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na4442 wrote:
2317鴻海一直跌...(恕刪)
然後 有第四台加上眾多平面跟網站會二手轉播
這就是台灣股市特有的生態 頭條利多跟利空
各位自己回想 有幾個是真實的 大部分都是有心人作的
現在的記者 很多不僅沒常識而且從發新聞的歷史紀錄
可以自己去評斷 是否有足夠的專業與信用
就拿上面 經濟先報 工商跟進 斗大標題 蘋果大砍三十趴
鴻海不再多招人 內容還說現在大陸 iphone8 慘到比7還低價
真的是這樣嗎
各位 隨便查 就看到 i7約4200人幣 i8約5200 差價一千
這樣明顯的事實 只要願意動動手查就知道的 也能睜眼說瞎話
其他的內容 還需要浪費時間去了解嗎
對各位也是如此 很多新聞不可輕信
再來談砍單 各位回想 ix原先估計第四季可能只能出貨25kk
現在良率拉高 大概35kk以上有機會 自然 第一季就是會從40kk
調整為30kk左右 就是千萬只的挪移 如果 各位粗算
是不是減少約三十趴在第一季 所以 這位記者 大獨家
當作自己拿到蘋果跟台積電的下單情況 我也只能搖頭
向前挪的一千萬只 都當作空氣 常識何在
這只是挪動造成第四季升第一季降 我們的大記者只談降
事實上 如果各位多觀察 cnbc也好 甚至很唱衰蘋果的大陸論壇
近期 只有台灣的媒體一直鋪天蓋地 明示暗示蘋果賣的很差
如果 真的差 為何蘋果股價一直走高 很強勢 巴菲特增持成第五大股東
美股效率很高 蘋果走強都是基於iphone 而且已經在反應明年真正大換機
各位 這樣多老美在研究 砸這樣多錢買蘋果股票 相對台灣這些病態媒體
你是相信那一邊 自己可以多多研究比較
至於 鴻海減招 搭配我剛講的 更是合理
各位 台灣電子旺季本來就是到十月 十一月 再來到第二季就是淡季
這個循環 今年ix有造成部分影響 但是 現在台灣媒體都在唱衰
連淡季也硬要套上旺季高帽 配合特定 製造恐慌
如果 各位了解 老美都是以季度估計的營收 獲利來預估跟追蹤
對蘋果第四季與第一季的預估 一定不同 各位可以自己谷歌
但是 台灣媒體現在的操作確是要求明年第一季要比現在第四季好 才是
代表蘋果手機賣的好 這就是人為刻意誤導
事實上 蘋果手機的新機銷售期 比所有品牌強勢 時間也較長
但是 前三個月就是高峰 可以多撐一季 再來都會受新機要上市預期
其他牌子 都是上市一個月高 再來就沒力 撐一季算很好
這也是為何三星的機種分散上市時間 不敢同時一起
各位回想 往年 這個時候 新聞的重點 早就在談明年的產品與趨勢
而且 會有不少股票 開始作夢行情了 誰還會去一直談舊機種
況且 台灣電子產業 能夠讓外資大部位買 國內壽險資金買
還是那幾只龍頭股 尤其蘋概的績優股 因為蘋果還是持續創新
即使 很多不滿意 但是 果粉還是很忠實
各位 可能不知 今年第三季以來 非蘋的高階機種 都被蘋果打的很慘
事實上 真正砍單 明年看很保守的 都是非蘋 如三星
可能華為 小米 是相對好一些 其他 很保守的
持有發哥的人 跟主要客戶是三星的 自己最好研究更清楚
真正第一季砍單的 是非蘋這邊 有管道就去打聽發哥三星供應練
沒管道 就看舜宇的最新報告
事實上 明年除了極少數個股 台灣電子 還是只有績優蘋概可以相對放心
順便 提大立光 如果各位查籌碼 殺很大的不是外資 周五一遍肅殺中
外資是買超且不小 所謂的混合鏡頭 真的是蘋果明年導入嗎
先不談單價提升多少 光是產能那來 二億多只手機 那一點玻璃鏡頭產能
這些媒體跟專家 真的懂產業嗎 就算懂產業 肯定不懂蘋果
因為 蘋果在這種硬體規格的路線圖 都是保守 或是落後的
如果 三星追求硬體規格領先 都還沒導入混合鏡頭 一切還早
以蘋果的個性 技術探討肯定會作 但是 真要導入 一定要求供應商
提前建置足夠產能 甚至先幫忙投資產能 如果 沒有任何廠商大筆擴產
或是 簡單講 等贏家率先擴產 各位再投資贏家都來得及
至於大立光 他的跌 我唯一解釋是被搶了單 而不是蘋果ix
我簡單講 臉部辨識是非常重要的 當開始 很多媒體專家都集中要看出醜
一直要用特殊個案來打臉 但是 林百里 評論 這是極重要
因為他可以知道用戶完整資料 性別 人種等等 跟大數據 人工智慧等結合
太重要了 行為經濟學得諾獎 各位自己體會
這不是指紋 虹膜能比的 這是蘋果很重要的領先
未來三年內 其他對手還提不出相同對策 不光是硬體且產能都在蘋果
光是臉部辨識演算法 我真看不出誰可以趕上 三年內
這個功能 今年只有ix有 明年是全機種再加上部分ipad導入
簡單講 就是倍數以上需求 這對於大立光 當然是重大利多
但 會跌這樣深 個人初步解讀 因為前置 後置 明年規格改變有限
應該會讓第二供應商拿到較多份額 因為蘋果有在作調配
加上 非蘋高階看淡 這個到明年上半年影響都在
但是 加加減減 他還是會成長 只是 幾千元股價 可以作觀盤用
台積與鴻海 各人也各有喜好 資訊也都足夠多 個人在此不多嘴
在台灣股市 因為幾大報紙去登產業新聞的價格很低 因為病態媒體圈
只要一則新聞 很多自動二手傳播 所以 有心者 很容易得逞
以上 僅供參考
首先 在台股市呆夠久 就會理解 外資常常是被動的
不要以為外資就是神通廣大 內資主力才是
如果 你仔細追蹤海嘯后台積電的融資起伏 會發現
這些小散戶 竟然幾乎每次擊敗外資 大吃外資豆腐
這也是每當鴻海 外資大砍 融資大增 籌碼大亂
到底是真的完蛋了 還是另有故事 這次又會如何
至於 媒體說大立光非球面玻璃鏡頭技術落後
誰告訴你的 只因為幾篇週刊新聞 你就相信
這些股票相關週刊 公信力如何 你是新來的嗎
沒聽過 置入行銷 甚至更惡劣的 都有
你有無聽過 手機會加投影機功能 無中生有
在台灣還可以炒作二三年 請查揚明光
大立光 本來就是玻璃鏡頭開始的 是智慧手機決定塑膠鏡頭主流
他以優異的設計 高良率量產力 才登上股王
這個講的簡單 真正是超高難度的 看看他的毛利
你要我賭 我還是看好大立 在混合玻璃鏡頭
因為新手會被各種新技術 混淆 無法做好判斷
我直接講 誰能掌握設計加上高良率的量產 才是王者
現在 那幾家小產能 玻璃鏡頭廠 產能小 客戶也只是試驗
就是炒作概念為主 看自己能否接受
玻璃鏡頭除了成本提高 最主要是產能限制
製作的時間會拉長非常多 這又會增加成本且良率拉低
根據業內朋友心得 大立在鏡頭的整體能力最強
我相信只要客戶規格確定了 他還是最能量產跟高良率
對了 鏡頭這塊 SONY是很講究的 他最強調
如果他都沒導入 三星也沒 只是大陸幾個小廠搞差異賣點 一切還早
明年 蘋果是全機種18:9全面屏 FID 弄鏡頭升級會失焦
如果有機會 最快也是2019
因為 明年底 蘋果AR裝置應該會開始接露 這個跟鏡頭會有大關係
新裝置 小量高價 測試新硬體技術 很合蘋果個性
以上 僅供參考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