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hua0519 wrote:
如果政府再不把中國當成主要競爭對手,還是每天只是想要靠中國讓利
不好好想想如何區隔中國與台灣重疊的產品跟著重於台灣產業的提升
不管是簽什麼都沒用啦!!!!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有一點我不認同,那就是目前民選政府只能營造一個環境讓百姓得以發展而不是直接介入。台灣政府過去直接介入經濟發展成立各種黨營國營或半民營公司當領頭羊讓台灣經濟起飛,但是現在已經不允許。
協助產業提升這幾年民選政府除了獎勵條例其他的都不敢做,因為怕被說圖利廠商。台灣現在是被假民主之名的小人綁架,導致廠商沒有能力靠創新提升附加價值,政府只好不斷透過租稅手段來支持產業,一旦沒有支持這些產業只怕未來台灣更慘。
我用三個事實說明中韓FTA:
1.中國對零組件幾乎是不課稅的,只對完成品課稅。舉例來說,如果台灣運引擎、變速箱、車殼到大陸,不用課稅;但把這些東西組成整車,就要課稅。
所以,如果你是商人,會怎麼做?請問台灣這一二十年來,跑去大陸開工廠的台商,都在做什麼事?不就是把零組件運進去,當地組裝嗎?後來甚至還當地生產了呢。這樣是不用課稅的。
2.台經院指出,整體而言,雖外銷訂單持續成長,但廠商海外生產比重已連續2個月超過55%。
這個數字,就是證明我上面提到的說法。
3.中國多項產業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中長期來看還是得透過FTA來替這些產能找到出海口。
所以,中韓FTA,到底是誰比較想賣給誰,還很難說呢

最後,我想說的是,比起FTA這種關稅問題,對台廠而言更大的威脅來自中國大力扶植本地產業....例如已經很慘的太陽能、LED、塑化等;很快地,面板、IC設計、半導體封測等產業,也會面臨威脅。
所以重要的是,台廠面對逼近的威脅,要怎麼保持競爭力的領先?難道只是靠價格保持競爭力嗎?拼價格,拼得過中國當地的廠商嗎? 這才是台廠最重要的課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