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ata wrote:描述的有幾分貼切...
ACER RD 的工作, 看看業界的趨勢, 制定所需的規格, 請代工廠把產品完成.
整個產品的核心技術, 都掌握在代工廠手中.
宏碁早年投資很多網路公司,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損失慘重.
宏碁在2000年底開始進行第二次企業再造,重新分割為三大集團,宏碁、明基、緯創,各自努力。在分家之後,泛宏碁集團改稱ABW家族(Acer宏碁,BenQ明基,Wistron緯創)
宏碁2001年分家後,RD和研發設備,工廠生產設備主要是交給緯創,
Acer主要是帶走值錢的台積電,鴻海,台哥大...股票和市場業務人員. 汐止宏碁總部25層大樓,很多樓層是緯創或出租給其他公司在使用, Acer自己好像沒有幾層,感覺acer在汐止總部人不多,大都分散在海外市場.
分家時,設備資產都交給緯創了,但當時緯創資本額卻只有70幾億的樣子,這樣新公司獲利才容易做高,緯創剛開始幾年EPS和股價蠻風光的.現在資本額又膨脹到270幾億,EPS和股價就有點褪色了.
acer 明明沒什麼設備資產,但資本額好像高達300多億(華碩分家並減資後,資本額才74億).所以,acer EPS很難衝高,剛分家幾年,還能靠處分那些值錢的股票,來維持獲利. 但那些值錢的股票可能都賣光了吧.
acer10幾年前,分家後,由宏科人馬掌權,宏科的人就是市場業務的背景,研發編制原本就很少.
王振堂時代,acer的產品是市場單位做決策, 由歐洲等海外市場業務單位,視當地市場需求,主導開出規格,且和總部一起決定最重要的機殼造型ID. 但研發設計工程就交給台灣總部外包給 廣達,鴻海,仁寶,緯創去代工設計...
acer RD 得盡量去找業界資深的研發老將來擔任,較不會被 代工廠隨便唬弄.老將雖然經驗老道,但準時上下班,鬥志就不如年輕人,那麼願意為公司熬夜加班賣肝了.
當時 acer RD編制人很少,RD聲音很小,一個RD 要負責很多個案子,主要是當PM的技術顧問,負責paperwork 和背書簽名,但由採購單位,做決策去選廠商選料,通常價低者得標,品質當然就2266.
acer RD和品管單位,會把一大本的測試規範交給代工廠,再由代工廠負責研發設計和驗證測試,acer RD和品管單位,就出席每周review會議,和做各ENG 階段的review 等paperwork簽核 工作.
其實,不只acer 這樣做, 其他 Dell,HP對於"消費型"機種,也都是外包給 代工廠全權負責設計,研發,測試,才能降低成本.
早年只有商用機種,才由美國原廠當家主持研發和選料.現在也許連商務機種也都由台灣研發中心主持,代工廠操刀了吧?
買電腦,要盡量買商用機種,品質和用料會比消費型機種好.
不過dell,HP的台灣RD 常是業界高薪挖來的資深高手,美國也會經驗傳承很嚴格的驗證規範給台灣中心. 所以,Dell,HP的設計品質會比acer稍好些.
幾年前換陳俊聖掌舵後,acer這幾年 也許有稍微強化底下的研發實力了吧? 但我覺得主要的研發設計仍是依賴代工廠在操刀.
.