是,太古集團最終並沒有收購滿90%的港機股權,也就是這場收購以失敗告終,太古集團並不願意再增加收購的金額(因為如果增加收購金額的話,依協議太古需加付差價給國泰航空)。

我想這次收購案失敗的原因在於太古集團其實並沒有很積極的決心一定要買到港機90%以上的股份,不然它大可以加價到投資人願意參與認售,雖然後續港機的股價又有更高的漲幅,但我已經覺得這次港機的投資報酬率已經讓我感到滿意了,而且我並不想冒著收購失敗的風險。

後記:在我來到台灣後,我看到樂陞收購失敗的案子,在新聞、論壇上討論得沸沸揚揚,我不想去評論或批判是誰的錯?誰該負起責任?我單純就討論參與公司收購案要注意那些細節,在收購這件事當中,我認為第一個要注意的是交易對手,買方的資本雄不雄厚、過往經歷、股東背景都是我一定會去參考的,如樂陞案中的日商百尺竿頭,資本額僅5000萬,雖然有無收購公司能力跟資本額並沒有一定的關係,但百尺竿頭並沒有對外公布其提供資金收購的金主到底是誰?所以投資人無從判斷百尺竿頭是否有足夠財力對樂陞進行收購,所以出現收購方"資金調度困難"的機會當然大幅度的增加,而且會造成收購案失敗的原因有很多種,如我文中故事提到的太古集團收購港機一事,雖然最後結局也是收購失敗,但失敗的原因卻是大大的不同,首先太古集團是家歷史悠久的跨國控股公司,資本雄厚,而其交易對手是它旗下的子公司國泰航空,其實就是一種左手換到右手的概念,最後失敗的原因在於散戶不願意以收購價賣出他們所持有的股票;我再舉一個收購失敗的例子,就是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可口可樂是以它全資的子公司大西洋工業公司的名義去收購,而且收購價是超過當時匯源市價的2倍,可口可樂這麼大一家公司我想應該沒人會認為它財力不足吧?結果它的資金當然是足夠收購的,但是被中國商務部以<反壟斷法>為由而拒絕了!所以說收購失敗的原因很多,從提案、協議、雙方同意、政府同意、最後交割,任何一個環節失敗都會導致整個收購案的失敗,既然失敗的機率這麼大,那參加收購案當應賣方不是很危險?

沒錯,就是因為很危險,所以我參與收購案的做法通常會這樣,假設我是早已經持有樂陞的投資人(這邊不討論收購案公布後才去進場"投機"的投資人),以公開說明書的收購價128元,溢價21%,合理性意見書收購價為116元~139元,收購消息發布前5/31號樂陞的收盤價是105元,到6/1號發布收購消息,開盤就漲停來到115.5元,盤中最低在113.5元,最後收在114元,且居然爆出了1.4萬張的大量,看到這個狀況我應該會在114元就賣出了,理由主要是因為,通常收購消息一發布,溢價超過10%以上的話,量能不應該這麼大才對,而且應該封漲停鎖死才對,道理很簡單,如果你手上持有未來預期會漲到120元的東西,你會在100元賣嗎?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吧!所以正常收購消息發布出現的狀況應該是漲停量少或無量才對,這是第一個我認為的賣點。

再來要注意的是,這次百尺竿頭的收購案並不是要收購100%的樂陞股權,所以在加計手續費跟稅金後,我認為在114~115元賣並沒有太吃虧,再來樂陞是在6/8號在公開資訊觀測站發表對此收購案的聲明,最讓我感到奇怪的是,從6/1號後股價就沒回到115元的水平,直到7/22號投審會通過,7/25號股價最高又來到115.5元,而且這天也沒有漲停,還爆出1.5萬張的大量,又是一個不合理,如果投資人這時候還不賣那也沒更好的機會了,這是第二個我認為該賣的賣點。

為什麼不持有到參與完整個收購案?因為我不想抱這麼多的風險,就算雙方合意,政府也不阻攔,但最後能不能順利交割都是倆說,如果當股價已經來到合理收購範圍,為什麼不賣呢?因為我不想為幾塊錢的利潤去擁抱跌回起漲價的風險,市場永遠都是現實的,正常的收購案股價會非常貼近收購價甚至超過收購價,像樂陞這次收購案這麼大的價差空間反而是要小心的!我認為最安全參與的方法就是在股價貼近收購價時就賣出,不等收購完成,並且小心成交量與漲停於否,至於在公開收購消息發布後去追買股票賺價差這種不勞而獲的事我是從來不做的。


註1:當企業增持某上市公司股權達30%以上,依《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收購人必須提出全面收購建議,買入該上市公司餘下股分,可以說是強制性的提出公開收購,當控股公司累積持有該上市公司達90%時,可以提出私有化該上市公司,強制收購其他小股東手上所有的股權,該上市公司會就此下市。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感謝無私的分享,很值得思考的文章
給你100個讚
好看,寫得很棒。等著看後續。
香居客 wrote:
第三篇<財運亨通>...(恕刪)

Wu_物極必反 wrote:
感謝無私的分享,很...(恕刪)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可以幫我分享給朋友看看囉
希望大家都能透過故事有一些投資上的啟發
我會繼續努力更新的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安東尼899 wrote:
好看,寫得很棒。等...(恕刪)


謝謝您,我會繼續努力更新的
喜歡我的文章的話也可以分享給朋友們看看哦!
希望大家都能在小說中得到投資上的靈感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三篇<財運恆通>第四章-股權遊戲

在2010年3月賣掉中鋁之後,我開始注意當時買的另外一檔叫做信義玻璃(股票代碼:0868)的股票,它在3/30號配了1股送1股的股票股利,原因是慶祝上市五周年,相關股利會在5/20匯撥到帳戶,而我持有信義玻璃的成本也從7.5元下降到了3.75元,我當時想這檔信義玻璃還不錯嘛,雖然股價自08年之後才反彈了3成,但用股票股利的方式配發盈餘給股東,可見得公司對於未來發展非常看好,需要留現金購買更多的設備擴充產能,而且這次是大手筆一股配發一股,可見得公司經營層對未來經濟復甦跟玻璃產業的成長很有信心。

時間到了7/30號,我在新聞上看到了信義玻璃打入了比亞迪汽車的供應鏈,這個利多推升了股價,從5/25號最低點2.87元到8/31號4元,整整漲了39.37%,我也正式的脫離被套牢的窘境,到了9月,信義玻璃突然宣布說要買回公司股票共24670張,因為要支付員工認股權計畫所要支付的股票,信義玻璃又用更快的幅度上衝,但我沒有被股價上衝給沖昏頭,我在想為什麼公司要在股價漲到這麼高的時候回購股票,而在低點的時候發放股票股利,這讓我有種在炒作股票的感覺!

今天公司做認股計畫激勵員工這是好事情,但我仔細去看了一下財報,我發現快到期可行使權利的員工認股計畫合約的行使價格與目前的市價差距甚遠,信義玻璃第二批員工購股權合約共24230張股票,行使期間是2010年的7/1號到2011年的6/30號,行使價格是3.49港元,但公司卻用自有資金回購股票的價格範圍卻是4.3~5.1元,也就是說行使這個認股權的獲利可達23%~46%,乍看之下好像這樣的員工福利還算合理,但當我看到第四批員工購股權合約的行使價格,我就覺得這裡面一定有什麼貓膩!

第四批合約的行使價格居然只有1股1.72港元,若以8/31號收盤價4元來算,是整整132%報酬率的利潤,而這批合約的行使期間是在2011年的4/1號到2012年的3/31號,這兩批合約的行使期間剛好是有重疊連接的,再來這2批合約共有2088張股票的認股權是配給附屬關係企業的董事,光是用8/1號的收盤價下去算,這批董事就已經賺進約135萬港幣,更別說目前信義玻璃的股價還在上升階段,也不知道會炒高到多少錢,而且財報也沒有揭露說這批認股權合約有多少是給了員工、董事和董事關係人,這讓我覺得這次的上漲很有可能是高層炒股,雖然公司營收在2010年增長了很多,但我觀察在2010年8/25號公布的半年報,我發現存貨與應收帳款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了32%與74%,這也讓我覺得相當的不合理,我開始懷疑是公司刻意做帳衝高營收,讓股價順勢可以上去,再配合公司買回自家股票,進一步推動股價上升,好讓認股權的套利空間更大,甚至可能有其他莊家在旁拉抬股價。

觀察到這家公司出現這些狀況後,我意識到這家公司不是可以長期持有的公司,因為不知道公司會炒做到什麼價格才是頂點,所以我決定趁公司拉抬股價的時候找機會賣掉我手上的股票,於是我趁9/24號股價收盤第一次突破5元的時候,在下一個工作日9/27號以5.1元賣出,當天最後收盤收在4.91元,這筆投資合計股利我賺了23.46萬港幣,報酬率是46.93%,這個結果我還算滿意!

而信義玻璃的後市呢?它的高點在2011年的5/3號來到了9.78元,我算了一下那2088張股票如果以9.75元賣出可以獲利約630萬港幣,還不知道中間有多少公司關係人的利潤,跟莊家低買高賣的利益,以2010年最低點起算到2011年最高點,股票漲幅達到了239%,花的時間還不到一年,事後想想,2010年3月底那次的紅利配股,說不定也是為了增加莊家擁有的股數而做,而且當股價變低了,拉抬股價所花的成本也會少一些。

在5/3號過後,股價出現快速的回跌,當然也跟那時候歐債危機來到了高峰有關,股價從最高9.78元掉到9/26號的2.75元,跌幅達71%,那時的我不由得慶幸自己的細心觀察跟判斷正確,雖然沒有賣在最高點,但至少沒有因為股價崩跌而受到傷害。

後記:類似炒作股價的方式還有很多種,而且整個過程完全合法,作為一般投資大眾的我們,要如何避免被這類型會大起大落的股票所害呢?我相信很多投資人都熱愛飆股,而這類型股票走勢完全符合飆股的特徵,我只能說方法只有一個,就是別貪心!仔細觀察營收成長跟股價成長有無大幅度的背離?存貨及應收帳款有無較過去同一時期大幅度的增加?本益比變成本夢比?當出現股價暴衝,新聞也報利多的時候就要小心了,千萬不要想要賣在最高點,即使是專業經理人一生中的交易都不見得有多少次能”買在最低點、賣在最高點”,所以作為一般散戶的我們,還是保護好自己的籌碼,才可以在股海中繼續乘風破浪!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第三篇<財運恆通>第五章-雪茄屁股投資法

在2010年9月賣完信義玻璃之後,我手上多出了約164萬的閒置資金,我開始在想下一步要買些什麼樣的股票好,畢竟錢擺著可是會被通貨膨脹吃去價值的,剛好我最近看了葛拉漢(Benjamin Graham)的書,書中提到“雪茄屁股(Cigar Butt)”這個概念。

“雪茄屁股”是指便宜、被遺棄的股票,就像你在路邊看到的雪茄菸蒂,而葛拉漢認為這些雪茄菸蒂還是能把它點起火,吸上最後一口,而這最後一口雪茄是完全免費的,應用在投資上就是尋找並買入股價遠低於清算價值的企業,透過清算企業或待市場發現企業的價值後賣出獲利,就算這家公司可能會破產,也還有一道防護網,這樣的投資方式具有葛拉漢所強調的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註1),葛拉漢知道有些雪茄屁股一點用也沒有,但是花時間去仔細檢查每一根雪茄屁股的品質並不划算,所以它運用極度分散投資的方式,去分散買到沒有用的雪茄屁股風險,巴菲特當初也是用這個方法開始做投資,但巴菲特私底下對於分散投資原則不以為然,他對自己的專業判斷深具信心,認為沒有必要以這種方式避險,巴菲特會先了解每家公司的基本資訊,全面過濾後,把範圍縮小到少數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股票,然後把錢投在其中勝算比較大的標的,按照這個方法我找了兩檔股票,想用這個方法看看能不能賺到錢。

其中一檔是華電國際(股票代碼:1071),它是中國五大國有電力公司之一,主要業務是經營火力發電,在研究這家公司的時候我發現這家公司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每年的營收與供電量都是增加的,但因為主要採用火力發電,所以發電成本受到煤炭價格的影響很大,因為煤炭價格的上升會把公司的獲利給縮減,再加上中國政府控管供電價格,這也會限制了營收的成長,但隨著電力改革開放,我預期中國的電價未來還有很大的漲幅空間,再加上中國政府在之前的十一五規劃中對於電力設施產業實施“上大壓小”政策(註2),越是大型的電力國企在未來就越有競爭能力!

雖然華電國際在2010年的時候資產負債比高達81.68%,但我並不會擔心這一部分,因為華電國際是大型國企,政府不會讓它倒閉的,而且發電事業可以算是寡占事業,外國企業很難過來競爭,而且資產負債比之所以這麼高也是因為行業的特別因素,供電需要很多的大型設備,而買這些設備的錢很多都是貸款而來,才造成華電國際這麼高的資產負債比,但在中國每一家大型發電國企的資產負債比都是很高的。

再來我注意到他的市價連淨值的一半都不到,可以說是被嚴重低估,完全符合雪茄屁股的概念,而且它的資產很多都是十多年前就已經蓋的發電廠,他的帳面價值其實是比它的實際價值低的,因為新蓋一個同功率的電廠成本是絕對比當初要高的,我又觀察了一下煤炭價格走勢,已經自08年過後走了2年的多頭了,我認為煤炭這種原料在全世界的儲備量是很大的,只是目前國內工業發展太快,用電需求增長速度大於煤炭產量成長的速度,才會造成煤炭價格的上升,我認為這樣的狀況在不久的將來將會結束,因為中國政府開始刻意放緩經濟成長的速度,用電需求當然還是會增加,可是應該不會像以往這麼高速的成長率,而且我覺得煤炭遲早會像鋁一樣開始走跌,我感覺四萬億投資計畫開始慢慢失去效果了,後面煤炭很可能會供過於求!

我認為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加上我認為它是國企有不會倒閉的特質,於是我決定投資100萬在華電國際上面,在12月中分批進場買進,平均成本是1.5元。

第二檔我注意的是中外運航運(股票代碼:0368),主要業務是散裝航運跟集裝箱船與原油航運服務,它在07年上市的時候,IPO價格是8.18港幣,集資超過100億港幣,但它運氣很不好,上市沒多久就遇到次貸危機,所以股價在上市後就一直低於IPO的價格,我觀察到這家公司很特別,資產負債比只有1.75%,完全沒有長期負債,流動負債也很少,在2011年中外航運共賺約9.9億港幣,EPS是0.24港幣,全年股價平均3塊錢的水平來算的話,本益比是12.5倍看起來普普通通,但如果我回去推算當初IPO的市值是326.55億港幣,而現在中外航運的市值只剩下119.76億港幣,整整少了快三分之二,再來我觀察中外航運從上市募集一百億港幣後並沒有花掉多少,到現在現金部位都還有78億港幣還沒使用,如果用市值減去沒有使用的現金部位市值就剩下41.76億元,如果用一年賺9.9億港幣的水準下去算,本益比就只有4.21倍而已!

這不就是說,我投資中外航運這家公司只需花4.21年就可以再賺進一家中外航運嗎?這麼看來這家公司本身的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是很低的,企業擁有的現金價值還大於企業本身的企業價值,也是符合雪茄屁股投資法的概念,再加上我之前投資中國遠洋有獲利的成功經驗,我對經濟復甦帶動航運業再度盛行是很有信心的,於是我投了30萬港幣進去,分批買進的平均成交價位是2.85元。

截至2010年12/31號收盤價,我手上的投資部位共有現金34萬港幣,股票白雲山(廣州藥業)報酬率352%、中國燃氣報酬率173%、白馬戶外報酬率282%、大酒店報酬率117%、迪生創建報酬率47.65%、德昌電機報酬率344%、創科實業報酬率52%、葉氏化工報酬率342%、領匯房地產報酬率58%、華電國際報酬率1.3%、中外航運報酬率3.1%,在這個時間點,我的資產帳面價值從600萬達到了1200萬港幣了,這讓我覺得有些感動,第一次用投資大師的方法投資,可以讓我收到這麼豐厚的回報,雖然這筆錢還沒有辦法讓我在香港退休,但我相信只要持續的投資下去,我的財富總有一天能足夠讓我退休的!


後記:這章所投資的股票用的都是雪茄屁股投資法的概念,這個投資法是我往後最常用來評估的股票值不值得投資的方式,我會運用2個工具,一個是股價淨值比(P/B Ratio),第二個是文中提到的企業價值(Enterprise Value,EV),用這2個概念去找符合安全邊際的股票,下一章我會特別地介紹EV的使用,我想把這個方法推廣出去讓更多人知道,雖然這一章提到的兩檔股票,有一檔會賺大錢,但另一檔卻會讓我賠錢,箇中原由留到之後的故事在分享了。關於兩檔股票為什麼投入的金額差那麼多呢?主要是因為華電國際是一家純國企背景的企業,而且沒有國外企業的競爭,所以我比較放心,可以投資比較多的錢,但中外航運是一家由國企拆分出來註冊在海外的公司,在名義上不算是真正的國企,如果經營不善,國家是有可能不會救它的,所以我投資比較少的錢在這家公司。

註1:安全邊際(Margin of Safety)是指投資於公司內在價值大於公司市值,並達到一定程度以上(即安全邊際)的公司。巴菲特曾轉述葛拉漢說:「如果只能用三個英文詞彙來形容正確投資的秘密,那必定是安全邊際。」

註2:“上大壓小”政策是指在建設大容量、高參數、低消耗、少排放的發電機組的同時,關掉一部分的小火力發電機組,落實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壓縮落後生產力的政策。
假如我有一塊錢,把它給了你,那一塊錢就變成你的了,但假如我給你的是一種觀念,那我們兩人便同時擁有它了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