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是網路上找的,不是我寫的,裡面提到的三本有關金融心理學的書,我都看過好幾遍,我個人覺得不錯,有空可以讀讀吧!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又說「勝者,先勝而求戰;敗者,先戰而後求勝」,因為當你進入戰場,你就不可能冷靜盤算。我讀過關於投資心理學相關的書獎得比較好的有三本,在此篇Po文中我先介紹John R. Nofsigner所著「投資心理學」一書中的重點;但我覺得Lars Tvede的「金融心理學—驅動股市的真正力量」的論述更為深入,至於「投資人的大腦革命」,坦白說,我還沒完全看完,但這本書提供了投資心理學的生物證據,因此我喜歡把三本書放在一起比較。先從「投資心理學」一書談起,以下對於該書的整理係節錄一小部分自「程式交易系統設計與建構」一書,因為我認為投資心理問題是我們必須依賴「程式交易」的理由(後來的研究中,我發現生理問題也是另一理由)。「根據Nofsigner的整理,投資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誤包括:1. 注意力定錨2. 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3. 避免後悔並追求自尊4. 情境效應5. 掉到心理帳戶的陷阱6. 對資產分散的錯誤認識7. 代表性偏誤與熟悉度偏誤的盲點8. 盲從心理這些方法包括投資事前規劃、歸納經驗法則,建立理性控制機制等,這都跟「程式交易」主題相關。以下我們逐項探討投資心理偏誤的內涵與實證支持。1. 注意力定錨我們做決策時,常常會依據特定的基準點,以此作調整,這就是「錨點」;假若一開始的錨點就已經偏誤了呢?這代表其後的價格調整已經無足輕重。投資商品的真實價格,比一般商品更難評定,但投資人往往會以印象價格為其定錨,例如該股票過去一年價格就是20到30元之間,投資人的價格錨點就產生了。股票箱理論就是定錨效應的產物,錯誤的認為(當然很多情況下是對的,但只怕萬一)股票價格會在特定區間震盪,此區間即箱頂與箱底之價格,這種印象通常來自對於該標的物過去一段時間的觀察歸納,由此,箱型操作策略就形成了—「當標的物價格跌到箱底時買進,當標的物價格漲到箱頂時賣出」的理論。由於股票表彰一家公司的權利,因此當該公司發生結構性的改變,或者該公司所處的產業,該產業所處的社會、經濟、政治、技術環境,產生結構性的改變時,則價格突破箱頂或箱底的情形就會發生。2. 誤信立即可用的資訊與過度自信人類在處理資訊時,常常會利用若干捷徑或情緒過濾機制,以提高效率;此機制是一刀兩刃。一方面,捷徑與過濾機制,讓我們在面臨大量相關資訊,又有決策時間壓力時,可以「經驗法則」迅速作成重要決策。使用捷徑處理資訊的問題之一是,把事情可能變化的範圍,設定得太窄(例如LTCM事件,享譽盛名的學者與經驗豐富的市場專家,都可能把特定金融商品的風險範圍設定太窄),假若經驗獲得正面回饋,就會進一步加強,投資人就更為自信,於是潛伏的危險就逐步提高。過度自信的心理背景來自於知識幻覺,也來自於控制幻覺,當任務熟悉度越高、涉入積極度提高、或投資過程順遂,更會加深控制幻覺(莫怪乎,有投資專家認為,投資開始就賠錢不是壞事)。3. 避免後悔並追求自尊假若你急需一筆資金週轉,你會賣掉手邊已經賺錢的股票,還是賣掉手邊已經賠錢的股票呢?由股票交易帳戶的實證顯示,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前者。對於此決策,投資人會給自己一個似是而非的理由—「因為賺錢的股票就要跌了,賠錢的股票會再漲回來」。但其實說穿了,只是因為避免後悔與追求自尊的心理作祟;當賣出賠錢的股票,會因為損失確認有損自尊,萬一後來股票漲了,會因此後悔;而賣出賺錢股票不但不會有此心理障礙,反而會因為賺的錢落袋為安而竊喜。往往,股票強者恆強、弱者恆弱;賺錢的股票會繼續漲,賠錢的股票會繼續賠。如此一來,前述並非基於理性作出的選擇—「選擇賣出已經賺錢的股票,留下賠錢股票的行為」,就導致了「賺錢股票賣得太快,賠錢股票賣得太慢」的「處分效應」(Disposition effect)(或稱錯置效應),國內外學者針對股票交易帳戶進出分析的結果,證實賣盈守虧的處分效應確實存在。(關於此部分,我的研究生曾經由投資人交易帳戶作分析,也確實如此)4. 情境效應—「賭資效應」與「蛇咬效應」Kahneman與Tversky的展望理論告訴我們,本質上相同之風險問題,會因為敘述方式不同而產生不同的展望(看法),讓決策者作出相反的決策,此敘述方式所影響的就是問題存在的情境。在網際網路剛開始普及並展現無窮的應用潛力時,股市維持了一段很長的榮景,傳統的本益比分析無法說明股票狂飆的原因,學術界與業界因此創造出「本夢比」來「合理化」解釋這種現象,這種對於既存事實合理化解釋的傾向,可以用心理學上的「認知失調」理論(或稱「退卻合理化」)說明。認知失調讓人採取「逃避」或「漠視資訊的策略」。泡沫終究會破滅,當網路股狂飆終於冷卻下來,市場上便哀鴻遍野。在股市狂飆初期進入市場的投資人,發現怎麼買怎麼賺,產生「賭資效應」,也就是說在贏錢之後,人們會願意接受更多的風險;投資人在結清獲利部位後,較可能買進高風險的股票;自我加強的結果,使得投資人的行為更過度自信。相對於「賭資效應」,「蛇咬效應」在輸錢之後,較不願接受風險。不管何種效應,都會產生心理偏誤。除了以上兩種情境效應外,投資人也可能會有「損益打平效應」(攤平效應),也就是說「輸錢之後,選擇孤注一擲的傾向」,此情境效應甚至比前述兩種效應更為強烈,損益打平效益讓投資人越買越低,以期攤平購入成本,設若股票下跌有其基本因素,則損益打平效應所產生的投資行為,只會讓投資人賠得更慘罷了。5. 掉到心理帳戶的陷阱心理帳戶在Kahneman與Tversky的研究中被提出,顯示人對於資金的認知會因為其來源去處,心理上做不同的處理(猶如開設兩不同帳戶一般)。心理帳戶對於投資的影響,可以舉幾個例子說明:(1) 有些人可能會同時保有存款帳戶與融資帳戶,且通常貸款帳戶的利損,大幅少於存款帳戶的利得。(2) 當投資人對於一已經獲利的投資帳戶不知是否應該繼續持有或者賣出獲利時,可能會先賣掉已經獲利的股票,再買進類似甚至同一檔股票,平白損失交易成本,因為在心理上賣出行為是結清前一帳戶的獲利,而再度買進,是開始另一帳戶的交易。這也是受到心理帳戶的影響。(3) 當人擁有一項消費的權利,則若此權利輕易或免費獲得(例如贈送的門票),則通常較不珍惜。金錢本身是沒有標記的,人卻自行分類貼標,而將不同的錢被放入不同的心理帳戶,以致於產生上述的決策謬誤。6. 對資產分散的錯誤認識一般人都可以接受分散投資的觀念,知道不能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Markowitz甚至早在半世紀前(1952)就告訴我們要如何透過個別資產的報酬與資產間的相對關係(即共變性)分散資產,但不幸的,即便他的理論(即現代投資組合論)在學術界如此尊崇,也提出實做的程序,卻很難體現於在一般人甚至機構投資人的投資操作中。一般人對於投資組合的形成,通常無法考慮投資資產間的相對關係(其複雜性超出人腦的處理範圍,面臨金錢的決策,投資人又很難接受其所無法掌握的「理性」結果),而只是考慮資產的預期報酬,僅僅作天真的分散(例如平均分散資金於資產上),甚或因為主觀強烈的偏好,作極少的資產分散投資。7. 代表性偏誤與熟悉度偏誤的盲點由於人腦處理資訊有其極限,因此我們會使用若干捷徑處理資訊制定決策,例如前述的定錨效應即是。代表性與熟悉度偏誤也與「大腦傾向利用捷徑來降低分析資訊的複雜度」有關。所謂代表性偏誤意指,「人們通常假設具有類似特質的事物就是相近的」;例如投資人往往會把所謂的好公司認定為是好的投資對象。除非投資人希望賺取的是股票或現金股利,否則就賺取差價而言,好公司通常不會呈現上漲波段(因為股票價格已經呈現出其該有的價值),因此對投資而言,並不見得是好的標的物;反而一些有轉機題材的「爛公司」,股價已經很低了,一有好消息就會拉出一上漲波段,對於投資而言,反倒是好事。況且過去的好公司不盡然會延續好的經營績效(成長極限?),甚至在實證上也發現回歸均值的現象,投資人決策的外插偏誤,可能造成虧損。代表性公司的股票甚至可能導致「過度反應」,而損及投資人的獲利,因為受到投資人青睞的股票價格愈走愈高,但隨著時間過去,投資人終於明白在預測股票未來成長性上,過於樂觀,股價終究下跌。8. 盲從心理—投資社會化由於人不習慣用太深奧的數量準則制定投資決策,而常常只是憑「感覺」來制定決策,此感覺往往受到投資社會化的左右(人云亦云,相信消息來源無風不起浪,看到別人狂買或狂賣股票,二話不說,先跟就對了),投資社會化透過自我加強,終於將起初只是少數人的共識,變成社會的共識與行動,此盲從心理終於導致價格不理性上漲,以及其後的泡沫化。不同時代會有不同的投資狂熱,即便題材不同(從鐵路到網路),但心理因素與形成背景則是相同的。題材就像丟入湖中的石塊,而短視、信心不足與社會認同則不斷擴大漣漪,形成市場狂熱的非理性繁榮,終究,會證明是市場泡沫。投資歷史上許多的市場狂熱以及伴隨而來的價格泡沫,都可以由以上投資過程的心理偏誤解釋;而了解投資心理偏誤的積極意義,則在於「設法不要」掉到心理偏誤所形成的決策陷阱中。」我的朋友,這些投資心理效應,您是否熟悉呢?
9/14開低之後先嘎空再殺多,大家看的出來為什麼嗎?我不一定對,也可能只是馬後炮,就單純講一下自己的看法早盤開低先殺權值股,但當時跌家並沒有比漲家多很多,簡單說就是殺權值股殺指數,而不是殺台股,且摩台跌幅比大盤小後來一路往上嘎空,有注意到越往上越沒量嗎?然後跌家越來越多,漲家越來越少,但指數仍墊在相對高檔,看起來就像是撐著指數,又一邊出貨殺台股,表面上看起來台股小漲,風平浪靜,但背後則是中小型股跌了一堆股市要漲真的,除了要有量,中小型股也要跟上漲勢,只拉權值股就只是單純拉指數讓法人期權部位套利而已
kala0620=>其實我覺得有時候外資操作不是什麼誘多或誘空,外資是隨著自已每天每天最新得到的資訊,資料去做方向的調整,最近兩天台股休息,我覺得空方有一點賺到的感覺,因為最近三天美國蘋國強勢到一個不行,這三天已經把9/8或9/9日的跌幅都漲回去了,而且收盤價還突破9/8日的最高點。台灣的蘋果派,不太佔權重的,已經反彈大漲兩天了,鴻海因為除權息後大批散戶湧入,使得短線籌碼亂不易上攻,台積電因為是最大型的權值股,外資不願自已打自已的臉,但是蘋果再這樣大漲下去難保外資不不微調後再轉向,尤其是在9/22 fed確定不升息後。我說空方運氣好的原因在於,還能多觀察兩天美國蘋果的股價,如果這兩天又大跌回去,那台積電、鴻海就無法這麼強勢的帶領多方向上攻,如果蘋果這兩天還是強或是平盤整理,相信台股受到蘋果派的激勵,應該會尋求站回季線,甚至去挑戰月線,因為大立光已經在挑戰月線了,美國蘋果強勢對短線空方是一個威脅。Date 開市 最高 最低 收市價 成交量 Chg % Chg Adj. Close TradeVal # Trades09/14/16 108.73 113.03 108.60 111.77 112,340,318 3.82 3.54% 111.77 12.53b 580,55509/13/16 107.51 108.79 107.24 107.95 62,176,190 2.51 2.38% 107.95 6.72b 337,19609/12/16 102.65 105.72 102.53 105.44 45,292,770 2.31 2.24% 105.44 4.74b 259,26909/09/16 104.64 105.72 103.13 103.13 46,556,984 -2.39 -2.26% 103.13 4.85b 275,70109/08/16 107.25 107.27 105.24 105.52 53,002,026 -2.84 -2.62% 105.52 5.61b 284,025以上是我對短線,幾天、幾周的看法,我對於外資熱錢4600億遲早會流出去的風險,還是不變~~~~
之前有網友問我一直注意外資熱錢退散,是不是全力放空之類的,以下是9/13我對他的回答。投入的操作資金 9000空了1/4,9250空了1/4,今天89xx補了1/4,現在等於是空在9300~9350,我的重點也不是在作空,我的重點是在看大盤走勢,從2011年起7200-->10000-->7200--->9300-->8300-->9250,大概全部都是作多賺來的,現在我最大的問題就是指數回到7200時,我要保有這五年所有的獲利,所以現在是觀注大盤指數的時候,而不是作多股票的時候,指數在高點,股票怎麼做都很難贏,不然我都是以操作股票為主,大盤指數這東西比股票難分析多了,不過道理和股票差不多,只是股票是一檔,大盤是幾千檔。複利最大的問題在於60萬->100萬-->130萬-->220萬->370萬-->500萬-->700萬-->1000萬,一路上來也許是每年2x%,3x%,6x%,2x%,2%,3x%...,但你到1000萬時,你只要賠3x%,你就把你多年來的獲利%歸零許多年,所以研究大盤的最大目的是不讓多年的獲利賠掉,而不是獲利~~~最近幾年的獲利現在有大部份都躺在銀行定存努力的幫我賺錢,所以對於很多投機者最困難的一關"時間",卻是對我有利,反正愛磨、愛拖,愛波動、我也無所謂,磨一個月我就賺一個月的利息,磨一年我就賺一年的利息,磨三年我就賺三年的利息,無所謂的~~~~,要我全力衝刺多單,全數怖局完成,不可能在九仟點以上去怖的(我個人的強項其實做股票)。下次出手再空1/4,也許是9500~9600,反正現在的空單只是觀盤,賺賺利息罷了,不是啥了不起的大獲利,我也不太愛作空賺錢~~~所以我的分析應該算是蠻理性的。
附圖為外資近五個交易日對個股的買賣排行榜,其實不難看出來,外資近五個交易日撤退了428億,如果熱錢要退,一定是要賣這些權值股才比較容易提得到錢。以排行核第一名和第二名都是面板股,為什麼我平常在記錄外資賣超不記錄這兩檔?因為這兩檔股價低,賣了十萬張,可能比不上外資賣台積電1萬張,那賣超第三名和第四名就是台積電和鴻海了,賣超量大,股價也高,提出錢來比較多。所以要觀察外資匯進來的熱錢是否流出,台積電、鴻海應該是最好的觀察名單,而且鴻海是台灣散戶的最愛,觀察鴻海的賣超,同時也能觀察到外資倒給散戶的貨,成功的程度,再配合鴻海的融資,這五個交易日增了3000張,應該是鴻海愈跌,散戶會愈買,外資才有機會愈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