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5

2317鴻海一直跌 請問要放棄嗎?

ps20304win wrote:
終於遇到有相同想法...(恕刪)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17/12/16/foxconn-invest-micro-led/

郭台銘砸重金投資 Micro LED,反制三星侵門踏戶

三星近期加碼與台廠 Micro LED 供應鏈合作,讓鴻海集團高度關注,同時間,蘋果用美國半導體啟試產傳聞不斷,新一波面板大戰才剛要開始……

剩不到一個月!南韓三星電子正在和時間賽跑,準備在 2018 年 1 月 7 日 CES(美國消費性電子展)上,搶先展示 Micro LED(微發光二極體)電視,如果成功,三星就能把蘋果剋制三星的利器,變成下一個賺錢利器。更特別的是,這一次協助三星生產相關產品的供應鏈,部分來自台灣。

過去一年,南韓廠商經常拜訪台灣的 Micro LED 供應鏈。一位產業人士觀察,台灣的台元科技園區,「這一個月,幾乎天天都有南韓工程師在這裡出現。」

工研院電光所所長吳志毅指出,今年工研院主辦的 Micro LED 論壇,台下許多聽眾竟幾乎多是來自三星、LG 的專家,而且頻頻發問。晶電總經理周銘俊也曾表示:「如果明年三星推出 Micro LED 電視也不要太意外。」

台廠新技術受三星高層關注
南韓三星為何如此關切台灣的技術發展?因為三星發現台灣的供應鏈,已經在蘋果之外獨立成功製造出解析度達 300 DPI 全彩顯示資訊的新型顯示器,只要換上軟性基板,就有可能做出可撓式的顯示螢幕,或是透明的新型顯示器,與三星搶食市場。

在台灣,研發 Micro LED 技術的公司並不少,宏碁創辦人邰中和旗下的和蓮光電,今年 5 月就和 Google 投資的 GLO 公司,點亮了一面彩色 Micro LED 螢幕;11 月,台灣聚積科技推出第一款專為 Micro LED 設計的驅動晶片;至於晶電投資的錼創科技,今年也端出 Micro LED 全彩螢幕樣品。另一家由奇美電子電視面板事業部前總經理陳立宜創立的 Mikro Mesa,也表示他們在 Micro LED 技術上取得突破。如果再加上友達、群創、晶電、鴻海等大廠,台灣研究 Micro LED 的團隊並不少。雖然台灣在全球面板市場上處於守勢,但卻有相當多團隊投入這項創新技術的研發。

只是這項技術要真的發光發熱,光有顯示技術不夠,還需要量身打造的顯示驅動 IC、機構件、電路,才能展現最大效果。少了這些支援,極具創新能量的顯示技術也沒有市場價值。

但這些資源,三星統統都有,「三星在 Micro LED 上已投資了 3 年,有數百名工程師在研發」,業界人士觀察。換句話說,當蘋果在台灣龍潭設立祕密研發基地,打造 Micro LED 供應鏈時,南韓三星也同時在內部祕密練兵。

過去一年,三星同樣在台灣打造 Micro LED 供應鏈,業界認為,三星要搶先做出 Micro LED 電視,目前已進入最後階段。

2 個月前,業界傳出由三星顯示部門社長韓鍾熙(Jong-Hee Han)出面,邀請台灣相關供應商到南韓開會,討論進一步合作的可能性。

韓鍾熙在三星內部位階極高,直接向共同執行長金玄石報告。據了解,只要與他開會,在他進到會議室前,所有副總裁以下高管,全都要排成 2 列在門口迎接。他也正是三星電子相關計畫的負責人,對台灣的 Micro LED 技術很感興趣,不但希望台廠提供樣品,還要對方提出長期合作計畫。

三星大動作讓郭董積極跟進
三星找上台廠合作的消息,隨後傳到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耳裡。12 月初,他在土城總部開會,討論加碼台灣 Micro LED 供應鏈的策略。這一天是星期六,但總財務長黃秋蓮、鴻海集團副總裁暨夏普社長戴正吳等高階主管全數到齊,郭董一聲令下,鴻海集團裡最頂尖的顯示技術專家,透過全球總機,紛紛從廣州、日本連線開會。

「你們知道,三星今年前 3 季賺多少錢嗎?3 兆台幣!(註:三星電子今年前 3 季淨利為 11.19 兆韓圜,是 2016 年同期的 2.4 倍)」郭台銘說。三星今年挾 OLED 顯示技術賺大錢,如今還要挖角台灣的 Micro LED 供應鏈,郭台銘再也無法坐視。

目前,郭台銘新投資的 Micro LED 公司 eLux,正在和鴻海旗下的榮創合作,但三星加碼與台灣供應鏈合作後,鴻海也決定考慮用三星同樣條件跟進。同時,戴正吳帶領的夏普也將研究,能否把 Micro LED 技術,與夏普引以為傲的 IGZO(薄膜電晶體)技術結合,做出高階顯示面板。《財訊》調查,目前鴻海旗下的次集團,也都各自運用自有資金投資,例如車用事業部,積極想把這項技術運用在汽車產業。

但是,其中最關鍵的角色,還是蘋果。今年底,蘋果龍潭廠傳出縮編,是否對 Micro LED 技術的熱情正在衰退,甚至熄滅?

《財訊》向多位業界關鍵人士查證,「龍潭廠並未縮編,只是任務調整。」一位業界人士表示,龍潭廠原本就是蘋果次世代顯示技術的供應鏈整合中心,因為 OLED 和 Micro LED 都屬於自發光技術,因此,蘋果找來台灣 OLED 技術的團隊,同時評估這 2 項技術。「現在,他們被要求把重心放在 OLED 上,因為現在 OLED 技術都掌握在三星手裡,蘋果必須握有技術,才能知道未來要怎麼調整、如何設計」。《財訊》調查,蘋果龍潭廠正在和帆宣及達運、達邁討論,是否運用台廠的 OLED 材料和設備生產螢幕,取代三星掌握的相關供應鏈,龍潭廠內的設備,正可以用來驗證台廠的技術。

蘋果瞄準中小尺寸面板
換句話說,龍潭廠正忙著拆解三星的 OLED 技術,同時,三星也來台灣挖走蘋果關注的 Micro LED 供應鏈。

「蘋果對 Micro LED 的熱情並沒有下降」,一位產業專家觀察,「蘋果要的跟三星不一樣。」他分析,蘋果對中小尺寸面板更有興趣,目前做中小尺寸面板比大尺寸更難,「蘋果還需要更多突破」。

(全文未完;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


ambitiously wrote:
https://finance...(恕刪)
小弟不才,大大PO這篇文的意思是?鴻海不能買嗎?

ps20304win wrote:
小弟不才,大大PO...(恕刪)






devine wrote:
好像橘子,轉投資很...(恕刪)


好像橘子,轉投資很多。
只有代工製造壓低成本才是鴻海專長。

差多了吧!
ps20304win wrote:

終於遇到有相同想法...(恕刪)

必須啊 haha
就在剛剛 蘋果股價又創了歷史新高 也突破發表會前的高點
到現在 還是台灣媒體全球獨創 一直洗腦 賣不好賣不好賣不好
我觀察南韓媒體 常常很愛國 但這次靜悄悄 沒有台灣這樣離譜唱衰
請問各位 蘋果賣不好 南韓也很多是供應鏈的 為何沒有任何消息
就只有台灣的媒體 瘋狂爆料 一下砍五十趴 一下砍三十趴 真相呢

待在台灣的投資人 真的很悲哀 很多人在台股交易 除了方便 也是順便交些稅
但是 面對 這麼惡劣的股票媒體 市場往往人為扭曲反應
如果 投資人可以直接投資美股 根本不用費心擔心 明天媒體又要演哪齣了

昨天 提大立光 順便提到舜宇 我們有記者 也是腦袋不知如何使用
明明 舜宇是反應 非蘋中高階手機被蘋果打慘 所以營收低於預期 不過年度成長仍大
這各真正的原因 不去好好探討 反而 大筆一揮 說市場擔心大立光會殺價競爭
舜宇的玻璃鏡頭 在車用已經佔三成了 成長很快 這各跟大陸車商採用有關
亞光喊很大 但是 看成績 舜宇在車用應該是領先了 題外話

為何 不敢探究 也不敢頭版爆料 非平的中高階手機 被蘋果慘電
因為 這會破壞 整各媒體洗腦的主軸 蘋果賣不好 賣不好 賣不好
但是 自己就給各炸彈 說大立光產能擴大 會殺價競爭了
還好 大立光 沒接到炸彈

各位 如果 真正了解到 大立光的幾乎寡占的金雞母 是所謂的 後置鏡頭 千萬像素以上
目前是 6P 6片塑膠鏡頭 全世界的中高階手機 除了三星 主要採用自家的 部分外購
其他品牌 都是大立光拿下的 而且 這各後置鏡頭 逐漸採用雙鏡頭 也就是需求倍增
大立光擴廠 主要是因為蘋果 今年 ix/i8+ 採用雙鏡頭 比去年只有7+ 是倍數以上增加
加上 各品牌的高階 也會轉向雙鏡頭 而且 大立光的 6p 是有專利保護的

目前 也只有玉晶光 有避開專利 能夠交貨 6p 後置鏡頭 一般認為 蘋果有二邊喬一喬
反正 就是要有 2nd source 就是 但是 第三各供應商 二三年內 那就幾乎不可能了
大立光的專利 是很完整的 如果另外避開去研發 加上蘋果認證 跟 擴產 三年內都很難
而且 到時候 是採用 7p 還是 G+P 都是未知 因此 這各 6p鏡片 沒有新增對手的可能

那麼 請問各位 大立光是腦殘嗎 蘋果要砍她價都很辛苦了 他還會白癡到自己砍價
只是為了增加在蘋果 後置鏡頭 80% -> 85% 結果 卻是 自己的營收跟獲利下降更大
而且 在怎麼砍 份額就是差不多八成多 這種實務上的不可能 而我們媒體
為了打擊大立光的股價 可以不用大腦 也不問產業實務經驗人士 自己腦補很瞎的理由

順便講細一點 前置鏡頭 4p 自拍用的 基本上 大立光已經很少交了 可以不計
這各對大力 單價跟毛利算較低 只有 今年新增的 3d感測模組 大立光大約交一半
不過 這各也是 4p鏡頭 一般估計 明年 大立會減少份額 主要重心 還是後置
因為 雙鏡頭的滲透率會拉升 有的估計倍數成長 這一塊 大力可以說是寡占 市佔率八成以上
這各單價高 毛利也高 當然技術與量產門檻也很高
可以看到的對手 就是玉晶光而已 既然 只有二家 所有優勢都在大力
為何大力 需要殺價 傷人一分自傷九分 況且 大立的老闆一直強調 良率不滿意
調升自己的產品良率 才是大立正確努力的策略 根本就不可能殺價 重傷害自己獲利

台灣 難得在全世界 有這幾家能夠立足台灣 征服全球的 領袖公司 大立光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 在其他國家 早就備受呵護了 但是 各位去看看 台灣的媒體 很多時候
恨不得 打死這些優秀企業

我們 明天 再來看看 台灣媒體 又要爆料哪一個蘋概股
我要反問各位 為何蘋果可以在台灣媒體一片唱衰中 創歷史新高
高通為何不行 英特爾為何不行 思科為何不行

散戶都騙上車了,當然是先推下懸崖再說

沒辦法,台灣是淺碟市場,極少數人就可以操縱股價,所以都是主力說了算
p1212 wrote:
散戶都騙上車了,當然...(恕刪)

等你喲

價格越低越讚
只怕低價不再來

看到蘋果創歷史新高 往華爾街目標價 200 前進
希望台灣的證卷商 能夠靈敏一點 多發一些美國科技龍頭ETF 造福大家

本人這麼多年 今年這樣扭曲的情況 前所未見 非常氣憤
去年 i7/7+ 全世界看壞 結果馬上全被打臉 媒體就不敢鬼扯蛋
今年 因為 ix 延遲上市 所以造成供應鏈跟果粉選擇的各種狀況
給予媒體很多空間 乎多乎空 各種道聽塗說的爆料
加上 今年以來 不少內資主力回到台股 資深的 應該看得到 很多手段
就是以往 內資主力 翻雲覆雨的套路 重複而已

這些股票市場媒體亂象 是散戶大眾的痛苦所在 追高殺低 主力因此獲利
很多人 會說 這本來就是如此 自己要習慣 並且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

然而 都是投資人 都是蘋果愛好者 為何美國投資人比較幸福 台灣的就要受苦
各位 美國股市 重視的季報 事前的預估 發布 差異是更好還是不如預期
股價的轉折 都是在季報公布後 各位應該都很熟了 然而 重點是 季報之間
除非重大產品事件 三星燒機這等級的 否則 華爾街反應 都是當作不實 不被證實的八卦
對於各股的交易 影響很小 直白講 就是小道消息 就是幾乎 不會造成影響
因此 在美股交易 往往投資人很輕鬆 只要專注大波段的多空趨勢 是否改變

比如 這次蘋果 從發表會低點 逐漸走高到今天再創新高 中間 也有多次 頭版利空
可是 股價就是不反應 繼續走大趨勢向上
事實上 華爾街 對於蘋果新機的銷售 並沒用嚴厲的高標準要求
因為 ix 延遲銷售 所以接受 整體第四季較低 明年第一季 比往年高
而這各第一季的往年高 大部分也是估計 數量年增加10%上下

不像台灣媒體 刻意拉高標準 一定要比第四季好 才是賣得好
現在 各位知道 重點差異了嗎 因為老美用合理的預估 所以蘋果繼續上漲
但是 全世界 只有台灣 用過高的嚴苛要求 造成台灣的蘋概股 考了九十分 視作當掉 不及格
而且 明明非蘋表現得很差 卻是隻字不提 真正被當的 反而沒事

如果台灣股市相關的媒體 繼續這樣 如何自保 我想各位必須中長期奮鬥 想待在台股生存
不過 我也建議一些手法 各位可以參考 從簡單可行的做起 比如 我把這次一些誇張的新聞跟記者
選擇幾個 列在底下

經濟日報 蘋果鏈爆料 i8砍單五成 2017-10-19 00:17經濟日報 記者謝艾莉╱台北報導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12/2765507

中時 工商 台廠慘吞毒蘋果!iPhone X零件廠遭爆「瘋狂砍單」2017年12月09日 12:32 中時電子報 吳美觀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09003894-260410

以上的新聞 其實是來自電子時報 最先爆的 記者是誰 有興趣可以搜尋 我沒帳號 懶得問
電子時報的品質如何 各位 如果有長時間閱報且在產業的 就很了解
這幾各爆料 最大的矛盾 在於 蘋果對於資訊保密要求非常嚴厲 業界就算是多年老友見面
絕對不可能講出明確的項目與數字 因為 太容易追查 個人與公司可能被索賠鉅額賠償
請問各位 哪個白癡可以多次跟記者這樣直白談論蘋果的訂單情況 還可以知道台積電訂單變化細節

現在十一月營收都公布了 請問和碩 緯創 鴻海的營收 有無i8/i8+ 被砍單五十趴的表現
如果這各最快實現的爆料 都如此經不起考驗 那麼 還有甚麼內容可以相信

順便 提醒 這種龍頭大公司之間的訂單 實際上 沒有真正固定死的數字 是 rolling forecast 滾動式
因此 實務上 沒有辦法切割成單月下多少訂單 因為 是一直逐日滾動改變的 真正能切割的是當月出貨數字
因為 每月公司會決定關帳時限 然後跑進銷存資料庫 根據會計原則 確定出貨數字
砍單幾十趴 這種聳動的標題 表明不懂實務的大記者寫給散戶大眾看的 真正實務上操作 絕非一刀二斷

底下這各 主要是提醒幾個常見套路
中時 外資減碼,玉晶光失守300元關卡 2017年12月18日 時報記者張漢綺台北報導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1218004126-260410

首先 各位常常見到 內容提到 法人說 市場認為 等等推給客觀第三者 事實上 你要視為 這是記者說
或是 某種背後原因 推給他人 其實 根本沒有他人這樣說
其次 怕得罪龍頭 就用其他來陪襯 事實上 目標就是大立光 只有大立光跌 對台股影響才大
也就是 要對台股指數 造成影響 台積 鴻海 大立光 是電子股的首選
如果昨天大立光大跌 就要4000保衛戰 對指數當然影響大 不過 外資買超 顯然沒理會這種八卦流言
因為 基本上 台積 大力都是 在領先寡占的一方 豈有自己砍價 重傷自己的可能

這幾各新聞都做分析跟事後追蹤確認是否屬實 對於不實報導的媒體與記者
消極的 就是列入黑名單 提醒自己 積極的 可以採取必要行動 要求媒體跟這些記者 作出解釋
所以 在台股生存 很辛苦 新聞消息 最好要自己搜尋 獨立判斷 以上 僅供參考

alan_999 wrote:
看到蘋果創歷史新高 ...(恕刪)
替鴻海先給大大這篇文5分先!
  • 14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