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27張台灣50與一口大台,那一個獲利高?



jeff_123 wrote:
OK 你是用期交所...(恕刪)


這個部份我解釋一下我的設計邏輯。

我目前是使用multicharts+powerlanguage,在設計程式交易,但因為是新手,怕程式寫錯有誤差,以致算出錯誤結果,所以就選擇最保險的期交所盤後資料+excel計算。

且我是想給不懂期貨的人看,所以就不要帶入太難的程式交易部份,只用新手最容易了解的excel表格方式。因為覺得出錯機會不高,所以才敢公開分享我所搜集到的資料。

那關於交易成本與滑價部分,我是這樣設計的。

交易成本:

我目前同時操作大昌及永豐期貨,兩者報價皆是大台單邊49元。所以買賣來回一口大台,我的手續費是49*2=98。

交易稅金計34*2(以台股8500點價位計算)=68,所以我買賣一回成本在170左右,以一大點200元計是蠻合理的。

我知道早期期貨交易,來回成本是1000元,有些程式交易是以1000元計算,但我覺得現在手續費折扣多,所以只計1大點。

當然也可計個3大點,但因總共只轉倉96次,這樣較之前計算多付出的成本是200大點,對比之前計算的,還是有3000點以上獲利。

滑價影響:

在當沖設計上,有時我會設計滑價5-10點,但因為是盤中交易,大幅滑價是有可能的,尤其是大家都在關注的創新高新低,或是均線。

但因我選擇的是13:30-13:45這階段,尾盤收盤就較少大幅滑價,且我是取最後一盤公告的「最佳賣價」,也就是外盤價來計算,而非最後成交價。

例如2008/02/20,200803大台最後成交價7828,最佳賣價7833,我是取7833,這樣當做所謂的滑價損失。

所以我設定的交易價格,是會大於或等於最後成交價。

我算了總計96次轉倉,這兩者間的差額是112點。也就是多付出112點的滑價成本。

當然,若是盤中交易,這樣的滑價成本太少了,只是尾盤收盤應該還好吧(個人感覺,望請各位大大指教)

謝謝!
arqfool wrote:
從頭到尾,都沒有被KD,MACD,均線,年線,外資所迷惑,已贏過多數人好幾大點了...(恕刪)

。我很欣賞你這句話! (會不會被圍攻啊?)
ayz847 wrote:
。我很欣賞你這句話...(恕刪)

由失敗中記取教訓,才能避免失敗.

所有的技術指標與線形,都是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我們看得到,造市者也看得到.在台灣看的到,在衣索比亞也看的到,

這樣的牌局,贏錢是偶然,輸光是必然.

有人說:可以改技術指標參數啊,但是線形還是一樣不可變...........那可以設停損啊,有限的資金能耐住幾次停損?

有人技高一籌,盤感一流,這些高人的位階,非我族類,我們只能敬佩之.

要避免輸錢,最簡單的,就是我說的佈局+鎖單,及網兄說的蜘蛛網理論,

沒有人知道,我們佈局的間距是多少,鎖單設多少,我們的蜘蛛網網目的大小.這樣夠簡單吧.

但先決條件,要有資金可應用,如同,賣豆花也要準備數個碗吧.

大台可分四小台,分批下,誠如網兄說的,如同下祺,一子一子下.


卍 遇到爛人,及時抽身,遇到爛事,及時止損! 羅斯柴爾德-洛克菲勒 卍
感謝各位大大分享
可以請教幾個笨問題嗎 ?

逆價差似乎是佔大部份
問題1)
在除權息月份附近,有逆價差可以理解,但其它月份仍能保持逆價差的市場理由為何呢 ?

但2014/09 -> 2015/05 連續9個月是正價差
問題2)
為何會有這類的情形呢 ? (市場預期下個月會上漲 ?)
問題3)
連續很多個月正價差,每月轉倉,執行起來會不會毛毛的呢 ?
有沒有可以規避的方式呢 ?
(例如預知可能會正價差,就直接轉遠一點的月份)

謝謝了
yayalalababa wrote:
感謝各位大大分享
可...(恕刪)


問題1
我也很想知道答案,
我想到的答案有:
1.買股票的避險資金進入期貨,避險當然要成本。
2.股票不容易做空,做空的都跑到期貨來。
3.做空的人比較冒險,做多的人比較保守。
4.大家都忘了股市除息後會填息這件事。
5.老天爺在處罰不看好台灣股市,做空期貨的人。

問題2
應該是預期會上漲。
最後的結果好像也是這樣。


問題3
當然會毛毛的啊!不過一想到大家都一片樂觀,股市一直漲,賠了正價差,賺了上漲點數,賺錢的當下有甚麼好擔心的!當然是繼續執行賺錢的策略啊!
賺!賺!賺!賺錢的當下要勇於承擔啊!
以版主例子來看,八年賺3259點的基礎,指的是以保證金160萬操作一口大台(確保最大風險安全下),此時計算年獲利約5%多,並沒有較大利益。

我有個朋友十年只操作幾次,進場前看報紙頭版大跌新聞,不抓最低,只抓大盤腰斬或是費希南坡係數大波段下跌,這二十多年來資產已經翻十數倍。不投資小股,只投資0050,大台,權值股(大跌不跌的不買)。看似簡單,但是很多人沒入場手癢,所以不知不覺隨市場起伏,所以忍耐還有耐心很重要。

舉例前陣子喝酒,他跟我說石油大跌30出已經差不多了,石油再便宜也不會不用錢,所以他進場了,當然日前還有更低,但他也有補(資金管理比貪心更重要,只會賺的少不會不賺),又撈了不少。

石油是例子,不懂不要碰,資金不夠一兩千也不能碰。要長期只找低點佈局,手中要先有錢。

以版大例子即是,如果手上只有一百萬做一口,一次大跌就震飛了,何來每月換倉。所以資金管理不能貪心,大大文章小弟收藏了,謝謝。

這篇討論,我有轉至個人的FB版上給朋友參考。

有朋友私訊給我,想說從此開始他將長期存的0050逐步轉成台指期,並且以後累積到一定部位的0050後,就轉成期貨,這樣如何?

因為是蠻好的朋友,為了不要害到朋友,所以我就試算一下,如果長期定期存0050,並轉成期貨,最終獲利會差多少?

我是用定期不定額的方式來算,設定為每月買一張0050。

我不採用定期定額買0050,因為沒有辦法每次都買到整張,若湊零股會有成交不易和成交價誤差等變數存在。

轉換比例:

以2008年1月小台8136、0050價位在58.4算,一口小台=8136*50/58400=6.965張0050,算7張0050。其實長期以來,小台和0050的比例就是1:7左右。所以集滿7張0050會換成1口小台。

假設情境:

1.自2008年1月開始,每月在台指期結算日(每月第三個星期三),購入一張0050,成交價格以當日收盤價為基準。

2.第二個月結算日買第2張、第三個月買第3張………

3.第七個月原本要買第7張0050,然後同日賣掉7張0050,並買1口小台,小台成交價格以大台計,我懶得將原始檔案中的價格都換成小台。不過,我省略同步買賣動作,在第7個月結算日時,以當日收盤價計算,賣掉原先6張的0050,並加上原先要買第七張的0050金額,總和存入期貨帳戶中,視為期貨入金。

這段是關鍵,怕大家聽不懂我再解釋一下:

從2008/01買第1張,在2008/7/16第7個月的結算日時,要買第7張0050,當日0050收盤價是49.5。所以假設原本存的6張0050賣出在49.5,可得49.5*6000=297000,另外加上要買第7張的價金49500,總計是29700+49500=346500,存入期貨戶頭,視為期貨入金。然後在期貨帳戶中買入一口小台,價位是6543點,這是編號1的小台,之後這口小台不斷轉倉,到最後統計結算時間點時,計算其損失獲利。

4.第8個月再買新的0050……到了第14個月時,再重覆一次賣0050、買小台的動作。

5.當然可以集4口小台換1口大台,以後就用大台轉倉。

6.交易手續費還是設為1點,因為我懶得更新了。(我知道小台手續費比較高,但我個人小台買賣總合手續費是56元,比1點小台多了6元,就省略不計了)

7.比較方式:

實驗組:集滿0050到7張換1口小台。
對照組:每月只買1張0050持續存股。

比較兩組獲利總金額的差別。

另外買賣0050的交易手續費及稅金,都不計入。因為兩者都有同時買賣的成本,視為相同。但實驗組多出的期貨手續費及滑價部分,已有列入(就是我之前做的報表)

8.兩組的0050配息都有計入,對照組很容易算,就是當年度配息時,有多少張乘上配息金額就是總配息。實驗組取配息日時,帳上庫存0050張數乘上配息,為配息金額。

如2008/10/24,0050配息2元,所以對照組是2元*已存的10張=20000配息金額。實驗組在10/24那日庫存有3張(因為7張轉成小台了),配息金額是6000。

9.總投資金額:如果看得懂上面的說明,應該可以了解兩組實際投入的金額是相等的。

10.最後帳戶總值計算方式:

實驗組:帳戶總入金+所有期貨轉倉到最後損益金額+總配息金額+庫存還剩的0050賣出金額。

對照組:所有0050賣出金額+總配息金額。

11.總獲利金額計算方式:帳戶總值-總投資金額。

感覺像在寫paper一樣,列完很長的實驗設計,如果有設計錯誤的部分請指教。

結果:

若結算時間點設在2016/1/20,當日兩組總投入金額是5352080。

那天201601台指收7750,台灣五十收55.9。

對照組:持有96張0050。
實驗組:13口小台(或4口大台+1口小台),加5張0050。

答案揭曉:

總投入金額:5,352,080
對照組總獲利金額:737,720
實驗組總獲利金額:952,850

兩者只差22萬,比我想像中少。感覺逆價差所得獲利空間不大。當然實驗組還有沒計入的多餘保證金定存效應和節稅效應,實際獲利是比對照組來得多。

我原先想是否是2016/1/20台股收在七千多點,大跌造成這樣獲利差額不多。於是回測。

假設2015/12/16結算:

總投入金額:5,291,730
對照組總獲利金額:1,164,920
實驗組總獲利金額:1,250,050

兩者差更少,只有9萬。

然後我一路往前回測,更慘的是發現若在2015/7/15結算:

總投資金額:4,971,080
對照組總獲利金額:1,706,820
實驗組總獲利金額:1,620,350

太慘了,每月這樣轉倉下來,總獲利還比單純長期持有少8萬元。

後來我又仔細研究,發現主要是自2014/9開始,至2015/5間,有一段長時間的轉倉正價差。

由於那段時間接近最終結算日,所以相對於是期貨持倉部位最高時,若產生轉倉損失,也會比之前低倉位時來得多。

也就是,前幾年累積下來的轉倉逆價差,有可能在幾個月內就損失光了。

所以若回推到以2014/9/17結算,兩者差別是:

總投資金額:4,294,530
對照組總獲利金額:1,529,770
實驗組總獲利金額:1,771,050

兩者差約25萬。

這是我昨晚研究2-3個小時後的心得,我不敢保證自己有沒有算錯,就給各位參考。

這樣交易是否有價值,就看個人怎麼想了。

順便也回應一下,如果一直轉倉正價差怎麼辦?

可以考慮出清期貨,買回來原來的0050。

小台10口賣出交易成本:約300

0050買入70張交易成本,手續費以5折計:3045。若之後換回期貨交易成本又要再花七千多元。

划不划算看個人,以上僅供參考。

MasterJames wrote:
以版主例子來看,八...(恕刪)


哈!我操作的方式是高風險高桿槓,所以不會照上面說的操作。

只是開了個頭,做了研究,又分享給朋友,總得把因果交待完,不要害了朋友才是。




MasterJames wrote:
以版主例子來看,八年...(恕刪)

你的朋友一定很厲害,能抓住長波的高低點,準確的進出。

話說這樓所討論的狀況,時間點是從2008/1/16開始。在金融海嘯前的高點開始投資的人,一定是個地獄倒楣鬼,地獄倒楣鬼可以平均每年賺個5趴多,還有什麼不滿的呢!


Angrybirds wrote:
如果一直轉倉正價差怎麼辦?
可以考慮出清期貨,買回來原來的0050。

只是........

當第一次出現正價差時,誰知道正價差會連續出現幾個月?
Angrybirds wrote:
哈!我操作的方式是高...(恕刪)


版主所言即是,操作期貨目的就是槓桿效果,版主的這帖給了當初很多人的疑問有了很好的解答。
包括我自己也曾經思考這樣的問題,但總結即是一點,也可以供給各位網友參考。

透過轉單操作期貨在大多頭時會進入了一個盲點,例如本來160萬一口(最保險方式但沒有人做的到,而且也不會有人真的設定160一口如果100一口都是風險),舉例五口台期轉單賺了160萬,這160萬是否再買一口? 答案是肯定會的(事實是不可),這是遇到反轉大跌是,倉位重賺補不了跌,就會加重持倉補的心理魔鬼出現。最終造成爆倉。通常發生長多時的現象。賺錢時會生魔鬼心。

同樣操作0050可以避免這樣的心態,來由是會除權息,當然缺點是稅金補充保費等等,優點是心態,因為價格反應波動小,建議不容易冷靜心大的人操作。

結論我比較建議期貨操作者要有紀律,期貨容易在賺錢的時候看見錢(大漲是轉倉就見錢,0050沒賣前只是戶頭的賬面數字,有可能還賬面虧錢,事實當然還是賺,原有見版大計算),忘了當初長期持有的初衷。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