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 不是唯一評斷產品競爭力的因素。對岸的價格低是事實,競爭對手也不可能只有對岸,企業就是要面對不同的挑戰來調適與轉型,找到自己生存的路。那就要看政府能不能推一把了。不然,大陸廉價腳踏車早就淹腳目了,捷安特早就倒了,不是嗎?其實 台灣的中小企業,很多都是老闆很有錢,可是對下屬很苛,現在中南部的中小企業有的週六都還要上班勒,福利薪資卻都很差,利用這個機會,逼企業轉型,不要再以勞力密集的產業為主,這也是一個契機囉...
香吉士的蔚藍海域 wrote:HK當時房地產崩盤...很多人變負資產...跳樓的人不少喔... 香港人炒樓成性,跟中資沒關吧,反而是香港學了台灣,干預市場,至房地產崩盤,炒樓也是投資,盈虧自負,可以吧...港人也從無怪責中資...只能說,台灣人對香港了解大少了
大家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要品質好的就選日本製的或是歐美製的,要價錢低的就是大陸製的,要愛國的就選台灣製的。但是今天對大陸雙向開放,觀念改的了嗎???台灣的內需市場有很大嗎???大陸的內需市場是很大沒有錯,但是還是一樣的觀念,要品質好的還是日本歐美,要便宜還是大陸本地的,那台灣製的呢,說實話,定位十分尷尬。所以簽ECFA是不是真的好???真的爽到大老闆嗎????其實不一定。
maggiedavid wrote:香港人炒樓成性,跟中...(恕刪) 您誤會了...當時HK房地產崩盤中資尚未完全開放...很多人房貸金額都大於房屋市值...變成負資產而跳樓...就是中資完全進入才救了這批人...也讓更多人買不起房... 請問您回的啥時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