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gs wrote:
你的資訊才是錯的,而...(恕刪)
我給的數據是我自己的實際經驗,
我是去基隆中正公園做大理石走道工程,
當年很流行用碎大理石來鋪走道,
早上八點做到太陽下山,
第一次打工所以印象很深,
實領就是一千,
我家是大安區的木材加工廠,
台北市很多舊公寓的檜木窗、柚木門和門框都是我家做的,
望季平常都有七、八個技術工人,
當時薪資就是如此!
piwu0531 wrote:
....................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
2000年.........1,377億..........2,027億...........1,483億.........1,722億
2007年.........2,994億..........3,496億...........2,467億.........3,713億 ......單位:美元
===============================================
成長..............117%..............72%...............66%..............115%
....................新加坡............香港................台灣..............韓國
2008年.........3,381億..........3,620億...........2,556億.........4,220億
2012年.........4,084億..........4,432億...........3,011億.........5,481億 ......單位:美元
===============================================
成長...............21%...............22%................18%...............30%
.............(恕刪)
WonderDragon wrote:
很多都是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數據...(恕刪)
piwu0531 wrote:
台灣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重於2000年僅13.3%,迄2008年升至47.0%。
在2000年的時候,台商在台灣生產所占比重,筆記型電腦93.3%、主機板52.0%、液晶顯
示器97.0%、數碼相機45.1% , 至2008年卻分別降至1.0%、1.5%、0.3%、0.7%。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dec/21/today-e1.htm
相較之下, 近幾年由於有ECFA加持, 海外生產比重增加速度現已大大減緩了 ...
當然, 這些真相媒體是很少會去報導的啦 ~...(恕刪)
一切隨風去 wrote:
新聞的真假不說,但是...(恕刪)
economic wrote:
我個人覺得不一定是這樣看的,絕大多數人都是看到成功的例子才開始進入,其實晚那一點點才進入的,取得成就的不多,尤其是科技業,每18個月得要有創新,這樣快速的變化其實很難保持長時間都能有好的創新來取得長期的優勢,別光看成功的那個例子,失敗的更多,媒體不會報導,但那些努力而失敗的,佔據的比重更大,創新是非常冒險的,成功的比例很低,但獲利極高,不一定要從這邊尋找
投資的秘訣,不是評估某一行業對社會的影響有多大,或它的發展前景有多好,而是一間公司有多強的競爭優勢,這優勢可以維持多久。產品和服務的優越性持久而深厚,才能給投資者帶來優厚的回報。
巴菲特的投資哲學是上面這種,或許沒有爆發力,但穩定而長期的獲利卻是存在的,這不也是一種方向
此外創新不一定要新科技,或者新技術,老的產業中尋找或創造新的價值也是一種,法國的紅酒說穿了也不過是個農業,然後有點后制加工,但取得的產值差多了,老的東西重新整合、包裝、未必不能有新的利潤產生
只要有想像力,老的東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機會再翻身。..(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