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台灣投資人的想法好像是注重在股市比較多?
...(恕刪)

因為 十萬 to 十億..都可自己進場操作
k8 2021撞爛報廢 ; VW vento 1.8CL 01M原汁未改 2024已拖走報廢了
bd_player wrote:
目前也在考慮投資海外...(恕刪)


產品是中性的,沒有對錯、只有運用,直接交易它可以並且容易超越大盤,但手續費的確比交易ETF還多。但是你還要看債劵給你的報酬。用任何公式套它的利率年化收益率絕對都是比現行市場利率表現來的高不少、並且有著流動的面向以尋找贖回時點獲取比當下給你的年化收益率更高的收益率,債市假設在五年內都非常不好好了,基本不可能發生,總是常常有時點是債劵賣出的時點,最近一次像是上上星期到上星期四賣出債劵的這時段債市表現最好,放到到期最不濟你都可以拿回面額+上年化收益率高於現行市場的利率非常多(你當下購買債劵時金融市場給的Risk free rate。)

如果你不贖回放至到期、不會收你贖回手續費 就把它當做保險,也就是手續費交易成本等等少了1%~1.5%左右,你並不會因此而吃虧。它的架構就是給出明碼實價的價格還有透明的報酬率及票面利息等等給您,而不用擔心像保單那樣隱藏貓膩算來算去,你並不會因此而吃虧。

當然 投資債劵要講的還有非常非常多 這只是簡單部份的一些觀念的建立 還要你洽談你自己的專員

ETF債劵指數基金 它本身是一種基金 也不會妄想超越指數大盤,只會追蹤大盤而已,頂多一致,所以獲利只能跟著債劵指數大盤的漲幅、大盤跌你就跌、大盤升你就升,非常被動,並且反應遲緩,基金從你贖回到你帳面上能使用約要5天,買進也要三天左右,所以完全沒法在市場有波動時做及時的買賣,因而造成與市場上的誤差,ETF是被動式投資 你再怎麼賺都不會賺到非系統風險給你帶來的報酬的可能性,因為你只追系統風險應該給你的報酬這一塊。它的好處簡單是不用去看市場 投入慢慢放就好了,你出時的報酬或損益會在你""投入點的當下""指數與""出時""指數。達成一致的波動,但因為手續費會造成ETF的追蹤誤差,總是會少於大盤一些不會完全波動的跟大盤一樣,會有一點點誤差。但時間拉長放的話誤差就會減小。 並且臺灣無法做空除0050外的任何臺灣市場相關的ETF。

真心還是覺得ETF要做也做國際市場比較好

(註:ETF雖追求與大盤一致的表現、但若做多或放空槓桿ETF不在此限)

比如1日、2日、3日、4日 做基本ETF帶給你的報酬有四日,從第一日開始分別是
-5% 2% 3% 8% =那四日以來報酬率就等於0.95*1.02*1.03*1.08=1.0779156 (7.79%收益率)
做了槓桿則不同 拿2倍槓桿來說
並不是等於收益四日以來是15.58%喔(非7.79% * 2)

而是-10% 4% 6% 16% = 0.9*1.04*1.06*1.16 = 1.1509 (15.09%報酬率)

差了快0.5%

賺時如此 賠時亦然

所以槓桿的ETF不能做長期 只能短期 如果槓桿放的久的話會失真。會偏離指數波動 若這樣就是在做一種槓桿交易而非ETF了。

你看你舉的這幾個例子 只有中銀香港是美元的投資級(也就是你一直強調的"高評等"),YTM也只有3.65% 要到2020年才到期。你說這有吸引人嗎? 能高過定存多少。
http://www.boerse-frankfurt.de/en/bonds/boc+hong+kong+10+20+regs+USY1391CAJ00

你說短線做價差賺錢 今年只有106-110 4元,3.7%的漲跌而已。手續費就扣1%了。這麼小的波動,你本要很粗吧

再說假如股市空頭轉債市,現在債卷殖利率這麼低,幾乎跌無可跌了,你還看好債卷漲嗎?
相反的股市多頭 債卷理論上跌。但是債卷好像沒得融卷,只能靠選擇權或期貨吧。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債劵真的蠻可憐的 債劵很大程度上跟保險意義一樣,但多了流動性跟獲利的空間,唯一缺點就是大部份高評債承作額10000外幣起較高外抽你2.5%左右,保險從最低保期開始到最高保期抽你最少10~50%, 大家還是喜歡買保險-


有什麼儲蓄險會抽50%的?抽到本金剩一半來孳息那有可能找得到買家?

高評債利率較高的通常是以波動情大的貨幣計價的, 以美元計價的高評債在扣除手續費之後殖利率了不起只有3.X%, 如果到期前賣出可能還要另外再付手續費, 持有時間也有保管費用. 另外配息好像還會被扣30%的稅金, 如果被扣的稅款拿不回來, 這樣實值利率只剩2.X%了, 除了可提早賣出的方便性之外, 和儲蓄險的利率也就差不多而已.

看起來海外的債券ETF還比較划算, 像Vanguard Intermediate-Term Bond ETF, expense ratio 0.1%, 77%的持有債券是信評為A以上或是公債, 似乎在風險或交易成本上都勝過直接向券商購買債券, 缺點只是不像債券有明確到期收益. 只是不清楚這類的ETF是否有配息, 如果沒有配息的話是否就沒有被課稅的問題?
在景氣往下走,利率也往下調整以刺激景氣時,投資級債的利率也會走低,產生不錯的資本利得。
相反在景氣往上,CPI 需要加點控制時,調升利息,造成投資級債利率也走高,產生不小的資本損失。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加上高收債無違約風險或可控,那投資級債的風險比高收債還大。
債券跟股票不同,不是優質才比較好,要看風險報酬的對應關係。

在匯豐的債券列表里,apple 的10年公司債,也才2.4%而已。google 是3.375%. (沒仔細看細節)
如果這兩隻存續期間為 8年,明年六月升息 1碼 0.25%,如果公司債隨著升降,那資本損失會等於2%, 去掉一些費用後,等於買這兩隻投資級債,一年內,跟本沒所得,那萬一是升息 2碼呢?

債券很複雜,不是股市升,債券跌,投資級債比高收債安全這麼三言兩語就交待得清楚。

高收債債券基金很爛,但沒辦法,個人能力有限,也怕死,債券部分目前還是以高收債券基金為主。
如果你可以用個別債或債券ETF 來取代,那請發表作法,讓大家好好學一下。
bala gogo wrote:
你看你舉的這幾個例子...(恕刪)


你確定我列出除你說的中港才為A級以上信評?美元的債劵多太多了 我說了我只是舉出幾檔(1/15),還有另外其它很多 檔檔A級以上,要B的那就更多了(但B的大部份要求都更高,因為風險更大),你以為我只是選最高的給你看嗎?有高有低的債劵那麼多 我不過隨機挑,並且不同國家或公司的承作能做到國家的風險分散 列舉不代表推薦 而是舉例 揭露不同國家的市場讓大家知道該市場平均走勢是怎樣的而已,你要我多放美元的也可以,難道英磅不強嗎?在國際上買賣不大嗎?難道澳紐加不是主流貨幣嗎?大家都知道歐英澳紐美加日港 瑞士法郎 近期人民幣也開始形成了一種主流,難道持有這些貨幣很不安全嗎?給出不同的當地公司不過就是簡單平均列出市場上有那些不同國家的大公司而已?不僅僅只有一個一美國,看金融以全球的格局是基本的觀念,再者我問你 YTM 持有至到期有3.65,你說"也"? 到2020不過六年,我問你保單或定存能夠給到六年期到期拿回3.65%?是每年給3.65%,而不是那種欺瞞人的單利算法 六年一筆才3.65%,並且它帶給你的還有隱含的出售獲益率,而那1%,請你搞清楚,1%不是每年扣你1%,在整個過程內收你一次,因此並不是你才賺2.65%的概念,請你要知道。

債市的承作額本來就會高一點,的確需要些本,美國的公司或小額公債1萬美金起,但一萬是遙不可及的事嗎?
請問我說過我看好債劵要漲嗎?是股債拉扯過程中會有波動,它現在就在這一個區間拉扯了,股市空頭轉債市 一定要能跌,它們不會拉扯??不確定時,你又一定要交易?不過等下次股市回檔修正時在做債劵的交易也可以,息還是在那 本金還是在那不變,我說的一開始就有說過是要股跌時做債劵的反向思考 雙邊考量,我有說債劵將要升嗎?請問?

再者美國可能明年將會升息 並且這個月QE3政策結束了,你認為市場將會是什麼走勢?當升息時股市借貸資金成本變高,股市將會下跌,這是總體經濟會上到的一個單元"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因為升息利息變高 資金借貸成本提高→股市下跌→投資人轉向能給出比投入在股市更高殖利率的債劵→造成債劵買盤又上湧→聰明的投資人賣出到一定的量→賣壓出現→市場又再慢慢反應過來,簡單要想不過如此的因果關係而已,但是過程中還有東西,講出來又是一篇大論了

不是只有一面性的結果,在這段時間你做到了 到期殖利率將不只3.7%,沒能做到,放者也是3.7%,會侵蝕你本金嗎? 不過在這幾年之內再找波動做就好,債劵的波段那麼明顯,最近就是上上周至上上星期四時候,你怕這六年內找不到明顯的股市修正利用債劵套利?債劵不用融劵,當你在購買開始到到期日時間想要賣出時隨時向國際市場(臺灣是向新加坡報價)報價,因為次級市場夠大,所以承接者是很多的,因為他們的需求或許不同,也許需求是再結合債指期貨套利,此時又會是另一種變化了。所以只要你夠會想,夠能運用 就能在市場上一直賺到大部份非理性投資人的錢。

還有我已盡力在以盡量白話的方式在解釋了,我的目的只是一種分享而已,讓我們有不一樣的想法 也換換想法去賺賺國外的錢

股海神經 wrote:
在景氣往下走,利率也往下調整以刺激景氣時,投資級債的利率也會走低,產生不錯的資本利得。
相反在景氣往上,CPI 需要加點控制時,調升利息,造成投資級債利率也走高,產生不小的資本損失。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加上高收債無違約風險或可控,那投資級債的風險比高收債還大。
債券跟股票不同,不是優質才比較好,要看風險報酬的對應關係。
(恕刪)


第一個你說的是對的,第二個產生產的資本損失是對交易來說 你持有至到期拿本金加得利也是一種保本,會損失嗎? 這情況下只是高收債情況會變好、而債劵不會有什麼問題
今年的美國公債etf的價格是往上的,大於美股etf漲幅,雖然已經是低利率,

看上面很多網友依照經濟理論推測,
但還是被市場修理:今年債券價格是往上的。

目前混合持有債券的投資者,收益率表現,可能比單純股票etf投資者好。

另外,我在另外一個論壇,有投資者投資美股etf,
虧損幾萬元,在那邊殺進殺出,虧損9%(跟著市場情緒賣出);
但如果什麼都不作,頂多目前才3%.



另外回版主:台灣人喜炒短線,又偏愛個股,不喜歡ETF波動小,自許是股神,沒飆個300%,不叫作投資股票,但被套或虧錢喜歡說大部份人都輸錢。

小小留學生Hsiang wrote:
第一個你說的是對的,...(恕刪)


沒有資本利得的情況下,投資級債的收益率低。
比外幣定存還低。
除非美元強勢,紐幣/澳幣/南非幣/人民幣弱勢,不然買外幣定存就好了。
股海神經 wrote:
沒有資本利得的情況下...(恕刪)


好像似乎不是這樣子的吧?它在開始你若就打算持有至到期。給回你的也就像回本金跟票面利息考量去得出給你的那到期殖利率。跟保險性質一樣,但是你還可以不用被鎖。期間找到賣點贖回。並且我沒說它一定帶給你報酬,但一定保你像保險那樣的結構,多了更多的操作變現性 你方向好就能額外賺到比保障好的那一部份。並且我也一直說過股債不是只做一種而已啊 沒叫你一定要買債或股,而是有另一種想法去結合獲取非系統中的利益。是一種因果。果因“因”,因結“果”如此雙頭進出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