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台灣的人才很便宜,但少了舞台

pcgs wrote:
你的資訊才是錯的,而...(恕刪)


我給的數據是我自己的實際經驗,

我是去基隆中正公園做大理石走道工程,

當年很流行用碎大理石來鋪走道,

早上八點做到太陽下山,

第一次打工所以印象很深,

實領就是一千,

我家是大安區的木材加工廠,

台北市很多舊公寓的檜木窗、柚木門和門框都是我家做的,

望季平常都有七、八個技術工人,

當時薪資就是如此!

nick3779 wrote:
台灣的物價水準已經算很好了,在泰國我們家也有公司、工廠,台灣的物價不比泰國高哦!...(恕刪)


大陸 泰國以前物價比台灣便宜很多, 現在變成這樣真是令人不勝唏噓呀 !!


不過這幾年國際原物料大漲, 政府控制台灣物價漲幅相對其他國家低很多這也沒啥好得意的 ...

因為企業為了維持生存, 要嘛就學歐美國家大幅裁員, 要嘛就減少開支 ...自然就沒

錢替勞工大幅加薪囉 ~~

piwu0531 wrote:
....................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

2000年.........1,377億..........2,027億...........1,483億.........1,722億
2007年.........2,994億..........3,496億...........2,467億.........3,713億 ......單位:美元
===============================================
成長..............117%..............72%...............66%..............115%


....................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

2008年.........3,381億..........3,620億...........2,556億.........4,220億
2012年.........4,084億..........4,432億...........3,011億.........5,481億 ......單位:美元
===============================================
成長...............21%...............22%................18%...............30%

.............(恕刪)


別再拿這數據來騙人了,

很多都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數據,

比較主計處的國民平均實質薪資最準!
WonderDragon wrote:
很多都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數據...(恕刪)


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迄2008年升至47.0%。

在2000年的時候,台商在台灣生產所占比重,筆記型電腦93.3%、主機板52.0%、液晶顯
示器97.0%、數位相機45.1% , 至2008年卻分別降至1.0%、1.5%、0.3%、0.7%。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1/today-e1.htm



相較之下, 近幾年由於有ECFA加持, 海外生產比重增加速度現已大大減緩了 ...

當然, 這些真相媒體是很少會去報導的啦 ~
chenhoubest wrote:
請教開版樓主, 你是人才嗎? 若是, 具備那些條件和優勢, 可視為人才. 若不是, 如何往人才之路邁進.

請賜教....(恕刪)



現在台灣的人才就比較不流行去美國囉 ~~

piwu0531 wrote:
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迄2008年升至47.0%。...(恕刪)


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迄2008年升至47.0%。

真相都被你說出來了!


WonderDragon wrote:
別再拿這數據來騙人了...(恕刪)


也不能光看名目薪資,得考慮物價在內,畢竟大部分人的主要消費在國內

piwu0531 wrote:
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迄2008年升至47.0%。

在2000年的時候,台商在台灣生產所占比重,筆記型電腦93.3%、主機板52.0%、液晶顯
示器97.0%、數碼相機45.1% , 至2008年卻分別降至1.0%、1.5%、0.3%、0.7%。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1/today-e1.htm



相較之下, 近幾年由於有ECFA加持, 海外生產比重增加速度現已大大減緩了 ...

當然, 這些真相媒體是很少會去報導的啦 ~...(恕刪)


新聞的真假不說,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時代不同了,沒有跟上世界的發展腳步。

2000年的時候,筆記型電腦、主機板、液晶顯示器都算是科技實力比較強的產業,在產業上升階段代工就能大賺。現在呢?這些產業已經沒什麼門檻了,競爭變大,筆記型電腦、主機板這些產業整體還在下滑,代工的利潤就更低了。
台灣在上一波產業革命中佔據不錯的位置,2000年開始是互聯網的寒冬也是互聯網行業真正開始崛起的起點,google也好、fb也好、淘寶也好都是在這段時間開始發展的,台灣沒有跟上或者判斷對產業的方向,這才是值得思考的。

一切隨風去 wrote:
新聞的真假不說,但是...(恕刪)


我個人覺得不一定是這樣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看到成功的例子才開始進入,其實晚那一點點才進入的,取得成就的不多,尤其是科技業,每18個月得要有創新,這樣快速的變化其實很難保持長時間都能有好的創新來取得長期的優勢,別光看成功的那個例子,失敗的更多,媒體不會報導,但那些努力而失敗的,佔據的比重更大,創新是非常冒險的,成功的比例很低,但獲利極高,不一定要從這邊尋找

投資的秘訣,不是評估某一行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它的發展前景有多好,而是一間公司有多強的競爭優勢,這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產品和服務的優越性持久而深厚,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優厚的回報。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上面這種,或許沒有爆發力,但穩定而長期的獲利卻是存在的,這不也是一種方向

此外創新不一定要新科技,或者新技術,老的產業中尋找或創造新的價值也是一種,法國的紅酒說穿了也不過是個農業,然後有點後制加工,但取得的產值差多了,老的東西重新整合、包裝、未必不能有新的利潤產生

只要有想像力,老的東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機會再翻身。

economic wrote:
我個人覺得不一定是這樣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看到成功的例子才開始進入,其實晚那一點點才進入的,取得成就的不多,尤其是科技業,每18個月得要有創新,這樣快速的變化其實很難保持長時間都能有好的創新來取得長期的優勢,別光看成功的那個例子,失敗的更多,媒體不會報導,但那些努力而失敗的,佔據的比重更大,創新是非常冒險的,成功的比例很低,但獲利極高,不一定要從這邊尋找

投資的秘訣,不是評估某一行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它的發展前景有多好,而是一間公司有多強的競爭優勢,這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產品和服務的優越性持久而深厚,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優厚的回報。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上面這種,或許沒有爆發力,但穩定而長期的獲利卻是存在的,這不也是一種方向

此外創新不一定要新科技,或者新技術,老的產業中尋找或創造新的價值也是一種,法國的紅酒說穿了也不過是個農業,然後有點后制加工,但取得的產值差多了,老的東西重新整合、包裝、未必不能有新的利潤產生

只要有想像力,老的東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機會再翻身。..(恕刪)


投資和創新你說的不錯,但那隻是一方面。

巴菲特的投資是投資,投行的投資也是一種投資。更關鍵的是對於政府來說要扶持和鼓勵一個有前途的產業這是必須的,不僅僅是投資。

不只是科技業,每個行業都會有一大批的人倒下去,現在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就以筆電來說10年前是朝陽產業,不居安思危的做出一些改變,看不到趨勢的變化到最後轉型都來不及。而高回報的行業更容易吸引投資和人才,如果本地沒有這樣的產業人才會去其它的國家和地區。

傳統產業沒什麼不好,吃穿住行永遠是需要的,但是就是這傳統行業也會被新興行業所影響,看看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越來越多的影響到了傳統行業,又帶動了一批相關產業的發展。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