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ress626 wrote:
蘭嶼的是低階核廢料,...(恕刪)
言之有理,尊重您的看法,但不同意你的觀點
1.您可了解目前蘭嶼核廢料儲存的狀況
低階核廢料保存成這副德性,你還指望核電廠內的高階核廢料
2.請問台灣哪個地方具備地質穩定,沒有地下水源,可以安全貯存核廢料
3.美國、法國是個高科技人才聚集的國家,
但至今依舊沒有辦法 "有效率" 的提煉你所說的U、Pu
更別說使廢棄物體積縮小1/10
4.目前核4使用的技術,不是用第四代核反應器,
就算日後第四代核反應器研發完成, 核4的核心也不能像升級電腦CPU這麼簡單
第四代核反應器也許會用在"核5",但會有"核5"嗎?
froce wrote:
備用產能和基載是不同的...
備用產能是把所有能發電的機組都算下去...包括基載、中載、尖載...
基載則是不受外在因素影響可穩定發電的發電方式...
所以基載幾乎都是365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在發電...最好還要成本便宜...
核能剛好都滿足這些條件...
目前台灣核能佔了約400萬瓩以上...而且是基載...
http://stpc00601.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load_fueltype.html
如果真要做非核家園...
除了興建火力電廠以外要拿什麼去填那400萬瓩的基載?...
用中載、尖載的發電方式去填補除了不穩定外...一定也會增加發電成本...
這主題綠委拿備用產能足夠說沒核能發電成本不會上升根本沒道理...
我覺得"拿備用產能足夠"跟"核能發電成本"是真的太簡化了, 需要再更多資料:
1. 多少人知道基載/中載等意義? 其實就是以"相對穩定"及"發電成本",
穩定: 以核能/燃油/燃氣/燃媒算相對穩定, 太陽能跟風力是"相對不穩定".
發電成本: 這個我覺得有疑問的是, 核電廠的建設與廢料儲存成本(現在還有風險成本)並沒有分攤, 所以核能"單價"便宜, 可是"總價"到底便不便宜?
2. 電廠發電基本上是以"尖峰用電"及"備載用電"來當機組是否啟動的參考.
尖峰用電就是以過去用量, 推估今天需要的最高電量, 而備載用電是應付意外, 例如: 預估可能機組發電量不夠等狀況.
而台電需要的就是計算與分配該用哪些機組來發電, 讓每天的發電量足夠應付"尖峰用電".
3. 而為了一些機組維護, 以及將來可能用電成長, 需要預留維護時間不能用, 及預先建設新機組, 應付幾年後的用電量.
所以這邊第二個問題就是: 台電預估的用電量, 是十多年前工業發展快速的狀況.
另外一個問題是: 台灣的用電高峰是夏天, 而夏天也是雨水大增, 水力發電效能很高的期間, 印象中數個水力電廠就可以取代一個核電廠, 所以台電是否有掌握這些電力的發電效能, 而不是只有想"相對不穩定"就放棄?
4. 到底高用電用戶在哪? 由於核電廠會在北部, 是過去常要"南電北送"的狀況, 而需要南電北送, 主要是因應科學園區等用途, 所以才需要相對穩定的電力, 而同樣在工廠外移的情況下, 到底用電量多少的地方在哪? 另外也衍生跟經濟發展有關: 為什麼要補貼工業用電? 補貼的參考成本及工業用電回饋有多少?
所以個人概觀有幾點想法:
1. 我不反對要讓電價"回歸成本", 但是應該先知道成本的分攤是否合理, 工業用電補貼政策, 以及是否有肥貓等, 如果成本讓人合理, 才有"回歸成本"(不一定是漲價)的基礎.
2. 要分短中長期考慮政策, 區分出現在與未來: 現在就是用電量無虞, 而之前看過的資料, 未來大概 50 年內也是用電量無虞. 因為工業成長減緩了, 原本台電預估 10~15 年的尖峰, 大概要 50 年後才會達到.
3. 台電應該要提供更多資料, 例如: 水力/風力/太陽能等"相對不穩定"的方式, 到底各種時段發電效率多少?
4. 從其他方面綜合評估, 例如: 以"節能獎勵"取代"用電補助", 階層性電費, 夜間電費折價; 以及汰換過於耗電的設備等.
aquaaqua wrote:
你這段資料不知道是不是故意漏掉的,
就是剩下的火力發電廠,任意一個的的發電量是多少?
其中一個發生問題隨便都超過6%吧,這問題你要怎麼解決?
台電有各機組發電量資料, 請參考:
http://stpc00601.taipower.com.tw/loadGraph/loadGraph/genshx.htm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